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饲料销量6000吨报道 )

本文目录一览:

2022年十一月份的猪饲料产量是增长还是下降

2022年十一月份的猪饲料空森产量是增长。根据查拍姿阅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斗贺亩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9月全国饲料当月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22年9月全国饲料产量为2996.5万吨,同比增长4.5%。

2019年上半年饲料工业生产情况发布

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工业饲料统计监测,2019年上半年饲料工业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受非洲猪瘟疫情和国际贸易形势影响饲料总产量略有下降,商品饲料总产量10867万吨,同比下降0.9%。其中,配合饲料10018万吨、同比增长0.2%,浓缩饲料590万吨、同比下降13.6%,添加剂预混合饲料259万吨、同比下降9.1%。

一、全国饲料生产总体平衡,饲料产品结构优化调整

饲料产品结构优化调整,饲料品种“三增一降”。猪、禽、唯樱配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产量分辞为4256万吨、5149万吨、850万吨和509万吨,其中猪饲料同比下降14.3%,禽、水产和反刍动物饲料同比分辞增长11.5%、4.4%和4.2%。全国饲料生产平衡,反映出上半年畜产品生产能力总体稳定,市场供应有保障。

猪饲料。疫情导致生猪产能持续下降,猪饲料需求缩减,从2018年11月开始,除去季节性因素,猪饲料环比降幅逐月扩大,今年1~6月猪饲料全线下降,猪浓缩料和预混料降幅更大,猪饲料占饲料总产量比重由上年同期45%下降到39%。上半年猪饲料总量同比下降14.3%。仔猪、母猪饲料分辞下降26.7%、23.2%。6月猪饲料总量下降27.3%,降幅环比扩大15.9%。其中,仔猪、母猪、育肥猪饲料均呈大幅下降,分辞下降40.4%、28.6%、14.8%,育肥猪饲料6月首次下降。

从区域看,占猪饲料总量近70%的华东、华南、华中三个地区降幅均较大。其中,17省猪饲料降幅超过20%,10省降幅超过30%。饲料大省中,河北、河南下降32.4%、31.5%;江苏、山东下降26.6%、25.5%。5月、6月广东、广西、海南降幅急增。6月广西、广东、河南降幅分辞高达60.0%、53.0%、41.0%。

禽饲料。随着家禽产能恢重和禽肉替代猪肉缺口的预期优势,禽饲料快速增长,禽饲料比重由上年同期42%上升到47%。上半年蛋禽饲料1457万吨,同比增长9.0%。其中,蛋鸡、蛋鸭分辞增长0.9%、28.9%。蛋禽饲料21省区增长,其中河南、海南、广西、江苏、福建、安徽6省增幅超过20%,分辞增长32.7%、26.7%、26.1%、25.7%、21.5%、20.4%;9省蛋禽饲料下降,吉林、山西、内蒙分辞下降15.2%、11.7%、23.9%,主要由于散户退出和产品结构调整。

肉禽饲料3692万吨,同比增长12.5%,其中,肉鸡和肉鸭饲料分辞增长10.3%、15.6%。肉禽饲料除黑龙江、上海、吉林下降之外,其他地区均涨,其中19省涨幅在10%以上。

水产饲料。由于2018年末存塘鱼较多,加上部分企业扩大水产饲料生产,上半年水产饲料850万吨,同比增长4.4%。其中淡水、海水饲料分辞增长4.6%、3.1%。

反刍饲料。奶牛肉羊存栏稳定,肉牛补栏增添,反刍饲料同比增长4.2%。其中,奶牛饲料下降2.1%,肉牛、肉羊饲料分辞增长27.0%,1.2%。受益于肉牛养殖效益较好和草原禁牧,工业饲料综合性价比高,牧民饲喂意愿增强和部分猪饲料企业加大向肉牛饲料市场转移,肉牛饲料增长较快。宠物饲料悄然腥琊,呈大幅增长势头,见。

集团企业好于全国指指均匀水平。上半年单厂10万吨以上企业131家,合计产量1846万吨,同比增长4.1%,占全国总产量比重17.0%,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47家50万吨以上企业集团合计产量5599万吨,同比增 长1.3%,占全国总产量比重51.2%,比上年同期增长1.1个百分点。 区域发展速度各异。全国工业饲料十强省合计产量占全国比重71.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从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区域布局看,加快发展区总产量3061.4万吨,同比增长2.8%,猪饲料同比下降3.0,禽饲料增长9.3%;稳定发展区饲料总产量5492.5万吨,同比下降2.0%,猪饲料下降22.9%,禽饲料增长12.0%;适度发展区总产量2313.5,同比下颂森降3.0%,猪饲料同比下降12.0%,禽饲料增长13.3%。饲料总产量排名前10省生产情况。

二、饲料原料市场低位颠簸,饲料产品价格小幅调整

饲料消费疲软,主要原料价格集体颠簸低位,6月玉米均价2.04元/公斤,环比上涨2.0%,同比上涨5.7%。2019年1~6月玉米均价1.98元/公斤,累计同比涨1.0%;6月豆粕均价3.02元/公斤,环比增长4.1%,同比下降3.8%。2019年1~6月豆粕均价2.94元/公斤,累计同比下降8.1%,从目前供需情况看,后市饲料原料市场价格偏弱为主。饲料产品价格微幅调整,其中育肥猪配合饲料、浓缩饲料、肉大鸡浓缩饲料分辞下降0.7%、2.3%、0.5%,其他饲料小幅增长。

三、饲料添加剂产量稳定增长

全国饲料添加剂产品总量461万吨,同比增长4.9%。其中,直接制备饲料添加剂436万吨、同比增长4.3%,生产混合型饲料添加剂25万吨、同比增长17.7%。从主要品种看,氨基酸、维生素、酶制剂、微生物、防腐剂防霉剂产品产量分辞达138万吨、48万吨、6万吨、11万吨、23万吨,同比分辞增长5.4%、20.3%、4.1%、100.7%、1.4%。矿物元素、抗氧化剂产量分辞达217万吨、3万吨,同比分辞下降0.6%、4.6%。其他添加剂15万吨,同比增长12.5%。

各品种区域分布较为集中,氨基酸盐及其类如物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吉林、山东、黑龙江、新疆、宁夏等6省区;维生素及类维生素主要分布在山东、浙江。山东是我国饲料添加剂综合主产省份,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其中,维生素及类维生素、微生物、防腐剂产量最大,氨基酸、氨基酸盐及其类如物、维生素及类维生素、酶制剂名列前茅。云南是磷酸氢钙主产省份,占全国磷酸氢钙产量60%。江苏的酶制剂、抗氧化剂优势显然。

四、单一原料小幅增长

上半年,全国单一饲料总产量4254万吨,同比增长0.9%。其中,谷物及其加工产品683万吨,同比增长14.9%,豆料作物籽实及其加工产品0.2万吨,同比增长12.5%,块茎、块根及其加工产品0吨,其他植物、藻类及其加工产品0.3万吨,同比增长1.6%,陆活泼物产品及其副产品93万吨,同比增长1.1%,鱼、其他水活泼物及其副产品30万吨,同比增长11.9%,天然矿物质1.4万吨,同比增长32.6%,微生物发酵产品及副产品78万吨,同比增长8.2%,其他0.5万吨。油料籽实及其加工产品3368万吨,同比下降1.8%。

82%的单一饲料产量分布在前10省。依次是山东、江苏、广东、广西、辽宁、河北、天津、吉林、福建、黑龙江十省区市,添加剂总产量3473万吨,占全国总产量82%。其中,油料籽实及其加工产品285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85%;谷物及其加工产品495万吨,占比72%。

山东是谷物及其加工产品、油料籽实及其加工产品、陆活泼物产品及其副产品生产的综合区域;吉林、黑龙江特色是谷物及其加工产品;江苏、广东是油料籽实及其加工产品。

猪饲料出口配额

中国政府今年决定实施猪饲料出口配额制度,以保护国内猪肉供应,支持农民增收槐裤旁。政府将对猪饲料出口量进行配额管理,每月实行一次招标,由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审核确定,确保出口猪饲料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此外,政府还铅橡将加强对纯侍猪饲料出口的监管,确保猪饲料出口不影响国内猪肉供应。

今年年后羊肉涨价幅度接近30%,导致羊肉涨价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般商品的价格跟需求量是呈现一个正比的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需求量越大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价格越高,毕竟有物以稀为贵的这种情况,但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发现每年春节的时候,大家对吃肉的欲望是比较强烈的,而且在买肉方面的需求量也是十分大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年过年的时期,不管是猪肉还是羊肉,价格都比较昂贵,但是春节过后大家四处去打工,家里面的年货也没有吃完,对于肉的需求就会减小,然后肉的价格又会慢慢的下跌,回归到往常,但今年似乎有一些与往年不一样的情况,2021年的羊肉价格在年后依然没有下降,反而上涨的这个现象,在过年时期大概卖到40块钱一斤,而在年后竟然达到了50块钱一斤。

养羊的成本增加

羊肉的价格之所以猛涨,而且不降价,主要是因为成本增加。根据一些记者对于养殖羊的基地进行采访可以发现,因为2021年羊吃的饲料价格上涨,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也增长了不少。除此之外,受到一些经济因素的影响,在养羊的时候,厂房包括人工费用卜蔽芦都是出现了上涨的,这种情况因为养殖的成本上涨,而商家又需要一定的利益,所以最后这些费用只能增加在羊肉身上,然后增加到消费者的身上,这是羊肉的价格上涨而不降价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羊肉的供应量不足

俗话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在羊肉方面也同样如此,因为需求量过大,而供应量不足就导致价格上涨,而之所以会造成供应量不足的这种情况,因素是比较多的。首先第一个方面是因为疫情的影响,然后在经济方面没有办法进行一个很好的预测,变动比较并老大,所以有很多的养殖户不敢盲目地去养殖,另外一个方面是因为疫情的影响无法顺利的进出口,没有办法从国外进口一些羊肉,然后国内在养殖方面又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供应量就出现了不足的情况。

目前羊肉的型带整体价格还呈现着一个上涨的趋势,并没有要降价的这个趋势,但是相信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家的相关部门肯定会对羊肉的价格进行调整,它的价格肯定不会太过于离谱。

饲料新趋势是怎样的?新形势下饲料技术又有哪些新的要求

一 产业政策调整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中小企业大量退市

中小企业较多是行业进入成熟期之前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的表现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近些年,随着行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正在受到全方位挤压,生存环境日趋严峻。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饲料加工企业12291家,同比减少1321家,下降幅度为9.7%;2010年企业数量为10843家,同比减少1448家,下降幅度为11.8%。

当前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我国饲料行业正处于产业调整期,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拆物进现代饲料产业体系建设。按照“提高门槛、减少数量,转变方式、增加效益,加强监管、保证安全”的原则,将大力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环保饲料产品;鼓励饲料生产企业竞合,建立饲料行业诚信体系,推行生产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强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着力构建安全、优质、高效的现代饲料产业体系。产业政策调整的影响以及产业环境的变化,导致行业门槛提高,进而一批企业会被淘汰。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小饲料企业倒闭潮将会更大,有专家预测今年饲料外销目标增长30%:今后5年团纤内,30%以上的饲料企业将主动或被动退出市场竞争。

二 生产成本高企,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我国饲料原料市场已经逐步与国际接轨,受自然灾害、资源减少和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这两年饲料原料价格居高不下,直接推动饲料产品进入高成本时代,由于饲料行业下游是养殖业,成本的增加直接会拉升畜禽产品的市场价格,而畜禽产品价格变动关系到广大民众的生活,因此,饲料价格的上涨

空间不可能有大的增长,否则会引起社会不稳定。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步入高劳动力成本时代,饲料行业的人工成本也逐年抬高。尤其是当下国内外通胀形式严峻,更助推了饲料企业的人力、原料、资金等一系列成本的全面上升。由于大多数规模化经营的一条龙企业为了减少生产成本,自己建饲料厂,受此影响,现在的饲料产品利润率与上世纪八九十

年代相比明显下降,而且这种趋势并未减弱。随着养殖业规模化程度的大幅提升,饲料产品利润率的下降回归是个客观规律,这个过程将一直延续到产业的整合基本完成。

三 资本运作加速,社会资源更加集中

当前我国饲料企业生产规模稳步增加,企业的竞力显着增强,企业数量明显下降,社会资源逐步集中在大企业手中。2010年,全国共有年产50万吨以上的饲料企业或企业集团30家,饲料产量占全国总产量42%,分别比2005年增加13家和17%。

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旅或液社会化功能的增强,一些处于行业引领地位的企业纷纷寻求上市,饲料企业的资本运作也成为资本市场上值得关注的力量。从新希望、通威、中牧、正虹这些老牌的上市饲料企业,到近年的天康、天邦、正邦、大北农、海大、金新农、唐人神等新上市的饲料企业,再加上禾丰、双胞胎等将要上市的饲料企业,其数量处于畜牧行业领先地位。随着饲料行业成熟度的提升,其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特点逐渐显现并占据主导,饲料行业已进入资本时代。可以预期,随着行业的发展,会有更多的饲料企业谋求上市,企业的社会资源也将更加集中,这有利于行业整体升级。

四 养殖精细管理,专业化水平彰显企业竞争力

近年来,养殖规模化精细化趋势拐点的出现,为行业带来了加速整合的机会,饲料行业联合、重组、兼并步伐明显加快,伴随散户退出的规模化养殖进程,在目前还很分散的饲料行业内,竞争优势使优秀企业展现出持续成长的能力。

规模化养殖企业目前普遍采取更有效率、更加精细的多阶段饲喂方式,多阶段饲喂方式要求有专业化生产的饲料,这就对饲料企业在动物营养研究、配方技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技术服务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小饲料企业一是不具备集中采购、规模化生产的低成本优势,二是不具备多阶段饲料

研发生产的相关技术能力,三是不能支持多阶段饲料销售要求的服务营销网络和团队建设需要,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它们将加速退出,这就给优秀企业留出充足的市场空间。在这一机会中,专业化生产水平较高、服务营销模式成熟、精细化渠道管理有力的企业集团,在稳定获取超越行业增长带来的回报的同时,将逐步实现净利润率水平的小幅提升。

五 饲料资源短缺,开发非常规饲料空间较大

我国是饲料资源并不丰富的国家,豆粕生产主要依靠进口大豆,对进口的依存度达75%左右,鱼粉进口依存度也在70%以上,饲用玉米用量已超过1.1亿吨,占国内玉米年产量的64%,玉米供应日趋紧张。从长远来看,随着养殖业和饲料工业持续发展,大宗饲料原料的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饲料原料价格不断上涨、波动更加频繁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玉米一豆粕型为主的日粮结构,在玉米、豆粕价格高企和饲料产品利润率下降的形势下,正受到市场的冲击。

今后,杂粮、杂粕型日粮将会更多的出现在市场上,目前饲料行业中普遍应用DDGS(玉米酒糟蛋白)、秸秆发酵养鹅、秸秆青贮养畜等,就是非常规饲料利用的典型案例。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秸秆饲用量将增加1000万吨,饲用秸秆利用率将达到50%,杂粕、糟渣、食品加工副产品等存量较大的非粮饲料资源优质化处理水平会明显提高。下一步国家将推动建设利用动物加工副产品生产优质蛋白的示范基地,利用食品工业糟渣废液经微生物发酵生产优质蛋白的示范基地等,这对于非常规饲料的开发利用是一大商机,可以一定程度地缓解饲料资源短缺。

六 倡导节能减排,生产低碳环保饲料前景广阔

目前我国饲料生产中普遍存在资源浪费的问题,有的厂家为了达到特殊效果,往往采取不科学的饲料配制方法,如刻意提高蛋白质水平、钙磷水平等,由于畜禽不能完全消化和吸收利用,不仅不会起到有效作用,还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不利于节能减排。

新时期我国饲料工业发展将实现以下目标:低氮、低磷等环保型饲料产品研发与推广取得明显进展,饲料产品中矿物质、微量元素和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更加规范,饲料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稳步下降。为此,有关部门正在计划选择一批大型饲料生产企业,建设蛋白质饲料资源高效利用示范基地,结合氨基

酸平衡技术,开展低豆粕、低鱼粉、低氮饲料产品的生产和示范推广。由此可见,在全社会致力于推进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开发低磷低氮、低碳环保的新型饲料,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七 生产形式变化,散装饲料将会实现快速发展

我国饲料生产与国际先进水平很接近,也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确,饲料产品的专业化配送将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专业化的散装配料车已经普遍应用,我国大陆地区虽然也有这种形式,但是主要用于肉鸡饲料的配送,很多是在大企业内部使

用,真正商业化经营的并不多。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能提高饲料加工、饲养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还可以节省包装成本、人力成本,缩短饲料贮存时间,一定程度上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带动设备制造企业发展。

据悉,今后国家会加大支持饲料行业技术改造,采用先进生产设备与工艺,降低加工损耗,提高加工效率,鼓励饲料生产企业推进“厂场对接”销售模式,推广配合饲料散装运输和储存技术,降低包装和销售中间环节费用,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这是一个大的技术体系,尽管现在没有大量推开,但是研究领域正在做这方面的准备,从袋装饲料转变成罐装车运输,设计一些标准,从饲料厂的细节标准、运输车的标准_直到养殖场、饲料传送的设备标准,都有一整套的技术体系的构建问题,这也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八 重视食品安全,饲料产品被赋予新的内涵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多发,其中与饲料质量有关的问题也时有发生,如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鸡蛋、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等,这些食品安全问题都出在饲料生产与使用环节,再加上一些消费者误认为鸡肉中含有激素,更有不负责的媒体指出鸡肉中的激素源自于饲料中添加。以上种种错误认识,使得

饲料行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

新时期的饲料生产已经超越了畜牧业范筹,变成与广大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从今年5月1日开始,新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将实施,随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新规的正式生效,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饲料企业在选用添加剂产品时会越来越理性和现实,在研发方向紧贴实际的

前提下,生产微生态制剂等抗生素替代品,减少甚至不使用抗生素以及一些公众敏感的添加剂,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将是饲料企业重点需要突破的方向,发展空间广阔。

九 经营方式转变,延伸产业链分散市场风险

专业化地把饲料产业做精、做细、做大、

做强是我们的传统,现在这一传统首先在肉鸡产业遇到挑战,全世界认同的趋势是,今后很难有单一的商业化肉鸡饲料生产者,必须实行从育种到孵化、饲料供应到防疫灭病、养殖到屠宰加工的一体化经营,才能分散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目前很多企业认识到了这一点。

近些年,饲料行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呈现新格局,一批大型饲料企业向养殖、屠宰、加工等环节延伸产业链,成为养殖业产业化发展的骨干力量,如新希望打造了猪禽养殖、饲料生产、食品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正邦、艾格菲等近年大举进入养猪领域,建设猪产业链,其它一些企业或是涉足畜禽养殖,或是涉足兽药、疫苗生产和食品加工领域。今后一段时期内,饲料行业经营方式转变将更为突出,因为只有延伸产业链才能更好的提高抗风险能力,预计延伸产业链将成为一线饲料企业下一步的主流选择。

十 买方市场到来,提供增值服务取胜行业终端

在卖方市场时期,只要是市场上缺少的饲料,无论质量如何,都可以销售出去,即使养殖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一定的损失,也不一定会想到是饲料质量原因,展会、产品推广会、订货会都成为企业推销产品的有效渠道。在饲料行业完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场转变的过程中,养殖终端的客户也越来越“挑剔”,这种“挑剔”其实是养殖终端成熟的表现之一,同时也能提升饲料企业的竞争力。

新时期的养殖场不仅要求饲料质量合格、价格低廉,还需要饲料企业提供有效的售后服务,甚至是全程保姆式服务。他们除了关注如何养好家禽外,还希望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市场信息,提升自己的生产经营水平。由于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限,饲料企业如果能在提供优质饲料产品的基础上,提供企业经营方面的分析和预测、投资与赢利分析、市场风险分析等有价值的信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服务,就会主动赢得用户的信任。因此,饲料企业必须做到销售与服务的有效结合,在把产品销售给养殖场的同时,也要打包售后服务,以实现及时、便利、全方位的技术服务。作者:佩子

(文章来源:中国禽业导刊,作者:农博网)

中国叉尾鮰一年销量多少

斑点叉尾鮰又火了,可以说是2022年最热门的转养品种之一,广东、广西、江苏、四川等主养区掀起养殖潮,整体投苗量或将激增30%-40%,全国饲料市场容量有望突破60万吨。

自从乘上预制菜这股东风,华丽转身成水产预制菜爆品之后,叉尾鮰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又上升了一个梯度,内销量占比逐渐提升到90%以上,并支撑着这两年的喊伍袜鱼价稳居高位。目前全国塘口均价超10元/斤,单亩纯利润轻松超1-2万元。

那么,当前叉尾鮰养殖行业的现状如何呢?养殖大热的背后又存在哪些痛点问题?业内资深人士对这条鱼的后市发橘液展有着怎样的预判?本刊为此进行了一番调查与梳理,仅供参考。

养殖现状

预制菜助推内销,投苗激增40%左右

众所周知,随着这两年我国预制菜的爆发式增长,叉尾鮰踏上这个赛道也迎来了高光时刻。叉尾鮰的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市场容量更是大幅度增长。

从2021年5-6月份之后,叉尾鮰鱼价就一路飙涨,并持续到现在。当前广东规格鱼(1.3斤-2斤/尾规格)的塘头价稳定在10元/斤左右。

自新冠疫情以来,我国暂停或大幅减少境外冻品的进口,巴沙鱼是其中之一。作为餐饮行业中使用量很高的食材,巴沙鱼在过去几年,每年正进口总量接近100万吨。如今,随着巴沙鱼进口量断崖式下降,消费端的巨大缺口给予了叉尾鮰充分的“鮰春”动力。

“一方面因巴沙鱼进口受限,让叉尾鮰成为巴沙鱼的首选替代品种;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几年预制菜爆发式的增长,而叉尾鮰又是预制菜常用的原料鱼,两大因素叠加,拉升了叉尾鮰的价格行情。过去几年,叉尾鮰价格总体比较平稳,市场养殖量不是特别多,养殖量也比较稳定。在这两年需求和鱼价快速提升后,叉尾鮰养殖规模也逐年快速扩增。”佛山市顺德区丰华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桂榕说道。

据他透露,“在华南地区,今年叉尾鮰、加州鲈、生鱼是关注度较高的三个品种。去年以来,这三条鱼价格都持续高位运行,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很高,有一部分草鱼、罗非鱼、黄骨鱼,甚至鳗鱼养殖户转养叉尾鮰。”

部分业内人士预计,2022年,广东整体投苗量比去年增加了30%-40%,据说全国种苗供应量暴增40%-50%,全国孵化苗产量至少增加40%左右。

“去年年底开始叉尾鮰持续好行情,广东今年养殖面积扩增了30%左右,主养集中区在广州白云的江高和神山镇,而江门、佛山、肇庆、珠海等地养殖面积都在增加。”广东通威饲料有限公司服务部经理曾波说道。

成都三阳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一位区域经理称,今年叉尾鮰苗价是近几年最高的,养殖规模激增是支持苗价飙升的主因,全国养殖量至少增加20%-30%,广东、江苏、湖南、湖北、四川、河南、广西等地均增量明显。

湖北三湖渔业有限公司股东杨春山透露,“今年卵黄苗销售大概是20亿尾,公分苗销量在5亿尾左右,比去年多了2亿尾。今年需求量最大的还是广东市场,海南也有明显增长,往年海南要苗量不多,但今年到现在都有需求,不过由于现阶段天气炎热,运输效果不是很好,订单会相对延迟。”

他表示,随着需求量不断增大,苗价比去年涨了一倍。“从水花到规格苗都涨了,现在规格为 300 尾/斤的叉尾苗已经卖到1600元/万尾。”

养殖痛点

养殖模式、用料观念、种苗环节、病害问题成制约瓶颈

华南地区叉尾鮰养殖模式一般是高产精养模式,以及叉尾鮰与草鱼、大头、鲫鱼、罗非的混养模式。如广州白云区、花都等地混养投放密度5000尾/亩,亩产大概在6000-7000斤。顺德区域叉尾鮰精养模式每亩放养密度达到8000-10000尾,分级养殖。

每年在4-5月份,由于天气不稳定,降雨频繁,叉尾鮰发病率相对较高,到了中秋节以后生长速度达到顶峰,即9-11月份是一年中长得最快的时候,气温适宜才可正常投料,否则温度偏高投喂过多,则容易引发“套肠病”。

随着叉尾鮰养殖量的激增,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如“套肠病”、爆头烂身、病毒病、水质问题等常见病无一不困扰着养殖户,一旦染病则发病快、死亡率高,且用药难,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除了病害问题之外,叉尾鮰养殖无法大面积推广的最大问题是种苗问题。养殖户一般都是从湖北购入水花或几百口规格的小苗养殖,自己标苗再转塘养郑激成商品鱼,从标苗到商品鱼出售养殖周期需要一年多时间,资金周转的“战线”拖得太长,这让以前养四大家鱼的养殖户难以接受。

此外,据终端市场反馈,目前很多叉尾鮰养殖户采购饲料是以价格为主要参考指标,而不是从饲料的本质——“质量”上入手。养殖户选用便宜低档饲料后,为了加快长速,往往就会盲目加大投喂量,反而对鱼体造成极大的负荷,引发后续一系列的病害问题。

“叉尾鮰有别于其他品种,其他品种可以通过打样的方式,去测它不同阶段的料比和长速,但是叉尾这条鱼很难去打样。因为同一批鱼的规格参差不齐,大鱼和小鱼之间差距悬殊,这种情况下打样出来的数据没有代表性。”曾波说道。

而选用低档饲料的后果一方面是消化吸收利用率低,饲料残饵通过粪便排到鱼塘里,导致水质和底质恶化,氨氮亚盐长期超标,高温期养殖户基本上每周都必须改底、调水;另一方面低档饲料在投喂不能增加的情况下,长速将明显下降,养殖周期被拉长,如养殖户5月份购入的水花要养到次年的清明前后才能分塘,将近一年时间才从水花养到1-2两规格。

部分业内人士建议:1、改变养殖观念和用料观念,应该从鱼的营养需求方面出发选择饲料,而不是一味追求眼前短暂的低廉,低档料会导致病害的高发、生长周期的延长、饲料的料比变高,成本不减反增;2、从种苗板块突破,建立大量专业的苗种场,为养殖户提供大规格的种苗,完善产业链;3、借鉴中山草鱼细分养殖环节,不同区域养殖户只养一个阶段,降低养殖成本和风险,让养殖方式更聚焦,更专业,入行门槛也更低。

饲料板块

叉尾鮰饲料市场容量有望突破60万吨

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国叉尾鮰饲料市场容量达40-50万吨,今年或将增长30%,叉尾鮰饲料市场容量有望突破60万吨。

从今年普水鱼料的市场情况来看,普水鱼料的总销量肯定是下降的,华南草鱼料预计萎缩30%-40%,罗非料也估计掉量20%以上。华东、华中地区的鲫鱼料、鲤鱼料估计也是跌幅不小。因此,叉尾料是唯一一个显著增量的普水养殖品种。今年广东叉尾料销量大概会达到15-16万吨,今年预计将会突破18万吨。

在广东,传统叉尾鮰养殖用料方式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全程投喂屠宰场的下脚料模式;二是普水料+屠宰场下脚料的混合模式;三是投喂非专业叉尾鮰料模式,例如投喂罗非料、草鱼料、鲤鱼料或者特种鱼料等;四是投喂专业叉尾鮰料模式。由于近年来叉尾鮰价格行情较好,使用专业的叉尾鮰料养殖叉尾鮰逐渐成为行业的主导模式。

种苗板块

自主选育良种“江丰1号”受市场追捧

据悉,叉尾鮰在2007年之前,我国并没有自主选育的良种,需要从美国引种来保持种质质量。之后美国通过对种苗出口限制、加工鱼片等产品设置贸易壁垒,企图遏制我国叉尾鮰产业的发展,由于缺乏进口种源保障和系统性自主选育导致国内叉尾鮰苗种质量急剧下滑,种质衰退严重。

为了遏止叉尾鮰种质衰退现象,我国从2007年开始建立国家级江苏斑点叉尾鮰遗传育种中心,2008年正式开启自主育种工程,通过家系选育、杂交育种等综合技术,于2013年成功选育开发了我国首个斑点叉尾鮰新品种“江丰1号”。

新品种生长优势显著,通过实验对比,“江丰1号”的生长速度比普通非选育群体提高了25.3%,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部分养殖户反馈优势达到了30%以上,极大地缩短了养殖周期。即便是在气温较低的新疆地区,“江丰1号”可以在两年半时间上市,比其他普通品种提前了半年到1年左右。

“经过多年的市场推广,‘江丰1号’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认可,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我们在全国建立了4-5家定点扩繁企业,分别位于湖北嘉鱼、安徽合肥、四川眉山等地。”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斑点叉尾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鮰种质资源与品种改良岗位专家陈校辉研究员表示,“2015年至2021年的七年间,‘江丰1号’的产销量总计突破10余亿尾,去年全年的销量达到2.2亿尾。”

这几年,“江丰1号”受到终端市场的追捧,即使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都超普通苗种的情况下,市场仍供不应求。

据陈校辉透露,为了进一步扩大良种供应能力,他们近期计划在广东地区寻求意向合作企业,建立两广地区的叉尾鮰良种培育基地,“一则能够进一步扩大‘江丰1号’的产能和市场,二则也能为广东养殖户提供优质规格苗种供应,让一些从事鱼种到商品鱼生产的养殖户能够有渠道买到‘江丰1号’苗种,从而提高他们的养殖产出效益。”

后市展望

全国叉尾鮰均价超10元/斤,新手养殖需谨慎

进入8月份,因高温天气拉网容易损耗,且老鱼存塘量仅有2-3成,养殖户出鱼意愿不强,所以叉尾鮰近期因供应不足,而加工厂收购量只增不减,鱼价得以一直稳居高位。

目前,全国叉尾鮰塘口均价为10.3-10.5元/斤,广东1.8斤以上规格稳定在11元/斤,四川1.5斤以上报价11.5元/斤左右。江苏北京货(2.1-3.2斤规格)在11元/斤左右,加工厂1.8-2.8斤规格在10.5元/斤左右,河南2斤以上报价10.8元/斤。

流通商李老板认为,这波好行情会延续至明年新鱼上市,3、4月份鱼价将会抵达最高位,9、10月份进入出鱼高峰期之后,届时鱼价必将开始下行。

对于这条鱼的后市展望,陈校辉表示,目前我国叉尾鮰年产量约在60万吨左右,其中,开背鱼、烤鱼等预调理和预制菜以及鱼片出口加工量约占到总产量的30-40%。这几年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以及一些大型预制菜企业的进驻,对这条鱼来说,可谓利好不断。

对于养殖户今年要不要追高养殖叉尾鮰?

冯桂榕则建议养殖户要理性看待每一条养殖鱼的行情起落问题。他表示,虽然叉尾鮰现在的价格很吸引,也备受行业关注,但是盲目跟风养殖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

一是大多数转养的养殖户不具备基本养殖条件,例如资本实力、池塘硬件设施等;二是很多转养的养殖户也不具备过硬的养殖技术,对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不到位;三是鱼价有涨就必然有跌,高位入场一不小心就可能站在山顶上了;四是明后年国家对进口冷冻制品的政策仍然不明朗。假如国家恢复巴沙鱼的正常进口政策,那么对叉尾鮰的价格冲击一定会非常大。

不过据他预测,在明年6月份前的叉尾鮰应该还会有较好的价格。

上一篇:苹果的isb3(苹果的IS是什么 )
下一篇: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综合阅读率81.8%:手机阅读率77.8%,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78本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