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孟晚舟归国,对华为乃至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新华社9月25日消息,被加拿大政府非法羁押1000多天的孟晚舟女士,终于在9月24日乘坐中国衡蠢包机离开了加拿大,即将于今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孟晚舟归国了,这对华为乃至中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至少说明了三个方面的道理。
一、任何势力、任何国家对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创新与发展进行任何无理打压和粗暴干涉最终都是无济于事的
众所周知,孟晚舟事件就是一起政治事件,美国为了打压华为,不顾公平正义,无所不用其极,竟然指使加拿大非法将孟晚舟羁押达三年之久。如今,孟晚舟被释放终于可以回家团聚了。这就证明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世界潮流浩浩汤汤,任何阻止潮流的跳梁小丑这将会如同螳臂当车,最终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
二、中国真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孟晚舟在即将回到祖国之际,发表了简短的致辞,她说:“我想感谢我的祖国,还有我祖国的人民对我的支持和帮助,这是我走到今天最大的支柱。”是的,祖国和人民是她的强大的支柱,也是她的强大的后盾。有了祖国和人民这样强大的后盾与支柱,任何外在力量也别想任意欺负任何一个中国公民。
要知道,中国再也不是100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落后的旧中国了。中国人民自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日起就站起来了,从1978年进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中国人民又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了。自从十八大以来,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了。如今,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快车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腔者转的历史进程。因此,任何想阻挠、遏制中国的创新和发展,都将是徒劳无益的,都是痴心妄想,永远也不会得逞。
三、正义是永远不会缺席的
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正义有可能会迟到,但正义是永远也不会缺席的。自从孟晚舟被无理羁押之后,强烈要求“释放孟晚舟”的呼声从未隔断过,中国人民的呼吁与谴责从未停止过。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追求正义的人咐圆陪们也坚决支持中国的正义之声,也积极开展声援活动。这再一次证明,邪恶是人民公敌,在强大的正义之声面前,最终是不堪一击的。
这同时也说明,世界多边发展、多极化态势是任何人、任何力量也改变不了的、阻止不了的。
孟晚舟将于2023年4月1日迎来上任后首值?
孟晚舟即将任新职
2月8日,中国建材集团官方披露,中国建材集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月7日在京举行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
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新材料研发、数字化、绿色低碳、国际化等领域紧密合作,推动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
华为公司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出席签约仪式并发言。孟晚舟指出,中国建材与华为作为全球最大的建材产业集团和全球领先的ICT基础设施提供商,互为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战略合作伙伴。面向未来,孟晚舟就新材料联合研发、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和国际化领域提出思考与建议。
孟晚舟于2022年4月1日正式担任华为轮值董事长,据华为有关人士透露,孟晚芦段舟将于2023年4月1日迎来上任华为轮值董事长后的首次当值。
根据华为轮值董事长制度,华为实行董事长轮值制,每人当值6个月。目前华为有三位轮值董事长:徐直军、胡厚昆、孟晚舟,正在当值的陪庆誉是徐直军,他的任期差手将于2023年3月31日结束。轮值董事长在当值期间主持公司董事会及董事会常务委员会。
华为网站信息显示,孟晚舟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硕士。1993年加入华为。历任公司国际会计总监、华为香港公司首席财务官、账务管理部总裁。现任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公司CFO。
2003年起,孟晚舟主导建立了全球统一的华为财经组织架构、流程、制度和IT平台。2007年至2014年,孟晚舟在华为全球推行IFS(集成财经服务)变革,使精细化管理成为华为公司持续成长的基因之一。在她的带领下,华为财经已成为世界领先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财经组织,为华为公司打造了坚实可靠的经营底座。
2022年3月28日,孟晚舟在华为2021年年度报告发布会上表示,华为的最大财富是人才存储、思想存储、理论存储、工程存储和方法存储,以及华为内部流程管理的高效有序存储,这些才是华为财报背后真正的价值。
华为这一“拳”30年的功力,谁挡得住?
作 者:金豆
来 源:正和岛
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万物智能互联时代的到来,制造业、农业、能源等传统产业,都在加速数字化布局与转型。无论是国家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还是提升产业基础,实现产业链提质增效,或是企业市场化充分竞争下的现实需求, 社会 各界越来越多的达成一个广泛共识,那就是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进入这个时代的城门钥匙。
“未来15年制造业将面临着双向受压的局面,是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在刚刚结束的一场商业肢或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学东对未来中国制造业做出了以上的研判。
自201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业能够保持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与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息息相关。
在新的时期,面对全球疫情影响带来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挑战,以及全球疫情防控要求、劳动力短缺、物流成本高企等因素形成的前所未有的压力下,中国制造业如何锤炼产业链强韧性,成为未来15年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关键。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名誉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工信部智能制造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朱森第表示, “数字化转型是锤炼产业链强韧性的重要路径和手段。”
01、国之大势:一堂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表示,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对制造业发展而言,数字化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和长远发展的“必修课”。
正和岛首席经济学家、民进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王林研判,数据要素正在成为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的新变量。
11月30日,工信部发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全国两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105。《规划》要求企业经营管理数字化普及率达80%,企业形态加速向扁平化、平台化、生态化转变。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跃居全球首位。我国工业拥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在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40%以上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
据统计,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从2012年的19.7万亿元、21.7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19万亿和37.4万亿元;最新发布的世界500强企业榜蚂返单中,我国工业领域企业有73家入围,比2012年增加28家,增幅非常大。
2020年疫情的爆发,让众多企业清晰认识到应该加快数字化转型,以应对不确定性带来的紧迫性。通过这场疫情的影响,也让企业家们发现,数字化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渗透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让各个领域发展变化的时间轴加速缩短。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增强,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数字化服务的潜力,更加速了制造业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假如还不重视和进行数字化转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势必加速衰减,甚至不复存在。
因此, 未来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全流程、全领域深度应用,已然是国之大势和时代要求。
对于“十四五”时期的数字化进程,肖亚庆提出,要认真贯彻“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部署。他指出,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和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提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企业运维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
或许,数字化转型正是我国未来制造业由大变强的一条“没有退路”的胜利之路。
02、任正非亲自督战,华为打出30年功力的一“拳”
一个不争的现实是,虽然很多制造企业明白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但是大多数企业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或者停留在初级阶段。有些甚至是在跟风效应的影响下赶时髦,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方向、方法与目标并不清晰。
前闷饥饥不久,任正非亲自督战,华为成立五大行业军团的新闻搅动了整个 科技 圈和制造业。有人认为,这是华为深耕行业数字化,瞄准潜力无限的产业数字化转型新蓝海。新时期华为的数字化战略布局,及时给我国制造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打了一剂强心针。
1. 华为数字化变革历程
通过梳理发现,早在2013年,华为就已经开始数字化转型,并惊人的每两年登上一个台阶、提升一个纬度:
现如今回过头来看,凭借强大的研发投入与技术积累,华为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在鸣枪时,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甚至达到了傲视群雄的江湖地位。
华为30年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在今天的制造业数字化领域,已经沉淀了远超同行的时间,还间接投入超过1000亿人民币。可以说,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护城河已经非常宽广。
2. 华为数字化转型的“三横一纵一平台”
作为一家非云原生的制造企业,华为数字化转型,首先选择了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客户交易、产品研发、生产供应三大主业务流上开展变革。通过业务对象数字化、过程数字化、规则数字化,横向打通跨域业务断点,纵向贯通战略到执行。
为了支撑业务变革,华为在集团层面统一构建了数字化使能平台作为底座,它包含两个关键的基础设施,一是公司级数字底座,汇集各BU/MU/FU数据,进行统一数据治理,并实现了数据服务化封装和全局共享;二是构建了公司级统一的云化、服务化IT平台HIS(Huawei IT Service),来沉淀各领域的数字化变革资产,避免重复造轮子。简单总结就是: 三横一纵一平台 。
华为在数字化转型实践过程中有一个经典案例,那就是华为松山湖智慧工厂的实践。在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物联网技术应用下,热火朝天的、喧嚣的大生产场景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机械臂和数字化设备在程序指令下,“静寂”地精确循环。
整个生产基地,从大卡车向基地运货、物料自动仓储入库、生产线自动提取配件、产成品出库,实现了全线智能化管理。在智能制造车间里,每一台生产设备、每一位员工,每一件物料,均成为物联网上的一个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节点。
松山湖工厂的产线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一条120米的生产线从物料上线到包装完成只需要17个人,平均28.5秒可生产出一台手机,该工厂目前共有近40条这样的生产线。
3.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华为的数字化转型,套用一句经典电影台词:这一“拳”30年的功力,你们挡得住吗?
如同任正非所说“和平是打出来的”。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30年功力的一“拳”,横向打通跨域业务断点,纵向贯通战略到执行,对内避免了低效投入、重复投入和无用投入,实现生产力要素的全面升级,对外在市场化的充分竞争环境下,助力企业构建真正的护城河,提升在国内外市场中的核心战斗力,打赢数字化转型这场硬仗,从而换来更长远的稳定发展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毋庸置疑的是,华为在制造业数字化方面淌出了一条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型之路。
面向未来,随着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华为期望结合产学研与政府,持续共同打造华为工业云,践行“Me for Me,Me for Customer,Me for World”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制造企业想持续打胜仗,这才是必须加快的战略级布局。
03、华为云如何助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稳准狠”?
朱森第认为,未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着力点要从产品的数字化入手,由产品的数字化带动企业设计研发的数字化、生产加工的数字化、业务流程的数字化,再带动企业整个管理的数字化、营销的数字化,然后和新的技术融合,使得企业变成一个数字化的企业。
众所周知, 目前全球公认的5朵云——亚马逊云、微软云、华为云、谷歌云、阿里云,只有华为云,是制造业起家的云服务提供商。 据了解,从2017年开始,华为通过华为云,尝试把30年建立护城河的经验、方法、技术和工具对外开放,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据了解,截至目前,华为产业云已联合300多家生态伙伴,为2万家制造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服务。华为云已落地超140个产业云创新中心,从业务流深入“研产供销服”5大类制造场景,以电子、装备、家居、小家电等产业集群实践经验及优势,拓展覆盖到 汽车 、石化、钢铁、五金等15个产业集群。
同时,产业云创新中心还与高校、政府以及产教融合机构紧密合作,基于当地特色和发展需求,制定并落实了超20个ICT人才培养规划,落地超50场开发者类大赛,培训超20万以上开发者,以满足软件类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打造长期合作共赢的创新生态。
华为超过30年的制造业经验、研发投入,以及近十年来数字化转型实践,可以说是最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痛点、堵点和爽点。华为云针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更是做到了“稳准狠”:
1. 准:智能生产(生产力要素提升 生产装备、产品)
制造业(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抓住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牛鼻子,对准公司业务目标,使能主业成功,核心要围绕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展开,提升研发生产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做好数据治理,基于数据模型贯通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使能作业和运营效率提升是转型成功的关键。
2. 稳:数字办公(生产力要素提升 人)
稳中求进,通过一个全场景稳定、安全、智能、数字化协同办公平台,充分释放“人”的生产力。企业与上下游供应商更紧密联接和协同,行政更高效为员工提供各类服务,实现企业组织效率和执行效率的稳定高效。
数字化变革是渐进式发生的,要蹄疾步稳,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放到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维度去思考和衡量。创建一个稳定的并被赋予数字化使命的组织,以及架构先行(确保架构在一个较长时间周期内的可持续演进和保持领先)是数字化变革是否最终成功的关键。
3. 狠:科学管理(构建与先进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生产关系)
工业数字化转型本质是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生产力升级并带动生产关系升级的革命,一把手要有刀尖向内、躬身入局的战略决心,要将数字化转型提到集团战略的高度并推动落实。
要聚焦在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大量消灭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把现有流程改来改去,反复烙烧饼。要在理解复杂生产关系(流程/制度)的合理性基础上,通过坚持技术升级和生产力要素提升来倒逼管理体系升级。
华为中国区副总裁、华为云中国区总裁张修征指出, 目前全球制造业都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世界主要工业强国都迫切想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大势中赢得先机,中国制造业更是到了从大到强的关键发展时期。
“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工业软件、工业云平台、工业网络和工业设备的协同运作,需要设备提供商、软件开发商、云服务商、集成商和企业用户的共同努力。华为云愿意提供自身的技术、经验和服务,与制造业行业伙伴一起携手,在政府指导下,共建工业智能体,推进制造业质变。”张修征如是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