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电容触摸屏是谁发明的
- 2、电容触屏的发展历史
- 3、触摸屏发展历史
- 4、手机触摸屏是如何被发明的?
电容触摸屏是谁发明的
1971年,在美国一所大学当讲师的山姆.赫斯特(Samuel Hurst)在自家小作坊里制作出最早的触摸屏。(楼上,据说博士是他发明这东西后考的)他想发明一种能提高工作效率腊汪的设备,通过胡搏把图形放在平板上或者用笔在平板上施加压力就能将图像数据保存起来。于是就有了最早的触摸屏“AccuTouch”。1973年,美国《工业研究》杂志将触摸屏技术评为“最重要的100项新技术产品”之一,并预言这种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在这100项被看好的技术产品中,还有当时并不起眼如今同样广为应用的鼠标和硬盘等。 之后,山姆大叔建立公司,与西门子展开了一系列裤局祥的合作\
希望采纳,
电容触屏的发展历史
2007年3月,此大LG推出Parada多点电容式触摸屏,不需要触摸笔,精确度也较高。
2007年6月至今,苹果或扒亏推出多款iPhone多点衫神电容触屏,电容屏取得飞速发展。
触摸屏发展历史
1.谈谈触屏历史是怎么样的
1971年,在美国一所大学当讲师的自家小作坊里制作出最早的触摸屏。
当年,山姆因工作关系每天要处理大量图形数据,因而不胜其烦,他想发明一种能提高工作效率的设备,通过把图形放在平板上或者用笔在平板上施加压力就能将图像数据保存起来。于神岩是就有了最早的触摸屏"AccuTouch"。
1973年,美国《工业研究》杂志将触摸屏技术评为"最重要的一百项新技术产品"之辩瞎困一,并预言这种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在这一百项被看好的技术产品中,还有当时携念并不起眼如今同样广为应用的鼠标和硬盘等。
之后,山姆成立了自己的gongsi,并于西门子合作,开发了一系列用于jun事电子产品,如雷达和Jun用的监控装备的触摸屏。直到1982年,山姆的gongsi在美国消费电子展览会上展出了33台安装了触摸屏的电视机,平民百姓才第一次亲手"摸"到神奇的触摸屏,引起巨大轰动。
手机触摸屏是如何被发明的?
大家知道我们几乎每天都要使用的触摸屏中,广泛被应用的导电高分子是怎么发明的吗?它的发明纯属一个意外,日本白川英树研究室的一名研究生,因一次错误的添加了为平常使用剂量1000倍的催化剂,导致以前只能呈现粉末状的聚合物居然出现了薄膜的形态,触摸屏技术由此获得重大突破,白川英树博士也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
对此,《思考力》是这样说的:
我们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总希望可以一条直线地直接到达目的地,因为看起来这似乎是最有效率的办法,但实际上却未必如此。尤其是在看不清楚解决路径的时候,绕一绕弯路有时候反而会带来意外的惊喜,颂型问题也会随之解决,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关键是好奇心。
目的导向型(大公鸡)和好奇心导向型(雏鸡)在行动上的不同
200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特奥多尔·亨施,经常使用一张上面有大公鸡和雏鸡图案的幻灯片。大公鸡野隐猜看到了栅栏外的食物,一心想吃,可惜被栅栏挡住了去路,即使伸长了脖子还是没办法够到。而雏鸡在栅栏内,看似漫不经心的转了个大圈,然后在与食物完全相反的方向,找到了栅栏的缺口,它从缺口跳出去,不慌不忙地向食物走去。
亨施博士的将大公鸡这种将心思百分百聚焦在目的地上,一心想要沿直线前进的行为称为“ 目的导向型 行为”,将雏鸡这种在好奇心的支配下行动的行为,称为“ 好奇心导向型 行为”,并强调后者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以上这些话 带给我们的启发 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时候貌似偏离了主路,走上了岔路,但并不应该否定这些岔路。因为岔路带给了我们新的想法、广阔的视野与创造性的思维。而关键就在于好奇心,它是一种面对问题积极应对的战略。平常我们都尽量按照一条直线向着目标前进,但有时受好奇心的驱使,也不妨绕到旁边的岔路上看看,说不定就能产生新想法。
也可以说,有时候抱着玩的心态也很重要。当我们走在通往目标的平坦大路上时,如果路边突然出现一块奇怪的石头,那么不妨驻足观看,仔细地做个研究。 这种宽广的视野和灵活的态度不仅可以帮助你练就一双多角度观察事物的火眼金睛,同时也是一项催生创造性想法的大脑训练。
目的导向型
不同的生活态度与生活习惯,其背后的实质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目的型导向的人容易形成一种思维习惯:将所有的注意力放在目标上,一心只求能实现目标,实现目标的过程对其没有意义,甚至可以完全忽略。这种类型的思维方式容易产生一些成就,但人的内心一旦落入欲望的窠臼,便会变得不再平和从容,容易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好奇心导向
有一些问题,往往很难通过直奔目的去解决。好奇心导向是一种轻松自然的思维方式,不过分看重结果,而是携郑享受达成目标的过程。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找到答案,而是应该积极的思考,享受求知的过程。 在知识的海洋里,最佳策略是“漫游”,尤其是对普通人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很多时候你无法凭借现阶段的眼光,来判断这个知识在未来是否有用。 生活和工作的核心,不在于及时的解决了问题,而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得到更多的收获,从而让自己每天成长一点点。
问题是暂时的,而成长却是永恒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