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拒绝将AI列为专利的发明者(美国放弃专利保护 )

本文目录一览:

他发明的计算机,因害怕被炸毁,只能藏在一个粮仓的地窖里,后来怎样?

1945年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拒绝将AI列为专利的发明者,就在盟军攻陷法西斯德国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拒绝将AI列为专利的发明者的首都柏林后不久,从阿尔卑斯山区偏僻小镇欣特斯泰因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个粮仓地窖里发现了德国研制的先进计算机。

过了很长时间,西方计算机界最终发现,这台貌不惊人的机器,的确是当时最先进的电子计算机,它研制成功的时间,要比美国、英国的同类发明更早。更重大的意义还在于,它是最先采用程序控制的数字计算机。

这台机器的名称是Z-4,它的发明人叫克兰德·楚泽(Konrad Zuse,1910-1995),一位靠自费起家的土木建筑工程师。

克兰德·楚泽,1910年6月22日生于德国维尔梅斯多夫,在东普鲁士接受的早期教育。东普鲁士的文化传统相当保守,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拒绝将AI列为专利的发明者他进入一所比较开放的学校,直到高中毕业。1927年,楚泽考进柏林工业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建筑专业。

他从小爱好绘画,具有非常好的美术功底,因此很快就学会了如何设计房屋结构和外观。多才多艺的楚泽兴趣广泛,修理机器的活也很拿手,时常动手制作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玩艺,让班上的同学大吃一惊。

求学期间,楚泽需要完成许多力学计算的功课,诸如桥梁、材料强度设计等等,必须自己动手根据公式算出结果,往往一整天都算不完一道强度核算题目。

一天,在疲惫不堪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楚泽突然发现,写在教科书里的力学公式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要做的只是向这些公式中填充数据,这种单调的工作,应该可以交给机器做。

1935年,楚泽获得了土木工程学士学位,在柏林一家飞机制造厂找到了工作,主要任务恰好是他最挠头的飞机强度分析,繁琐的计算现在变成了他的主要职业,而辅助工具只有计算尺可用。楚泽想制造一台计算机的愿望愈来愈强烈,他在这家工厂里只呆了短短的几个月,便辞职回家做他的“发明梦”。

在父母的帮助下,他把家中的起居室隔出一间,改造成“实验室”兼“制造厂”,孤身一人开始了漫长的研制生涯。楚泽生活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无从得知美国科学家研制计算机的消息,甚至没有听说巴贝奇和霍列瑞斯的名字。在这一点上,他远没有美国发明家幸运,无法得到大学或政府机构的任何资助,只有几个朋友“赞助”了很少的一点钱。

几乎用了两年时间在黑暗中摸索,楚泽凭着顽强的毅力独自奋斗。

他认为,计算机最重要的部分不一定是计算本身,而是过程和计算结果的传送和储存。

因此,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存储器上,设计了一种可以存储64位数的机械装置——数千片薄钢板用螺栓拧在一起的笨重部件,体积约1立方米——然后与机械运算机构连接起来。

朋友们都不太懂他想干什么,只能提供有限的帮助,例如,帮他用切割设备加工了数以百计的金属片。其它的薄钢板,只好靠手锯在圆钢上一片一片锯下来。以这种简陋的条件,1938年,楚泽居然完成了一台可编程数字计算机Z-1。

他花光了仅有的几千马克,还是无法买到更合适的零件。因此,Z-1计算机实际上是一台实验模型,虽然可以完成3×3矩阵运算过程,但始终未能投入实际使用。

在Z3之前,楚泽已经于1936年研制出他的第一台计算机Z1,由于Z1速度太慢,楚泽尝试用继电器改善其性能,终于在1941年制作成功了一台通用计算机答散Z3,但并没有引起德国当局的重视。

1944年,Z3在盟军的一次空袭中被炸得粉身碎骨,楚泽所制造的另一台类似的计算机Z4扔在巴伐利亚乡村农舍的地窖里无人问津。

人们在战后才得知,楚泽的继电器计算机是世界上第一台二进制电子运算机器。楚泽不幸生在战争时期的德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得不到承认。希特勒战败后,楚泽辗转流落到瑞士的乡下,转而研究“计算机演算”理论。他也是通用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发明者。不过直到1962年他的发明才得到认可,并获得8个荣誉博士头衔以及德国大十字勋章。

2000年是楚泽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发明家,许恩费尔德市宣布将由楚泽之子霍斯特·楚泽(Horst Zuse)完全按照楚泽当年的设计方案重新制造一台Z3电脑。

制成后将首先在许恩费尔德,然后在明乱柏林等地作现场表清槐氏演,向公众展示最早的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最后Z3将正式落户于许恩费尔德市的康拉德楚泽博物馆。

Z-3计算机正常工作了3年。1944年,美国空军对柏林实施空袭,楚泽的住宅连同Z-3计算机一起被炸得支离破碎。在德国法西斯即将毁灭前夕,楚泽于1945年又建造了一台比Z-3更先进的电磁式Z-4计算机,存储器单元也从64位扩展到1024位,继电器几乎占满了一个房间。为了使机器的效率更高,楚泽甚至设计了一种编程语言Plankalkuel ,这一成果使楚泽也跻身于计算机语言先驱者行列。

因害怕再次被炸,楚泽把Z-4搬来搬去,四处转移

最后带着它飞往德国南部,搬到了阿尔卑斯山区欣特斯泰因小镇,于是才有了前面那一幕。

希特勒战败后,楚泽辗转流落到瑞士一个荒凉的村庄,一度转向研究计算机软件理论,最早提出了“程序设计”的概念。

1949年,楚泽把他的Z-4计算机安装在瑞士苏黎士技术学院,并且一直稳定地运行到1958年。这时,美、英计算机界才相信德国有位建筑工程师,比他们更早地研制出程序控制数字计算机的事实。目前,在慕尼黑一家博物馆里,仍然存放着一台Z-3原型机,只是它已经无法正常运作。

随后,楚泽创办了“楚泽计算机公司”,1958年研制出电子管通用计算机Z-22R,距离第一台电子管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已经过去了12年之久。电脑史学家认为,如果楚泽不是生活在法西斯统治下的德国,他可能早就把Z型计算机系列升级为电子计算机,世界计算机的历史将会改写。

事实上,早在1938年,楚泽和他的朋友已经在考虑用2000个电子管和其他电子元件组装新的计算机。当他在战后听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早已研制出电子管计算机的消息,不禁感叹地说:“我所能做的,仅仅是摇摇头而已。”

早在1938年就发明了计算机的楚泽,几乎被人遗忘了几十年。

他在1941年为Z-3计算机提出的专利申请,到了1967年,法官仍然拒绝受理,理由是“缺乏创造性”。直到1962年,他才被确认为计算机发明人之一,得到了8个荣誉博士头衔以及德国大十字勋章。后来,柏林博物馆还重新建造了Z-1计算机。

20世纪60年代初,楚泽计算机公司已发展为数千员工的企业,销售了近300台各类计算机。1966年,他的公司被著名的西门子公司收购,楚泽担任了西门子公司的顾问。

楚泽活到85岁高龄,一直与夫人居住在富尔达附近的一幢简朴住宅里,于1995年12月19日逝世。值得欣慰的是,全世界都已经承认他是“数字计算机之父”。

高通失势:垄断破除的时代,即是高通谢幕的时代

高通失势:垄断破除的时代,即是高通谢幕的时代

高通主要业务营收或将四财季连续下滑,真的是因为华为带动了中国市场的5G吗?

8月1日,高通发布了2019财年第三财季财报。

根据报告显示,高通第三季度营收为9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56亿美元相比增长73%;净利润2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12亿美元增长79%。

虽然营收和利润都的同比增长都超过了70%,但高通昨日早晨盘后的交易中,跌幅达5%。

为什么会出现业绩增长股价反而下跌的情况?原因在于高通的96亿美元的收入中,48%是与苹果达成和解后获得的专利赔偿收入,这笔专利费许可收入高达47亿美元。剔除这部分专利收入,高通在第三财季的销售额为48.9亿美元,这一数字低于分析师预期的50.9亿美元。

营收不及预期,股价自然会下跌。

当然,股价下跌还有一点原因在于,财报中高通的主营业务营收数据不是很好。高通主营业务主要分为CDMA技术集团(QCT)和技术授权部门(QTL)。CDMA技术集团营收为35.6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3%。技术授权集团营收为12.9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

从2019年第一财季开始,高通两大主营业务营就出现了营收下滑,这已是连续下滑的第三个季度。对于第四财季营收,高通预计为43亿美元到5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58亿美元下降12%到26%,仍旧不及预期。

至于原因,高通CEO史蒂夫·莫伦科夫解释:由于华为在中国手机市场的突飞猛进,使中国的不少高通客户开始重点发展5G,并取消了许多4G机型订单,进而影响了高通公司的业绩展望。

高通主营业务连续三季度持续下滑,甚至毁团还会迎来整个2019财年的业务下滑。其中原因,真的是因羡余洞为华为带来中国市场5G潮吗?

我看未必。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高通的通讯专利授权模式说起了。

过不了的专利槛

所有手机厂商,都逃不开高通在通讯领域的专利槛,尤其是3G专利,高通几乎全部垄断。

作为全球范围内手机芯片的主要提供商,高通主要业务是向手机厂商提供芯片,通过收取专利费的模式来盈利。

高通的的专利主要集中在3G领域。资料显示,高通在CDMA上拥有包括600多项核心专利在内的共计3900项专利,占CDMA所有专利的27%,垄断了全球92%以上的CDMA市场。在中国,这一比例几乎达到100%。

高通的垄断是在3g网络时代形成,3g网络的核心标准是CDMA,而高通则拥有CDMA技术标准的大部分核心专利和外围专利。目前大部分智能手机,都要兼容2g/3g/4g网络,而高通则垄断3g网络,4g网络也有大量专利。

同时高通还垄断手机核心处理器芯片,除苹果和华为之外的手机厂商,几乎都要向高通购买手机处理器芯片。在3G/4G时代,几乎所有手机厂商都绕不过去高通的专利墙。只要是具备通讯功能的手机,都要向高通上交一定比例的专利费。

高通高级工程副总裁兼技术许可业务法律顾问陈立人曾在采访中表示:芯片本身是没有办法体现到高通一直以来所累积的庞大蜂窝技术标准必要专利的,每一台智能手机都有高通的发明。

言外之意,一部智能手机即便是没有采用高通的芯片,也一定会用到高通的蜂窝标准必要专利技术,就必须要尊重其知识产权。这意味着,每一部智能手机都会用到高通的无线通信技术,不管是否采用了高通的芯片。

在专利费的收取上,高通可谓心狠手黑。譬如面向在中国销售使用的品牌设备的3G、4G必要中国专利的授权,高通对3G设备(包含多模3G/4G设备)收取5%、对不执行CDMA或WCDMA网络协议的4G设备(包含3模LTE-TDD设备)收取3.5%的专利费;每一种专利费的收费基础是设备销售净价的65%。

这意味着,一部售价2000元的国产手机,需要缴纳2000*65%*5%=65元的专利费。手机卖得越贵,专利费交的越多。

对智能手机而言,虽然显示屏、处理器、内存、摄像头等是核心元器件,但通信才是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的根本。只要手机具备通讯功能,就会基于高通在1989年研发的CDMA技术,就跳不过高通专利这个槛。

苹果反击高通

2016年之前,iPhone系列产品一直采用高通芯片。

2007年,乔布斯与高通时任CEO保罗·雅各布建立友好关系并达成共识,苹果每部iPhone将向兄枯高通支付7.50美元的专利费用。至2011年库克出任CEO后,认为一协议是“非常过分”的,并推动进行修改。

后来,高通又对专利费标准加以改动。相关资料显示,在2017年之前,高通对出售的3G设备收取5%、对不执行CDMA或WCDMA网络协议的4G设备收取3.5%的专利费。

苹果之所以坚持拒缴专利费,是因为在苹果等看来,“高通税”存在不合理之处:智能手机厂商只是在通信模块上应用了高通的专利,却要按照整机价格向高通付出5%专利费。

你想,一部售价800美元的手机高通收5%专利费,每部手机收取40美元,上亿台的出货量就是40亿。库克提振股市的策略靠提高产品售价,iPhone价格越卖越高都超万了,苹果出货量那可都是2亿保底,销售收入的5%都给了高通,这不就成给高通打工了吗?库克想想就头大。

苹果和高通的手机相关专利纠纷,核心问题在于苹果认为高通利用非法专利行为来垄断调制解调器芯片市场。

库克曾与高通展开多次谈判,但苹果的专利费足以决定高通的营收。要知道,高通2019财年第三季度营收的48%都是与苹果达成和解后获得的专利收入,足见苹果对其应收的重要性,所以高通断然不会答应库克的要求,双方反复协商无果。

于是在2016年,苹果弃高通而选英特尔,开始在部分iPhone机型中使用英特尔的调制解调器芯片。甚至,库克还曾对高通落井下石。

在韩国调查高通垄断时,苹果提交了高通的垄断证据,这使得愤怒的高通直接扣押了需要返还给苹果的10亿美金。

2017年1月,苹果公司对高通提起了索赔10亿美元的诉讼,指控这家芯片制造商对其芯片产品收费过高。

有意思的是,这次苹果起诉高通,还得到了谷歌、亚马逊、微软、Facebook的组团支持。甚至,同一时间英特尔和三星还联合起诉高通,称后者利用其在移动处理器行业的主导地位排挤行业对手。

2017年4月,高通正式反击,在美国加州南区法院反诉苹果,称其部分iPhone机型侵犯其六项专利,请求禁止iPhone在美国出售、广告展示、市场营销和仓储活动。

这次反诉之后,苹果公司停止向高通支付专利许可费,还让供应商不要向高通支付专利费。

自此,双方你来我往,这场持续了2年多的专利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大战不只是在美国展开,高通一度在全球所有苹果产品所在市场起诉苹果公司。2017年10月开始,高通正式在中国起诉苹果,要求全面禁售iPhone。后来,高通又在欧洲等地起诉苹果。

当然,苹果也不甘示弱,于2018年1月份在全球起诉高通垄断。同时,苹果在2018年发布iPhone XS系列时,干脆弃用了高通基带,全部选择英特尔芯片。

双方互诉的结果是,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期间,中国和欧洲法院都判高通胜诉,禁止了苹果手机部分型号的销售。

高通目的很明确,就是靠起诉让苹果恢复与其合作。直到2019年4月份,高通如愿以偿,苹果与之达成和解,双方同意放弃全球范围内所有诉讼。苹果需要向高通支付45-47亿美元的补偿金,并提供一份芯片供应协议。

但苹果与高通达成和解,并不是因为其与高通在全球的官司,而是因为其在5G手机的进展上现在最好的策略仍旧是与高通合作。

自然,最后苹果也没有缴纳高通起诉的70亿美元。同时,在双方互诉的进程中,苹果等一众厂商抓着高通的专利垄断不放,也让其不得不在2017年重新调整了专利授权费用。

逃离“高通税”

事实上,在“高通税”的强压之下,有能力的手机厂商都会千方百计想着如何摆脱高通的控制。

譬如苹果,一直以来都在尝试脱离高通芯片对其的束缚。从iPhone 7开始应用英特尔芯片,到iPhone XS摒弃高通基带,都是苹果在尝试的方法,即便英特尔的基带芯片性能不如高通。如果英特尔能够顺利研发5G芯片,苹果应该还不会与高通和解。

苹果一直在变着花样尝试如何绕过高通,积极设计并研发无需任何高通组件的iPhone和iPad。

过去几年,苹果一直在扩展其定制芯片的开发和使用,并尝试为自己的设备构建更多的无线组件,比如将自己的蓝牙和Wi-Fi芯片放入最新的Apple Watch和AirPod耳机中。

为了提高通讯芯片的研发能力,更是做了很多布局。2014年,苹果开始大幅招聘相关工程师;2016年,苹果开始在新款iPhone上使用英特尔的相关芯片。

2017年,苹果挖来了在高通工作8年负责技术路线图的副总裁Esin Terzioglu,以研究将调制解调器芯接集成到苹果A系列芯片上。因为调制解调器,是iPhone中较贵也是耗能较高的芯片组之一。

虽然在iPhone XS和XR中只使用了英特尔的调制解调器,但苹果一直对其性能和可靠性存在疑问。迫于英特尔5G基带芯片的缓慢进展与产品缺陷,苹果干脆买下了英特尔的芯片业务用于自研。

苹果从iPhone 7开始就通过引入英特尔的基带与高通进行对抗,不断在产品设计及芯片研发上布局,主要就是为了逃离“高通税”,甚至不惜新机型通信质量受影响导致品牌力下降的后果。

王吉伟频道认为,苹果代表了反抗“高通税”却又不得不与高通相爱相杀的一股势力,而像三星、华为等厂商因为及时布局,已在5G芯片专利上基本告别了高通。至少可以通过交叉授权等方式免费获取专利,同时还能在5G芯片行业中分一杯羹,打消高通过往凭借专利垄断欺行霸市的嚣张气焰。

“高通税”的不合理早已引起多国政府的重视,2015年我国发改委处以高通2013年度在中国市场销售额8%的罚款,合计60.88亿元。此后,高通修改为“在中国境内使用而销售的手机,按整机批发净售价的65%收取专利许可费。

5G不占优势

5G时代来了,但高通并没有能力再次垄断5G,甚至它在5G技术的发展速度已经被华为、三星等厂商超越。其实在4G时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高通已经没有原本的垄断优势。

在过去的2G、3G和眼下的4G时代,高通长期以“不获得专利授权、没有芯片销售”的商业模式,用知识产权大棒和断供芯片的威胁,逼迫下游手机厂商乖乖缴纳巨额的专利费。在这一点上,不管是大厂还是小厂,都曾受到过高通威胁,就连苹果与华为也不例外。

但随着3G和4G技术的发展,新通讯技术正在逐步取代旧技术。同时华为、三星等厂商在基础科学领域投入大量的研发经费和人才经费,这些厂商在新通讯技术的发展进度上甚至已经超过了高通。由此,高通的CDMA专利技术正在被更新的技术体系所稀释,高通的垄断优势正在被逐步瓦解。

一个鲜明的写照就是,在4G时代包括高通、联发科以及华为海思等全球范围内的厂商都在研发手机芯片,并非只有高通一家在做,甚至就连小米也推出了澎湃芯片。至于AI芯片,中国厂商目前的研发进度并不比国外厂商差。

掌握了芯片设计研发的厂商,往往会在手机最重要的通讯模块芯片商进行努力 探索 。譬如华为,大多数旗舰手机都会采用自家的麒麟芯片,基带也会待在自产巴龙芯片,还与射频芯片都已实现自产。

当然,其他型号手机或许会采用高通芯片,但很多新品都已经实现了自产替代。这样做,首先是不再受高通的要挟,其次是不用向高通交纳太多专利费。

随着5G的逐渐到来,更多的公司掌握了5G专利,高通的垄断优势就会越来越弱。当然,凭着高通在通讯领域的技术积累,高通在5G乃至以后6G可能仍有优势,但这个优势正在逐渐减小,同时更多掌握先进通讯技术的厂商也会与之瓜分这个优势。

其中华为公司以1481族占据榜首,占比28.9%;瑞典爱立信公司1134族紧随其后,占比22.1%;韩国三星集团1038族,占比20.3%。而高通,并不在这个榜单。

显然,在5G技术标准中,高通在专利数量已经不占优势。

垄断的另一面

专利授权模式可以为高通带来巨大收益,但它同时也有致命的缺点。

专利授权模式的优点很多,其垄断特性能够让厂商在竞争中就能占据较强优势。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风险性强同时投入更高。

王吉伟频道认为,高通面临着专利稳定性能否持续的问题,譬如购买的专利技术何时到期,自身的专利到期后如何继续维持,以及交叉授权专利能用多久等。

另外,专利技术还存在技术越过的可能性,如果技术被超越或者被淘汰,这个垄断技术也就没有太大的存在意义了。

从上文分析亦可知,高通在5G专利数量上并不占明显优势,从3G到4G再到5G,在专利这个层面高通一直在走下坡路。

在高通的专利授权模式下,专利费并不是基于提供的芯片的价格基础之上,而是基于整机。即每一种专利费的收费基础是设备销售净价的65%。也就是说,在4G手机上镶嵌一块钻石将其做成售价10万元奢侈品,高通也会在6.5万的基础上收取3%-5%的专利费用。这一点,为全球厂商所诟病。

更令手机厂商气愤的是,高通不止垄断通讯专利,还按照芯片和专利费捆绑销售。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走专利签订的流程并缴纳5%专利许可费用,也就没法获得高通芯片。

并且高通还与众多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公司签订交叉许可,如果不签订协议,就没法获得高通专利授权,比如用联发科芯片,联发科难以绕过高通专利,后者依旧能凭借其条例,朝联发科下游客户按销量收取专利费。2016年高通起诉魅族,就是因为魅族使用联发科的芯片而没有向高通交纳专利费。

重要的一点在于,高通的主要营收就是靠专利费。中国是高通最大的市场,据高通财报统计,在2016财年国产手机厂商为高通贡献了53%的营收,共计252.8亿美元,其中一大部分来自于专利费用。

再以2017财年为例,高通总营收为223亿美元,其中来自高通技术授权的营收为64.45亿美元,税前净利率高达80%。

以上两组财务数据证明,高通的利润主要来源于技术授权。不然,也不会出现在苹果拒绝向高通支付专利授权费用后,高通当季度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

这意味着,如果通讯技术越来越新,高通的专利越来越少,掌握5G以及未来通讯技术的厂商越来越多,高通就越来越没有优势。高通的专利授权业务就就会不断枯萎,其营收也将会不断减少,并将会进一步导致其市值下跌。显然,这个事情正在发生。

高通过往的底气来自于大部分手机厂商绕不过去的专利短板。但现在厂商正在不断补齐这个短板,专利垄断与高价授权反而成了高通的短板。

除了商业模式本身,在监管层上,过于垄断的行业,又很容易招惹各国政府的反垄断调查及罚款。

从2010年开始,韩国、中国、欧洲等国家就多次对高通涉嫌垄断做过处罚。尤其在2017年,高通先后被中国、台湾、韩国和欧洲等多个国家及地区的监管部门认定垄断,并开出了巨额罚单。

甚至,就连美国贸易联邦也看不惯高通的长期行业垄断。2019年1月,美国贸易联邦委员会,对高通提起垄断诉讼,并已初步获得法院的支持,判高通必须向竞争对手(芯片厂商)授权必要专利。

高通的通讯专利授权模式,正在一步步迈向垄断失控。

后记:IOT、车用能否放飞高通?

为持续保持领军地位,高通早已布局5G,并进军物联网、 汽车 领域。

并且,为了进入 汽车 领域,高通早于2016年就以470亿美元收购了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恩智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车用芯片制造商。

但是在IOT领域和车用领域,已经推出从芯片到软件系统集成解决方案的国内外厂商已有不少。仅NB-IoT芯片级的玩家就有英特尔、华为、中兴、联发科等十家厂商之多,高通只是其中一员,这还不用说国内的紫光展锐等厂商。

云计算厂商方面,阿里云的IoT芯片,在2018年销售量就已超2亿片。并且,在7月25日发布了ALOT芯片玄铁910,应用于5G、人工智能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

7月3日,百度云也推出了首款语音AIoT芯片。小米也在近期投资收购了两个公司,准备做IoT芯片。

家电厂商中,海尔早已推出自己的物联网芯片,美的也已经实施了芯片计划。

目前中国已有数家能够生产IOT芯片的厂家,同时AIOT芯片领域的创业企业已不少于30家。还有寒武纪、商汤等自研AI芯片的人工智能独角兽。

车联网是物联网的一部分,对于很多能够推出车联网解决方案的厂商,车联网也只是其IOT战略的一个应用场景。

因此,在IOT芯片这个领域,高通想要在中国市场兴风作浪,应该没有那么容易。至于专利授权,还要看其掌握的专利数量以及专利稀缺性与稳定性。

与高通垄断3G专利的一枝独秀的时代相比,现在的5G、IOT时代是众多厂商百花齐放的场景。即便万物互联的市场足够全球厂商吃一个时代,高通又能不能凭借现有的芯片+专利授权模式做这个时代的吃豆人呢?

或许,垄断破除的时代,即是高通模式谢幕的时代。

发明电脑的人是谁?

问题一:电脑是谁发明的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拒绝将AI列为专利的发明者? 电脑是谁发明的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拒绝将AI列为专利的发明者,严格说起来很难界定。

计算机(puter)的原来意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会发明计算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而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亲担任税务局长,当时的币制不是十进制,在计算上非常麻烦。帕斯卡为了协助父亲,利用齿轮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可以执行加减运算计算器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之后虽然在计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与精进,但是,真正的电动计算器,却必须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来。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则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的电脑有2间教室大,跟现在我们一般用的个人电脑体积差很多吧。 当时的电脑零件是真空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而存档的东西是一种打孔卡片,若没有前人的设计概念,陪简也没有计算机的发明,所以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还有点难界定。

问题二:第一个发明电脑的人叫什么?? 电脑是谁发明的,严格说起来很难界定。

下面一些相关资料可以看看:

计算机(puter)的原来意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会发明计算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而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州乱凳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亲担任税务局长,当时的币制不是十进制,在计算上非常麻烦。帕斯卡为了协助父亲,利用齿轮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可以执行加减运算计算器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之后虽然在计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与精进,但是,真正的电动计算器,却必须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来。

帕斯卡一直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台齿轮式计算机的发明者,他也为自己的这一成就而感到无比自豪。但在帕斯卡发明之前,德国的数学家卡什尔已设计制造出6位数的齿轮式计算机。卡什尔是著名的东方语言学家,数学家。他对天文学也有颇深的研究。他常困于大量的数据计算,被繁杂的计算搅得精疲力尽。现实中的问题促使他创造一种新的得力的计算工具,来减轻计算上的沉重负担。1623年,他开始着手构思设计,同年造出了样机,以后又进行了一些改进。这台计算机的原理与帕斯卡的有相同之处,使用过程中也极易发生故障。从历史上来看,人们对卡什尔发明计算机了解很少,它的社会影响极小,直到1958年,人们才在有关历史资料中得知他发明齿轮式计算机的情况。因此,在谈到第一个齿轮式计算机发明时,不能不提及卡什尔。实际上,卡什尔才是齿轮式计算机的第一个发明者。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则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的电脑有2间教室大,跟现在我们一般用的个人电脑体积差很多吧。 当时的电脑零件是真空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而存档的东西是一种打孔卡片,若没有前人的设计概念,也没有计算机的发明,所以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还有点难界定。

问题三:第一代电脑的发明人是谁 电脑是谁发明的,严格说起来很难界定。 计算机(puter)的原来意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会发明计算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而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亲担任税务局长,当时的币制不是十进制,在计算上非常麻烦。帕斯卡为了协助父亲,利用齿轮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可以执行加减运算计算器 。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之后虽然在册旅计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与精进,但是,真正的电动计算器,却必须等到公元1944年才制造出来。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则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的电脑有2间教室大,跟现在我们一般用的个人电脑体积差很多吧。 当时的电脑零件是真空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而存档的东西是一种打孔卡片,若没有前人的设计概念,也没有计算机的发明,所以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还有点难界定。 虽然著名科学家约翰・纽曼(John von Neumann;译注:一般常音译为「冯纽曼」)以纵横科学界的才华,经常被后人称为「现代电脑之父」;然而,冯纽曼?K不是真正的现代电脑发明者。这份荣耀应该归於设计?K建造了第一部数位式电子计算机的两个人――约翰・莫克利(John Mauchly)和普瑞斯伯・艾克特(Presper Eckert)。他们在短短三年之间建造出第一部电脑、以及在往后30年间为名誉而奋斗的传奇,是一个由卓越智慧和深切遗憾所交织而成的故事 。 电脑是谁发明的? 上计算机课,很可能老师会这样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名叫“埃尼亚克”(原文为Eniac ,早先也有人汉译为“伊利阿克”),是美国人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在1946年发明的。如果美国最高法院拒绝受理,拒绝将AI列为专利的发明者你参加计算机常识考试,这样回答并不算错;但如果你给别人讲计算机历史,这样说可就错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早在1947年,也就是“埃尼亚克”出现以后的第二年,摩彻利和埃卡特基就向美国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但是专利却迟迟于1964年方才公布,原因就是专利局对他们“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提法还有怀疑。而且在专利公布以后,美国汉尼韦公司仍不向专利人购买专利就进行生产,为此公司遭到了违犯专利法的控告。 但是汉尼韦公司不服,他们认为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不是摩彻利和埃卡特基,而是阿坦纳索夫。于是官司打到了法院。法院经过125 次开庭审理,最后于1973年10月19日正式宣布:“摩彻利和埃卡特基没有发明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而是利用了阿坦纳索夫发明中的构思……”阿坦诺索夫是在美国依阿华大学工作的一位物理学家。研究中繁重的计算过程使他备尝艰苦,于是决心从事电子计算机的研究。1937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他因为研究中的一个难题萦绕心头,始终得不到解决而感到心情沮丧,就开车到伊里诺斯州一家路边小酒店里去喝酒解闷儿。他一连喝了两杯酒之后,脑子里忽然闪现出用电容器作记忆元件再生记忆的方法,并由此得出了最原始的现在称之为“逻辑电路”的概念。从这个独创性的思路出发,又经过两年时间的刻苦研究和实验,终于在1939年12月制成了以二进制逻辑运算为核心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可是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依阿华大学没有申请专利,后来也没有公......

问题四:世界上第一台电脑是谁发明的? 界上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谁发明的?中国的教科书、绝大多数学术著作和科学普及著作所说的电子计算机发明人都不是真正的发明人。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大多数书上说,美国籍匈牙利裔科学家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 1903-1957)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人,他历来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但是,冯・诺依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是“电子计算机之父”。美国物理学家、曾在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担任过冯・诺依曼助手的弗兰克尔在一封信中这样写道:“许多人都推举冯・诺依曼为‘计算机之父’,然而我确信他本人从来不会促成这个错误。或许,他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助产士。但是他曾向我,并且我肯定他也曾向别人坚决强调:如果不考虑巴贝奇、阿达和其他人早先提出的有关概念,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属于图灵。按照我的看法,冯・诺依曼的基本作用是使世界认识了由图林引入的基本概念。”正是冯・诺依曼本人,亲手把“计算机之父”的桂冠转戴在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 ,1912-1954)头上。但是,真正的“计算机之父”既不是冯・诺依曼,也不是阿兰・图灵。

在1973年以前,大多数美国计算机界人士认为,电子计算机发明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气工程学院的莫奇利(J. Mauchiy)和埃科特(P.Eckert),因为他们是第一台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的电子计算机ENIAC(埃尼阿克)的研制者。

现在国际计算机界公认的事实是: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真正的发明人是美国的约翰・文森特・阿塔那索夫(John V. Atanasoff ,1903-1995)。他在国际计算机界被称为“电子计算机之父”。遗憾的是,中国计算机界的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事实。

关于电子计算机的真正发明人是谁,美国的有关人阿塔那索夫、莫奇利和埃科特曾经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法院开庭审讯135次。最后由美国的一个地方法院作出判决。1973年10月19日,法院当众宣布判决书:“莫奇利和埃科特没有发明第一台计算机,只是利用了阿塔那索夫发明中的构思。”理由是阿塔那索夫早在1941年,就把他对电子计算机的思想告诉过ENIAC的发明人莫奇利。

阿塔那索夫(J. Atanasoft)是爱阿华大学物理学教授。阿塔那索夫是在他的研究生克利福特・贝瑞(Clifford E. Berry ,1818-1963)的帮助下发明电子计算机的。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试验样机于1939年10月开始运转。这台计算机帮助爱阿华大学的教授和研究生们解算了若干复杂的数学方程。阿塔那索夫把这台机器命名为ABC(Atanasoff- Berry-puter),其中,A、B分别取俩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C即“计算机”的首字母。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后,阿塔那索夫和贝瑞却没有获得发明者的花环。

在阿塔那索夫和贝瑞离开之前,已有两台改进后的ABC计算机能够运行。这两台ABC计算机被存放在爱阿华大学物理楼的储存室里,逐渐被人遗忘。1946年,由于物质短缺,两台机器都被拆散,零件移作它用,只留下了存储器部件。爱阿华大学没有为ABC计算机申请专利,这就给电子计算机的发明权问题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法律纠纷。美国地方法院的裁定是正确的,因为ENIAC的发明者莫契利确实到衣阿华大学参观过ABC计算机,并听了阿塔那索夫的介绍,由此得到启发。

阿塔那索夫于1903年10月4日在美国马里兰州的哈密尔敦出生。他在佛罗里达州渡过了童年。他的父亲是保加利亚侨民,在保加利亚得过最高级别的科学奖,到......

问题五:电脑是谁创造出来的 你好。

电脑不能说是由谁创造出来的,就好像衣服一样,最开始人们都没有衣服穿,再后来会用树叶遮挡住身体,再后来就出现了用粗绳子遮挡身体,直到后来出现了布料的衣服。所以说衣服不是一个人创造的。

计算机也是一样,是一步一步发展出来的。

早在1642年,法国哲学家布雷斯.帕斯卡就发明了第一台机械加法计算器,发明它是为了帮助父亲解决税务上的计算。

1833年,巴贝奇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分析机,不但可以完成算术运算,还包括输入、控制、运算、存储和输出装置。

1931年很多科学家们一起研制成功了“微分分析仪”,被认为是计算机的先驱。

1938年,很多科学家们又一起发明了用继电器工作的电脑。

1942年,很多科学家发明了首台真空管电脑。

1943年,很多科学家发明了第一台可编程电脑。

1946年,很多科学家发明了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电脑,它叫埃尼阿克建造完成,这台电脑很大,有4间房子那么大,耗很多电。

后来做出的电脑越来越小,一步一步的就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电脑了,再往后,电脑还会变样子。

问题六:电脑是谁发明的 确切的说 现在的电脑网络不是某人 发明的 因为他们发明的初衷不是现在意义上的电脑 是美国国防网络的复制版 电脑不强大,强大的是 互联网。第一个个人计算机 是美国 ibm公司生产,电脑的产生,当然有电脑是不管用的 能让电脑运转的最重要的就是操作系统 从ibm开始和 比尔盖茨合作 到现在 全球99以上的用户使用微软系统 现在的电脑是 硬件+软件+互联网 的结合体 缺一就是废物。

问题七:第一个发明计算机的人是谁? 电脑是谁发明的,严格说起来很难界定。 计算机(puter)的原来意义是“计算器”,也就是说,人类会发明计算机,最初的目的是帮助处理复杂的数字运算。而这种人工计算器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的法国大思想家帕斯卡。帕斯卡的父亲担任税务局长,当时的币制不是十进制,在计算上非常麻烦。帕斯卡为了协助父亲,利用齿轮原理,发明了第一台可以执行加减运算计算器。后来,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加以改良,发明了可以做乘除运算的计算器。之后虽然在计算器的功能上多所改良与精进,但是,真正的电动计算器,却必须等到公元 1944年才制造出来。 而第一部真正可以称得上计算机的机器,则诞生于1946年的美国,毛琪利与爱克特发明的,名字叫做ENIAC。这部计算机使用真空管来处理讯号,所以体积庞大(占满一个房间)、耗电量高(使用时全镇的人都知道,因为家家户户的电灯都变暗了!),而且记忆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个字),但是,却已经是人类科技的一大进展。而我们通常把这种使用真空管的计算机称为第一代计算机。 第一代的电脑有2间教室大,跟现在我们一般用的个人电脑体积差很多吧。 当时的电脑零件是真空管(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而存档的东西是一种打孔卡片,若没有前人的设计概念,也没有计算机的发明,所以计算机是谁发明的还有点难界定。

记得采纳啊

问题八:电脑的发明者是谁? 电脑的学名为电子计算机,是由早期的电动计算器发展而来的。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电子数字计算机“ENIAC”,用于计算弹道。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电工学院制造的,但它的体积庞大,占地面积170多平方米,重量约30吨,消耗近100千瓦的电力。显然,这样的计算机成本很高,使用不便。1956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诞生了,这是第二代电子计算机。只要几个大一点的柜子就可将它容下,运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现的是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最初的计算机由约翰・冯・诺依曼发明(那时电脑的计算能力相当于现在的计算器),有三间库房那么大,后逐步发展。

问题九:笔记本电脑谁发明的?是哪个国家的人? 5分 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发明者不是东芝,也不是苹果或IBM,而是一家叫做“奥斯本电脑”的公司,公司的创始人名叫亚当・奥斯本(Adam O *** orne)。

1981年4月,奥斯本公司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主导研发的就是奥斯本公司的创始人亚当・奥斯本,他曾经做过记者,后来弃笔从商。曾几何 时,奥斯本被认为是和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和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比肩的人物。奥斯本电脑公司也曾 是硅谷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公司。但因为理念太过超前,公司在经营不到30个月后就分崩离析。奥斯本在技术上做出了很多错误的承诺,公布产品的发售时间也 是遥遥无期,现在业界将这种状况称之为“奥斯本效应”。

作为世界上首台笔记本电脑,奥斯本1型重达20斤,没有电池,按照现在的眼光来看一点都不便携。但对照当时可以说是庞然大物的个人电脑,奥斯本1型要 小巧的多,人们可以把它装进箱子带着到处走。此外,奥斯本1型还是首台附带实用软件的电脑,它的价格在当时来说也是出奇的便宜,只要1795美元。

全球首例!机器人发明了两项新技术,并获专利授权

虽然不像科幻电影中描述的那么炫酷,但我们其实已经大量地享受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时代红利。

而当AI在发展,AI产品却没受法律保护。

AI机器人创作物的著作权归属于谁?

AI机器人生成发明的所有权归属于谁?

这些围绕人工智能形成的知识产权问题在各国备受关注。

DABUS 是美国企业Imagination Engines创始人Stephen Thaler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一共发明两项新技术,分别是 分形食品容器 ,与 能引起更大注意力的警示灯 。

Stephen Thaler

因两件发明都是DABUS「自己的创意」,所以Stephen Thaler认为DABUS应认定为发明者,他本人则获得两项技术的专利权。

然而当Stephen Thaler去年向欧盟及十几个国家法院提出,要将DABUS列为专利发明人时遭到拒绝,在全球掀起浩大的争论与法庭大战。

终于,南非率先成为第一个授予人工智能专利权的国家,承认人工智能机器人DABUS为「发明者」。随后,8月6日澳大利亚联邦法院和慧桥也做出裁决: 发明者可以是非人类。

判决书上明确写道:发明人只是一个代理名称,或许只有人才能成为专利的所有人,但是说发明人只能是人却是谬论。而且并没有相关法律表明没有人类发明者就不能申请专利。

这是人工智能系统首次法律上被承认,可为专利申请发明者。

Stephen Thaler的法律团队表示,他们目的是 测试专利体系界线,并推动专利制度改革。

客观看目前专利制度主要针对人类发明者,阻碍许多人工智能发明的专利注册,也增加投资AI的不确定性。

以西门子为例

2019年西门子用人工智能开发新 汽车 悬架系统,但申请专利时被驳回,理由是系统是AI发明的。人类工程师无法把自己列为发明者,因不能证明发明唤猛过程有投入。

在美国,如果申请专利时填入错误发明者要受处罚。所以他们希望,透过此案推动专利制度改革,充分鼓励人们开发能促进 社会 创新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到底能不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发明人?

如果是在中国,会同意授权吗?

就在去年,在全国首例AI撰稿授权案中,法院认为腾讯AI写作机器人创作出的原稿属于著作权保护法的范围内。

但根据我国现行的专利法规定, 专利的发明人只能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然人。 先不论人工智能并不是法律上的自然人,就目前我国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的力度,大概率是不会承认人工智能作碧橡为专利发明人的。

上一篇:京雄高速北京段全线覆盖5G专网,预留最内侧“专用车道”以支持全路段自动驾驶
下一篇:《沙丘2》完全采用IMAX拍摄,导演维伦纽瓦称将是“史诗战争电影”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