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公司新一代智算中心基础设施产品全面支持大模型训练和推理

本文目录一览:

中芯国际和中兴通讯是一家公司吗?他们有什么关系?

不是同一家公司,中芯是电路芯片制造企业,是中兴的上游公司。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上市公司。主要产品包括:2G/3G/4G/5G无线基站与核心网、IMS、固网接入与承载、光网络、芯片、高端路由器、智能交换机、政企网、大数据余衫、云计算、数据中心、手机及家庭终端、智慧城市、ICT业务,以及航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竖猜腔号传输设备。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主要业务是根据客户本身或第三者的集成电路设计为客户制造集成电路芯片。

扩展资料:

中兴通讯发展历史

1985年中兴通讯前身深圳市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成立。

1986年深圳研究所成立,中兴通讯开始自主研发。

1990年自主研发的第一台数据数字用户交换机ZX500,成功面市。

1997年,深交所A股上市。

2001年中兴通讯香港公司成立,加入3GPP2(TheThirdGenerationPartnershipProject2),中兴通讯CDMA服务中国联通,中兆李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通信设备厂商获得的首个大规模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项目。

2012年,中兴通讯携手中国移动香港,正式推出中兴全球首款单芯片4GLTE智能手机——GrandXLTE(T82),中兴通讯也因此成为国内第一家正式推出4GLTE智能手机的手机生产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芯国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兴通讯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中兴通讯:顺势者昌

华为以强槐袜李势“狼性”文化著称,军人总裁任正非的讲话被广泛传播,与其不同,中兴形象一向“中庸”,更鲜有公司高层全面的著述。

中兴通讯于1985 年诞生于深圳时是一个来料加工厂,与成千上万中国企业都曾经在某一个阶段经历过类似的历程,但铅迟是到今天成长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却为鲜见。改革开放30 年中国经济崛起大势中,中兴顺势成长。如何顺势?如何有所为?是众多中国企业参照的样本。

“第一桶金”之后的关键选择

1985年的深圳,是一个刚刚被划为特区不久的渔村,当时中兴创始人侯为贵年已不惑,他作为国有企业航天691厂的技术员派驻深圳与一家香港公司建设来料加工厂,从事电子琴、电子表等加工贸易。而这个691 厂则是由文革期间的一个中专学校转型而来,侯为贵此前在校任教师。

当时来料加工行业竞争并不十分激烈,作为最早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之一,又享受到了深圳特区所提供的“改革红利”,当时的“中兴加工厂”很快就积累了不少利润。挖到“第一桶金”,这些利润怎么用?是扩大再生产,还是寻求新的市场?选择什么市场?

这也是很多中小企业在完成初期顺利成长之后所面临的问题。中兴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点,无疑也来自于“第一桶金”

之后的选择。

与今天多数企业拼命寻求所谓“蓝海”、需要去寻求市场机会不同,那时候国内各种市场均严重供不应求,处处都是“蓝海”,战略选择的难点在于哪个是“长期的蓝海”,过多的选择同样是一种陷阱。有的企业选择了继续扩大再生产来料加工业务,有的企业选择了转型做家电鞋帽贸易,有的企业选择了代理国外电信产品,不一而足。

中兴当时选择了以自主研发方式进入“电信设备行业”,长期坚持自主研发,把10% 以上的收入投入到研发,并很快放弃代工业务。侯为贵在后来多次谈到为什么投入电信行业,总结起来有三点:

第一,电信行业是一个全球化巨大市场,当年全球电信市场也有上千亿美金,今天的全球电信市场超过3000亿美金,其中主设备市场就超过1500亿美金,当时国内需求潜力也足够大。

第二,这个行业有一定的技术壁垒,没有壁垒的行业不可能有竞争优势。技术员出身的侯为贵在文革前就接触了与电信相关的IC 技术,文革期间也在坚持学习相关技术知识,并在文革后的1981 年就有幸去美国去参观几家计算机和IC企业,并从事了相关技术引进工作,意识到自主研发的长期潜力。

第三,做IC 出身的中兴并没有选择IC 很重要的原因在于IC 投入很大、需要的基础研究过多,当时无论资金还是技术上中兴都没有能力选择这条道好州路,而选择了与之相关度很大的电信设备领域。当时中兴希望建造半导体生产线,侯为贵回忆,“起码也得是几千万美金,你才能搞一条线,还不是最好的线,没有这么多的资金,所以没法做这个东西。”

1986 年,中兴就把积累的利润主要投入到电话程控交换机上,从技术含量较低的农村电话市场入手,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逐步进入城市电话交换机市场,并在10 余年后成为国内电话程控交换机市场上占据主导力量的中国军团——“巨大金中华、烽火普天下”之一。而在当时,从事来料加工的企业不可胜数,从事国外程控交换机代理而没有自主研发的企业有数百家,今天基本已经销声匿迹了。

一个中小企业挖到“第一桶金”之后,到底是继续从事原有行业,还是转向新的领域,甚至多元化而成为“大企业”,选择何种路径?从中兴选择的道路上,中小企业也至少可获得两大启示。

首先,一个中小企业如果希望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当它成长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一定要从“小池塘里的大鱼”到“做大池塘里的小鱼”,然后才能成为“大海里的大鱼”,从利基市场入手本身是出于生存需要,但是何时离开利基市场、向更大的“池塘”进军则必须制定清晰的战略,是生死抉择。

其次,一定要正确选择、并不断构建自身具备“比较优势”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中兴、华为这样的企业选择了自主研发,是因为电信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因为创始人本身对技术的熟稔——任正非本人在退伍前也是电信技术专家。当然,企业未必就一定选择自主研发作为突破口。

换“发动机”而非换挡

企业战略大师波特认为,战略的核心是比较优势选择。一个中小企业成长为大型企业的过程中,会面临若干次、无数种选择。如果说选择“大池塘”、选择“比较优势”是方向性选择的话,那么,为企业不断打造一个好的运作机制,则是更持续、更复杂的系统性选择。

把一个大企业的运作看作一台紧密的机器的话,那么企业的“机制变革”相当于为机器换发动机和控制中枢,而不是简单的“换挡”。中兴的童年时代,有哪些机制性改革,促进了企业的升级呢?

改革开放30 年的历程中,除非是垄断国企,不解决体制问题,几乎没有企业能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依托国内市场的大量需求, 从1987 年开始,中兴在农话市场上一直发展的顺风顺水,每年以100% 的速度增长。但是到了90 年代初企业创始人团队的利益和投资方的利益、团队内部利益也日益难以调和,港方合资人退出。同时,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多市场化的企业员工月收入上千、甚至数千元,而很多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工资仅有二百元,而且管理机制陈旧僵硬,在这

种剪刀差的竞争中缺少竞争力,很多员工也面临着竞争对手的挖角、特别是依然在国内处于优势地位的海外竞争对手的挖猎。多种因素之下,中兴技术团队险些全部出走,另起炉灶。

邓小平南巡讲话“胆子更大一点”的指示、1993 年《公司法》颁布,中兴顺势解决了机制问题。1993 年后,创始人团队、国有出资人创造性地以“国有民营”方式将企业改造为中国最早一批技术入股的股份制企业。

这一改造并无先例,导致中兴内部震动前后历经2年有余,但是,毕竟这一机制的变革让企业宏观的责、权、利机制理顺,也吸引了大量的精英学子加盟,让企业能够吸引更多的技术人才,为后来的腾飞奠定了基础——现任总裁殷一民、高级副总裁赵先明、高级副总裁陈杰分别来自高校电信专业教师和海外竞争对手。这让中兴获得一台“市场化机制发动机”。

而当年技术并不落后的巨龙、金鹏等传统国有电信设备企业,在90 年代后期在市场、新技术研

发上就开始落后,不能不说企业机制是主要掣肘因素之一。

今天的企业宏观机制已经不再是障碍,已经不再需要像中兴创造“国有民营”、华为创造“虚拟受限股”一样煞费脑筋了,但是企业竞争也更激烈,微观机制的改进任务也更为迫切和重要。

以公司制改革为基础,中兴在1995 年后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的管理机制和透明性,并于1997 年实现了A 股上市。机制的变革和资本市场的结合打造了“资金发动机”,上市募资促进中兴的研发从程控交换机领域转向GSM、CDMA、光通讯等前沿领域,中兴未来10年的发展都离不开这样的发动机,2004 年进一步在香港H股上市时公司销售额已经达到200亿。

无论是何种所有制企业都能成功,关键是企业宏观的责、权、利要明晰对等,企业微观管理机制要不断优化改进,富有动力。

中兴内部组织结构被称为“三年一大变,一年一小变”,体现了公司必须适应市场和组织膨胀而改变的客观需求,其中存在很多无效改革,但更多微观机制的改革成为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中兴从2005 年后几乎每年要新招聘1 万人,而市场从中国扩展到全球100 多个国家,能够是进行大规模变革而不出现重大混乱的前提在于,企业在微观基础上,比如ERP 系统、企业大学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基础。中兴在微观机制上的变革是持续的。

成千上万中小企业,哪些可以成为行业的翘楚?在体制和机制上,越早注入规范化基因,就越容易成功。

企业自身发展也需“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核心在于如何建立可以穿越经济周期的“比较优势”。

上世纪80 年代,中兴的主要优势在于以“较差的技术+别人不屑于提供的服务+ 很便宜的价格”进军外企难以渗透、技术含量低的农村低端固话市场;1990 年代中兴的核心优势是“较好的成熟技术+ 很便宜的价格+ 本土化人海服务”,借此占领国内城市程控交换机等中端市场;2000 年代初期,中兴从程控电话扩展到GSM/CDMA、光通信等传统的“高端领域”,这些领域它们具备了“不错的技术水准+ 显著便宜的价格”,中兴先行进军第三世界市场、复制了中国市场的成功; 2008年,在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的2008年“中国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评选活动中,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在凭借良好的市场效益和投资收益荣获中国最受尊敬25家上市公司这一荣誉称号。而2008 年之后,面对3G 市场,中兴在技术上已经日益接近了全球一流企业的地位。

中兴通讯2022一季度营收279亿

中兴通讯2022一季度营收279亿

中兴通讯2022一季度营收279亿中兴通讯:公司新一代智算中心基础设施产品全面支持大模型训练和推理,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表示中兴通讯:公司新一代智算中心基础设施产品全面支持大模型训练和推理,经过三年多的恢复和发展,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调整到了较为健康的状态,中兴通讯2022一季度营收279亿。

中兴通讯2022一季度营收279亿1

中兴通讯公告,2022年一季度实现净利润22.17亿元,同比增长1.6%。

截至2022年4月25日收盘,中兴通讯(000063)报收于21.79元,侍枝下跌4.47%,换手率1.25%,成交量48.51万手,成交额10.79亿元。资金流向数据方面,4月25日主力资金净流出4531.25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入3381.03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8013.1万元。融资融券方面近5日融资净流出1.04亿,融资余额减少;融券净流入5.87万,融券余额增加。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工具显示,中兴通讯(000063)好公司评级为3星,好价格评级为3星,估值综合评级为3星。(评级范围中兴通讯:公司新一代智算中心基础设施产品全面支持大模型训练和推理:1 ~ 5星,最高5星)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26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1家,增持评级5家;过去90天内机构目标均价为36.8。

中兴通讯主营业务: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满意的ICT产品及解决方案,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一体,聚焦于“运营商网络、政企业务、消费者业务”。公司董事长为李自学。公司总经理为徐子阳。

重仓中兴通讯的前十大基金见下表:

其中持有数量最多的基金为华夏中证5G通信主题ETF,目前规模为95.86亿元,最新净值0.8104(4月22日),较上一交易日下跌1.29%,明差近一年下跌23.53%。该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李俊。

中兴通讯2022一季度营收279亿2

4月25日,中兴通讯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

2022年1-3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79.3亿元,同比增长6.4%;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1.6%;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117.1%;基本每股收益为0.47元。

报告期内,中兴通讯继续践行“数字经济筑路者”的自身定位,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深度聚焦ICT基础设施和“大终端”产品,不断提升公司经营质量与运营效率。

同期,在外部复杂环境和新冠疫情双重挑战下,中兴通讯发挥极致云公司优势,升级支持全球数万员工的远程办公和客户服务环境,采取线上线下协同办公的方式,在保障员工健康安全的同时,积极与供应链合作伙伴通力合作,整体实现稳健经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运营商网络、政企、消费者三大业务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

2022年一季度,中兴通讯持续夯实核心技术竞争力,研发投入达47.0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6.8%。

公司致力于为全球运营商客户提供极致、极简、绿色的数字基础网络部署方案,推出的新一代极简站点UniSite NEO方案、首个精准50G PON原型机、端到端绿色ICT解决方案GreenPilot等,在为客户提供高效率、老槐敏高性能网络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网络能耗和碳排放。

2022年一季度,中兴通讯消费者业务呈现出持续放量的态势。其中,消费者业务海外市场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30%。

同时,中兴通讯紧跟新基建、东数西算、碳达峰碳中和等发展趋势,构建“连接+算力”能力,发力服务器及存储、终端、数字能源、汽车电子等业务在内的“第二曲线”布局,通过将自身的ICT技术能力外延,强化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应用和实践,赋能千行百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其中,服务器及存储在近期重要集采项目中均获得了较好的份额,为公司的业绩增长形成了有力支撑。

2022年一季度,中兴通讯也充分发挥自身ICT基础设施厂商能力,通过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工程服务体系,全力协助国内外通信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为企业和个人构筑通信网络生命线。

当前,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加速传统经济转型升级、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面向下一报告期,中兴通讯将不断以创新的ICT技术,与合作伙伴一起,助力全球数字经济的发展。

中兴通讯2022一季度营收279亿3

4月25日,中兴通讯(000063)发布了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2022年1-3月,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收入279.3亿元,同比增长6.4%;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 1.6%。

报告期内,中兴通讯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9.5亿元,同比增长117.1%;基本每股收益为0.47元。

在近日举办的2021年业绩说明会上,中兴通讯董事长李自学表示,经过三年多的恢复和发展,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都调整到了较为健康的状态,为未来2-3年内成为全球500强企业的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去年开始,中兴通讯以产品维度将公司业务划分成了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其中,第一曲线是以无线、有线等产品为代表的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通讯技术)业务;

第二曲线则是以IT(包括服务器及存储等IT基础设施以及5G行业,汽车电子等数字化转型业务),数字能源(包括电源、IDC数据中心、新能源等),终端(包括手机、移动互联、智慧家庭等)为代表的新兴业务。

针对第一曲线,中兴通讯的策略是稳中求进,追求更高的市占率和更优的市场布局。在国内,通信主力产品目标是达到40%以上的市场份额,海外市场则以稳为主,聚焦提效与合规经营。

中兴通讯方面透露,伴随5G业务在全球的逐步展开以及公司产品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预计未来第一曲线业务仍将保持10%以上的稳定增长并贡献规模利润。

而第二曲线,中兴通讯的策略是加速拓新。中兴高管在业绩会上表示,服务器及存储产品方面是有望实现快速增长并贡献规模增量的业务,未来将有望保持较高的增速,在1-2年内成为公司新的百亿级产品,三年内跻身国内主流供应商行列。

上一篇:vivo办公套件升级,支持键鼠协同、超级剪贴板(vivo自带键盘怎么打开粘贴板 )
下一篇:荣耀MagicOS与网易云音乐成立联合实验室,合作开发音效、跨设备接续等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