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再体验一次狩猎旅途:PC版《地平线:零之曙光》上手体验
作者:雪豆
曾经在PS4上有着上佳表现的《地平线:零之曙光》在今天正式登录 Steam 卖场。遥想距离 PS4 版发售已经过了3年之久,这次能够登上 PC 平台并再领略到一次“荒野机械怪兽狩猎”的旅途,倒也不失为一件别致的体验。
开发商 Guerrilla Games 是索尼 娱乐 旗下的第一方工作室,其2004年起开发的《杀戮地带》系列一直是在索尼官方发布会中频频登场的常青树(2013年之后就再也没有该系列的消息了,着急啊)。沉寂了四年后搞出的《地平线:零之曙光》(以下简称《地平线》)虽然让人感觉有些出乎意料,但 游戏 的实际品质也着实让我满意。
对于这款“老 游戏 ”而言,再去重新评测一遍 游戏 本身会有一种“老调重弹”的感觉。 游戏 素质究竟如何?只看各种数据或许各位就能有一些参考:Metacritic拿下89分,平均用户评价8.4、发售仅一年销量达到760万份,两周年达到1000万份……独特的世界观、广阔的地貌设计、多姿多彩的机械怪兽以及饶有趣味的狩猎战斗,都成为了《地平线》独一无二的亮点所在。
不过在官方公布《地平线》 PC 版之初时却引起过不少玩家的讨论。毕竟索尼的第一方突然冷不丁地推出 PC 版本,对很多主机玩家来说确实没想到——既然索尼自家旗下工作室的 游戏 作品开了脱离独占的先例,那其他独占作品是不是也会有脱离的可能?随着工作室品牌整合以及未来数字服务策略的改变,或许玩家们今后也能在 PC 平台见到更多来自索尼互动 娱乐 发行的作品也说不定。
首先来看一下本作的推荐配置:
单从推荐配置上来看,本作对机器性能的要求并不算苛刻。而根据steam显示的实际容量来看, 游戏 下载需要71G以上的空间。
而这次《地平线》的 PC 工作由 Guerrilla 与外部合作伙伴 Virtuos 合作开发。由于 游戏 本身采用的是“DECIMA”引擎,鉴于之前有《死亡搁浅》的出色表现在前,所以在拿到评测版本之初我心里就大概有了个预期——至少画面表现方面应该会不错。
毕竟是来到了更高性能的 PC 平台上,《地平线》的画面表现也就自然成为了评测的重点。这次我找了三台显卡分别为AMD HD8970M、GTX 1080ti以及RTX 2080主机,分别测试 游戏 的画面表现能力。
首先来说一下1080ti与2080的运行情况。两者皆以1440p的分辨率,并且设置为最高画质的情况下,实时渲染的过场动画能稳定在110帧左右,而在一般场景中帧数在70-80帧浮动,一些充满爆炸或是角色众多的战斗中则会掉到50 - 60帧以内,波动较为明显,但整体尚能接受。
而之所以选择AMD HD8970M(我的七八年前的外星人笔记本)则是因为想测试 游戏 在中低端机型上的表现。出乎意料的是,在牺牲了画面性能和分辨率之后 游戏 竟然也可以以稳定30帧的速率正常运行。
在 游戏 的设置中还增加了一个名为“自适应性能FPS”。 游戏 会根据FPS的限制来自动调节渲染程度,这对于一些不是很在意画质、同时想要保证 游戏 流畅性的玩家来说是个非常方便的功能。
当然如果机器不行还非要保证60帧的话,画面也确实会有点惨不忍睹。
在良好优化的加持下, 游戏 最低画质的表现与 PS4 版本的画面相差并不多,这令我感到有些意外。本身《地平线》在 PS4 上所呈现的画面效果就足够令人满意:茂密的植被、多样化的生态以及机械与皮革的质感,在并不算出色的 PS4 机能上就已经有着上佳的表现。而在 PC版 中即便是开启“性能优先”也能保证一定的画面表现,这对于使用老机器的玩家们不得不说是一个福音。
与此相对, 游戏 的最高画质却并没有过多地体现出 PC 应有的“惊艳”的感觉——纹理和光影反射能够较为直观的感受出来,但模型和部分贴图的表现却显得略有限度。在大量被植被覆盖的场景中,我的个人主观感受上还是看不出来特别直观的区别。
PC 版本中新增加超宽屏显示器(32:9超宽比例,3840x1080分辨率,但过场动画依旧为16:9显示)支持,能够让 游戏 在超宽屏幕之上所展现出的景色更加宏大。同时,PC 版优化了视野控制,使 FOV 的视角最大能够达到100°。再加上 游戏 支持2K以上分辨率(最大到4K,不支持8K),这些新增加的特性,为 PC 版带来 更精细、更丰富 的画面,之于玩家也将会是未曾体验过的震撼感。
起初我以为《地平线》会与《死亡搁浅》同样会支持 DLSS,但在 RTX 2080 的主机运行时我并未发现相关的开启选项, 所以只能暂时判断不支持 。不过也正因为使用了同样的引擎,《地平线》在首次安装的时候会有一个10-15分钟的渲染器编译过程,在后续加载时将不需要再次执行。首日更新补丁将会改善这个问题,所以只需要耐心等上片刻即可。
总体来看,如果要想在PC版达到远超于 PS4 版的体验, 高分辨率 、 解锁帧率 将会是最需要关注的部分。但目前版本来看 游戏 也存在着一些小毛病,希望日后官方能尽快解决闪退和稳定性相关问题。
要说主机 游戏 登陆 PC 平台,操作的改变可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点问题:玩过 PS4 版本的玩家都知道在 游戏 中使用弓箭射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攻手段。从直觉上来讲,用键鼠进行瞄准会比用手柄要更加便捷一些。
《地平线》也自然加入了 PC 玩家更擅长使用的键鼠模式。实际体验后,在一些强调部位破坏的大型敌人面前,使用键鼠的瞄准确实要比摇杆来的快速且精准。这对于习惯 TPS 或 FPS 类型 游戏 的玩家而言会 非常容易上手 。
但 游戏 的 UI 依旧是照搬 PS4 版,道具栏的位置对应也同样是以 PS4 版手柄的按键排布进行设计的,所以 键鼠操作模式下其并没有相对应地给予优化,一些道具栏因为缺乏按键的提示,反而会显得不够直观 。
而键鼠操作的默认键位稍微有些不合理 ,例如主菜单的呼出需要用左手距离较远的回车键,冲刺和回避一个是 shift 一个是 ctrl,上手起来感觉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不过 游戏 提供了自定义键位,玩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任意调整。
但《地平线》依旧是基于 PS4 版本而来,自然,手柄的震动以及轻推摇杆缓步前进的的操作体验是键盘所无法替代的——PC 版中同样完整地还原了 PS4 手柄的震动功能。从遭受打击的时候的剧烈震动,到拉下弓弦之后轻微的震动反馈,这些属于手柄操独有的操作感受在 游戏 过程中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正向反馈。
可以说,键鼠与手柄算是各有各的好处与缺点。在操作方面玩家可以自行取舍,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操作方式。
说到《地平线》的玩法,在广袤的荒原上用原始的弓箭狩猎各种千奇百怪的机械怪兽,很容易给人一种时空上的错位感。整个 游戏 包含潜入、正面战斗、任务、技能加点等一系列玩家耳熟能详的系统。在开放世界的背景之下显得有些传统,但即便是三年前的 游戏 ,现在来看也不会显得有些过时。
游戏 本身提供了充分的升级和强化要素,让人起初会感觉会是一款 RPG 游戏 ,等上手几个小时面对一些强大敌人后却又有一种玩《怪物猎人》的错觉,等到实际适应后却觉得大概更贴近《龙之信条》的感受—— 一款有着ACT要素的RPG 游戏 ,最后还是需要靠装备等数值来碾压一切。
在狩猎以及战斗中,多种多样的强化效果和武器性能使得整体的 游戏 节奏明快并且流畅。中后期免不了刷素材的套路,等到自身强化到了一定境界之后, 游戏 就会变得简单且轻松。整体而言虽稍显乏味,但却值得尝试。在PC版本中,由于加载和存盘速度比PS4有明显提升,战斗以及旅途也就显得更加 便捷且有效率 。
不单凭着玩法上的表现,实际上《地平线》之所以能够被一些玩家们喜爱,故事背景以及一些令人感觉“细思极恐”设定也起到了不小的功劳。通过叙事,让 游戏 中几条故事线完美地互相交汇在一起。如果你是一个喜爱看故事的玩家,那么《地平线》将会是一个很适合沉浸的世界。全篇故事有着相当完整的起承转合,讲述了来龙去脉的同时也为续作留下了一些伏笔。加上《地平线 2》也已经正式公布,将本作的推出视为一个补票的好机会倒也没什么问题。
《地平线:零之曙光》的 PC 版本是综合了 PS4 版以及 DLC 的一个“完全版”,从玩法以及内容上而言与 PS4 版本并无二致,同时加入的照相模式在 PC 版本中显得更加具有实用性。高帧数让 游戏 有了更高的体验,宽屏模式也能满足部分特殊硬件的环境。由于 PC 平台的条件不一而同,目前在一些配置较低的机器上有可能会出现闪退以及稳定方面的问题,官方承诺会在首日补丁进行修复。
本作在 Steam 售价为 279元 ,借由 PC 机能的强化,或许之前没有购买主机版的玩家可以体验一下更高画质下的 游戏 表现。
顺带一提, 反正 PC 版 永远都不会缺席的就是 MOD……
次世代来了!新主机全方位对比
文/易碎
微软的次世代主机Xbox Series X已经于今日正式发售,而索尼的PlayStation 5也将在两天后,11月12日发售,新一轮主机大战的硝烟已经逐渐弥漫。
和7年前PS4和Xbox One发售时不同,如今两家都从单一机型的销售策略,转变向分别推出不同硬件配置的机型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面对499、399、299美元,光驱版、数字版等一系列不同的主机型号,相信不少新玩家已经有些犯难了。
加上索尼微软各自在 游戏 阵容、平台服务、旧平台兼容、运营政策上又有不少区别,因此本世代两大主机的购买也就多了几分选择困难。所以这次我们将从硬件、 游戏 阵容、会员服务、以及购买推荐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相信不管新老玩家看完都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选硬件当然第一时间看性能。尽管在硬件配置阶段,微软与索尼两家明显在着力点上存在着不同,但从总体性能上来看, 目前微软的旗舰机型XSX更胜PS5一筹,是当之无愧的最强性能次世代主机。
CPU方面,虽然双方均采用了8核心AMD Zen 2 CPU架构,纸面性能与去年上市的锐龙3700x相仿,但XSX最高3.8GHz的运算频率略优于PS5的3.5GHz,差距不算太大。
而在GPU方面,Xbox Series是目前唯一支持RDNA 2架构完整特性的次世代主机
尽管GPU的提供商AMD此前已经承认两台同样都采用了RDNA 2.0架构GPU,但在定制层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10月底AMD公开RDNA 2架构显卡产品时,微软也随即宣布Xbox Series X/S是唯一完整支持RDNA 2特性的主机,包括DXR光线追踪、网格着色器、取样反馈和可变速率着色。
换言之,索尼PS5采用的GPU并不能完整支持以上这些特性, 这也是此前索尼一直宣称其GPU为“基于RDNA 2架构”的原因。目前可以肯定的是,PS5将不支持网格着色器,取而代之的是AMD在上一代RDNA架构中公布的Primitive Shader定制化后的“几何引擎”(Geometry Engine)。
当然,如果你对以上这些特性不甚了解,简单的纸面实力还是能说明基本问题的——XSX拥有每秒高达12TFlops的单精度浮点运算力与52个控制单元,PS5则只有10.3TFlops与36个控制单元。
此外,两家均宣称支持4K甚至8K分辨率,以及最高120帧的画面,但实机效果因 游戏 而异,目前已经发售的XSX经过测试,向下兼容的《只狼:影逝二度》、《巫师3》等本世代 游戏 都可以在4K分辨率下达到60帧左右的流畅水平,当然具体的测试还得到拿到机器之后再给出。而PS5的8K分辨率支持则需要之后通过系统更新获取。
由于光线追踪需要消耗大量的机能,大多数 游戏 在次世代主机上为了兼容分辨率和光追效果,都会选择牺牲帧数。以《鬼泣5 特别版》为例,在开启光线追踪的情况下,两台主机都只能在4K分辨率下维持30帧,或是在1080P分辨率下保持60帧;而如果关闭光追,则可以在4K分辨率下跑到60帧或120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次世代主机还不能够自如地将光线追踪、4K或8K高分辨率、高帧数三个诉求全部兼容,受制于成本和售价,玩家还是要在其中做取舍——毕竟最贵的XSX和PS5,官方售价也只有499美元,和高性能PC相比还是便宜不少的。
数据存储方面,此次两家皆升级至16GB GDDR6高速内存。不过XSX的内存有着320-bit 位宽与最高560GB/s的非对称带宽。PS5的内存则采用256-bit位宽与448GB/s的带宽。
面对硬盘这个读写速度的短板,次世代两家同时抛弃了慢速的机械硬盘,全面改用吞吐速度更快的固态硬盘。而这部分,两家又有着较大的差距,索尼自宣发时期就着重强调PS5的固态硬盘性能。
XSX内置1TB容量的定制SSD,可用容量为802GB,非压缩传输速率达到2.4GB/s。配合微软的黑 科技 Quick Resume功能,允许玩家不中断当前 游戏 并保留当前 游戏 状态的前提下,快速打开其他 游戏 游玩,并可以在数款 游戏 之间快速切换。经过测试,XSX可以轻松地在10秒内从《无主之地3》切换到《我的世界:地下城》。当然,这个数据受不同 游戏 影响也会产生浮动,不过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XSX并没有提供比较大众的扩容接口,玩家可以购买微软官方的1TB扩容卡来增加主机的容量,不过这款微软与希捷合作定制的1TB扩容卡售价高达220美元,价格不菲。
PS5定制SSD有着极其惊人的5.5GB/s非压缩速率,是XSX的两倍以上,大大加速了 游戏 载入读取的时间。相比起PS4上《黑魂3》死一次就要等个10几20秒,未来玩家在游玩《恶魔之魂 重制版》时可以在死亡后立刻重来,真是可喜可贺(?)。
不过PS5硬盘的高速率也是有代价的,其容量仅有825GB,除去系统占用可用容量仅665GB。同时这块定制SSD是焊接在主板上,难以拆换,这对于机器的良品率与售后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索尼也单独提供了PCIe 4.0规格的M.2 接口,方便玩家自行购置SSD扩充容量,当然规格必须满足PS5的最低性能水平。
由于目前多数拿到样机的媒体还只能测试本世代 游戏 而非次世代 游戏 ,此前索尼也曾表示第一方的次世代 游戏 将针对这块SSD进行专门优化,这款吞吐量巨大的SSD今后究竟表现如何,还得看第一方次世代 游戏 的优化结果。
相比本世代主机,双方在载入速度上的提升都已经非常明显了,无论选择哪一台主机,玩家的体验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再也不需要长时间坐在显示器前等待读盘,也不需要那些连通关卡场景的长隧道来争取素材加载的时间了。
强悍的机能势必伴随着散热的问题,XSX这边采用结构紧凑的垂直风道散热设计,外观小巧的同时可以任意竖放或侧放。相比之下,PS5安装了导热性优异的液态金属,但遇到品控不好的机器则有漏液报废的可能。此外,PS5的热管散热片占用了大量空间,导致整机体积达到PS4 pro 的两倍,XSX的1.5倍之大。尽管体积庞大,造型一言难尽,但PS5的侧板可自由拆卸,未来想必会有一堆魔改自制外壳,让主机看起来养眼一些。而且PS5还有个非常有趣的设计,那就是专门提供了一个集尘口方便玩家用吸尘器进行日常清灰,可以降低主机长期使用后造成的灰尘累积。
我相信不少朋友都体验过自己的PS4或是PS4 PRO在运行本世代末 游戏 时那恐怖的风扇噪音,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台次世代主机都会更加安静。根据数毛社Digital Foundry的测试,XSX运行时相当安静,甚至不需要使用噪音表单独测试,而散热温度方面,运行《战争机器5》时机器表面温度为48-49度,表现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与XSX同步发售的,还有微软的轻量级次世代主机:Xbox series S,相比起XSX,XSS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积小,无光驱,板载硬盘缩减至512G,显卡浮点算力为XSX的1/3,主打2k分辨率和高帧数,更适合不追求高分辨率的玩家购买。根据 游戏 的优化和规模不同,XSS也能够在一些 游戏 中开启光线追踪,比如XSS运行《看门狗:军团》时就是支持光追的,而运行《鬼泣5 特别版》时则不行。这方面还是以具体 游戏 为准。
而索尼的PS5也分为带蓝光光驱的标准版和无光驱的数字版,不过不像XSX和XSS存在性能上的差异,PS5的数字版和标准版主要在于光驱的有无,以及外观、重量上的不同。当然,如果选购数字版,那么今后就只能选择数字版 游戏 ,也就 无缘国内比较流行的实体盘二手回收了 ,还请留意。
游戏 阵容:独占策略与订阅制的两极
说完硬件,再来看主机最核心的驱动力, 游戏 阵容。
目前索尼与微软都已经公布了各自的首发 游戏 ,同时也阐明了玩家最关心的上世代 游戏 过度的问题
独占
在主打的独占 游戏 方面。索尼以魂系列玩家魂牵梦绕的《恶魔之魂 重制版》打头阵,再加上《漫威蜘蛛侠:迈尔斯·莫拉莱斯》、《麻布仔大冒险》、《太空人的 娱乐 室(Astro's Playroom)》这几款 游戏 作为PS5年内首发独占 游戏 ,原定首发独占的《毁灭全明星》则延期至2021年。
这之外还有《Returnal》、《GT赛车7》、《战神:诸神黄昏》、《地平线2:西部禁域》这几款独占 游戏 仍在开发中,暂时未公布发售日。同时贝塞斯达旗下的《死亡循环》、《幽灵线:东京》发售后也将在PS5上限时独占一段时间。
相较于索尼坚定的独占打法,微软近几年主推“play anywhere”的多平台互通策略。Xbox老大Phil Spencer曾强调过,微软的目标是,玩家买的 游戏 不止能在Xbox Series X、Windows 10 PC上玩,甚至随着xCloud的兴起,还可以延伸到移动设备上。
这也就意味着Xbox的独占 游戏 同时也会登录PC,包括为新主机保驾护航的《光环:无限》(虽然延期了),《脑航员2》、《神鬼寓言》新作、《极限竞速》新作、《腐烂国度3》、黑曜石新作《Avowed》和《暮色降临(As Dusk Falls)》等等 游戏 ,都会一同登陆PC。
向下兼容
除了独占 游戏 外,两家主机均兼容了旧世代 游戏 。微软的XSX将会延续之前XBOX ONE向下兼容的政策,即兼容XBOX 360、XBOX初代 游戏 的同时提供更强的画质升级。这等于玩家只需购买一台主机就能坐拥四代同堂的海量 游戏 阵容。对于经常想要怀旧的玩家而言,XSX这一卖点非常值得去投入。
PS5则兼容99%的PS4 游戏 ,并且同样基于更高的硬件配置提供更高的画质体验。
最后,在订阅制服务这块,微软与索尼有着决定性的差距。
微软的Xbox Game Pass订阅服务价格实惠,新玩家仅需10港币(1美元)就能尝鲜一个月。正常购买一年的费用大约等于一到两款3A的价格,即可以享受库内上百款新旧精选 游戏 。不仅每月会有新 游戏 加入XGP,部分微软独占 游戏 与第三方 游戏 首发即纳入其中。此外,拥有XGP还将获得买 游戏 享8折,DLC9折的优惠。
不仅如此,微软最近大手笔收购贝塞斯达的母公司ZeniMax Media之后,确认会将贝塞斯达旗下 游戏 加入到XGP。未来像《上古卷轴6》、《星空》、《辐射》新作这类B社重磅作品,都可以在XGP订阅服务中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而无需花费六七十美元去单独购买。
索尼这边则升级了一贯以来的PlayStation Plus会员,提供名为PlayStation Plus Collection的免费 游戏 服务。只要付费成为 PS Plus 会员,不需要另外再付出额外费用,就可以在PS5主机上免费畅玩其中所包含的经典PS4 游戏 。
目前已经在PlayStation Plus Collection列表中的 游戏 如下
第一方:
第三方:
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都在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买不到,或者说买不起。
参考上一世代主机首发大幅溢价,一机难求的状况,尽管我们已经做好了新机首发价格炒上天的准备,但是实际情况还是非常夸张。
求问能来有Xbox 本世代与次世代实机对比?
微软的次世代主机Xbox Series X已经于今日正式发售,而索尼的PlayStation 5也将在两天后,11月12日发售,新一轮主机大战的硝烟已经逐渐弥漫。
和7年前PS4和Xbox One发售时不同,如今两家都从单一机型的销售策略,转变向分别推出不同硬件配置的机型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面对499、399、299美元,光驱版、数字版等一系列不同的主机型号,相信不少新玩家已经有些犯难了。
加上索尼微软各自在游戏阵容、平台服务、旧平台兼容、运营政策上又有不少区别,因此本世代两代主机的购买也就多了几分选择困难。所以这次我们将从硬件、游戏阵容、会员服务、以及购买推荐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相信不管新老玩家看完都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谁是地表最强次世代主机?
选硬件当然第一时间看性能。尽管在硬件配置阶段,微软与索尼两家明显在着力点上存在着不同,但从总体性能上来看,目前微软的旗舰机型XSX更胜PS5一筹,是当之无愧的最强性能次世代主机。
CPU方面,虽然双方均采用了8核心AMD Zen 2 CPU架构,纸面性能与去年上市的锐龙3700x相仿,但XSX最高3.8GHz的运算频率略优于PS5的3.5GHz,差距不算太大。
而在GPU方面,Xbox Series是目前唯一支持RDNA 2架构完整特性的次世代主机
尽管GPU的提供商AMD此前已经承认两台同样都采用了RDNA 2.0架构GPU,但在定制层面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10月底AMD公开RDNA 2架构显卡产品时,微软也随即宣布Xbox Series X/S是唯一完整支持RDNA 2特性的主机,包括DXR光线追踪、网格着色器、取样反馈和可变速率着色。
换言之,索尼PS5采用的GPU并不能完整支持以上这些特性,这也是此前索尼一直宣称其GPU为“基于RDNA 2架构”的原因。目前可以肯定的是,PS5将不支持网格着色器,取而代之的是AMD在上一代RDNA架构中公布的Primitive Shader定制化后的“几何引擎”(Geometry Engine)。
当然,如果你对以上这些特性不甚了解,简单的纸面示例还是能说明基本问题的——XSX拥有每秒高达12TFlops的单精度浮点运算力与52个控制单元,PS5则只有10.3TFlops与36个控制单元。
分辨率:8K时代真的来临了吗?
此外,两家均宣称支持4K甚至8K分辨率,以及最高120帧的画面,但实机效果因游戏而异,目前已经发售的XSX经过测试,向下兼容的《只狼:影逝二度》、《巫师3》等本世代游戏都可以在4K分辨率下达到60帧左右的流畅水平,当然具体的测试还得到拿到机器之后再给出。而PS5的8K分辨率支持则需要之后通过系统更新获取。
由于光线追踪需要消耗大量的机能,大多数游戏在次世代主机上为了兼容分辨率和光追效果,都会选择牺牲帧数。以《鬼泣5 特别版》为例,在开启光线追踪的情况下,两台主机都只能在4K分辨率下维持30帧,或是在1080P分辨率下保持60帧;而如果关闭光追,则可以在4K分辨率下跑到60帧或120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的次世代主机还不能够自如地将光线追踪、4K或8K高分辨率、高帧数三个诉求全部兼容,受制于成本和售价,玩家还是要在其中做取舍——毕竟最贵的XSX和PS5,官方售价也只有499美元,和高性能PC相比还是便宜不少的。
存储:索尼的SSD真的是黑科技吗?
数据存储方面,此次两家皆升级至16GB GDDR6高速内存。不过XSX的内存有着320-bit 位宽与最高560GB/s的非对称带宽。PS5的内存则采用256-bit位宽与448GB/s的带宽。
面对硬盘这个读写速度的短板,次世代两家同时抛弃了慢速的机械硬盘,全面改用吞吐速度更快的固态硬盘。而这部分,两家又有着较大的差距,索尼自宣发时期就着重强调PS5的固态硬盘性能。
XSX内置1TB容量的定制SSD,可用容量为802GB,非压缩传输速率达到2.4GB/s。配合微软的黑科技Quick Resume功能,允许玩家不中断当前游戏并保留当前游戏状态的前提下,快速打开其他游戏游玩,并可以在数款游戏之间快速切换。经过测试,XSX可以轻松地在10秒内从《无主之地3》切换到《我的世界:地下城》。当然,这个数据受不同游戏影响也会产生浮动,不过仍然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XSX并没有提供比较大众的扩容接口,玩家可以购买微软官方的1TB扩容卡来增加主机的容量,不过这款微软与希捷合作定制的1TB扩容卡售价高达220美元,价格不菲。
PS5定制SSD有着极其惊人的5.5GB/s非压缩速率,是XSX的两倍以上,大大加速了游戏载入读取的时间。相比起PS4上《黑魂3》死一次就要等个10几20秒,未来玩家在游玩《恶魔之魂 重制版》时可以在死亡后立刻重来,真是可喜可贺(?)。
不过PS5硬盘的高速率也是有代价的,其容量仅有825GB,可用容量仅665GB。除去系统占用,预期实机可用容量还会更少。同时这块定制SSD是焊接在主板上,难以拆换,这对于机器的良品率与售后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过索尼也单独提供了PCIe 4.0规格的M.2 接口,方便玩家自行购置SSD扩充容量,不过必须满足PS5的最低性能水平。
此前Gamespot针对两台次世代主机内置SSD的载入速度进行了测试,有些诧异的是尽管PS5有大吞吐量SSD的加持,加载速度上整体还是稍逊于XSX。由于测试的是本世代游戏而非次世代游戏,此前索尼也曾表示第一方的次世代游戏将针对这块SSD进行专门优化,期待后续的表现。
这里还是列出Gamespot经过测试的本世代游戏载入速度:
《荒野大镖客2》
PS5 1:04
XSX 1:02
《最终幻想15》
PS5 1:10
XSX 0:43
《命运2》
PS5 1:37
XSX 1:12
《怪物猎人世界》
PS5 0:51
XSX 0:29
《蝙蝠侠:阿卡姆骑士》
PS5 1:07:27
XSX 58:48
相比本世代主机,双方在载入速度上的提升都已经非常明显了,无论选择哪一台主机,玩家的体验都将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再也不需要长时间坐在显示器前等待读盘,也不需要那些连通关卡场景的长隧道来争取素材加载的时间了。
散热: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
强悍的机能势必伴随着散热的问题,XSX这边采用结构紧凑的垂直风道散热设计,外观小巧的同时可以任意竖放或侧放。相比之下,PS5安装了导热性优异的液态金属,但遇到品控不好的机器则有漏液报废的可能。此外,PS5的热管散热片占用了大量空间,导致整机体积达到PS4 pro 的两倍,XSX的1.5倍之大。尽管体积庞大,造型一言难尽,但PS5的侧板可自由拆卸,未来想必会有一堆魔改自制外壳,让主机看起来养眼一些。而且PS5还有个非常有趣的设计,那就是专门提供了一个集尘口方便玩家用吸尘器进行日常清灰,可以降低主机长期使用后造成的灰尘累积。
我相信不少朋友都体验过自己的PS4或是PS4 PRO在运行本世代末游戏时那恐怖的风扇噪音,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两台次世代主机都会更加安静。根据数毛社Digital Foundry的测试,XSX运行时相当安静,甚至不需要使用噪音表单独测试,而散热温度方面,运行《战争机器5》时机器表面温度为48-49度,表现良好。
版本:按需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与XSX同步发售的,还有微软的轻量级次世代主机:Xbox series S,相比起XSX,XSS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积小,无光驱,板载硬盘缩减至512G,显卡浮点算力为XSX的1/3,主打2k分辨率和高帧数,更适合不追求高分辨率的玩家购买。根据游戏的优化和规模不同,XSS也能够在一些游戏中开启光线追踪,比如XSS运行《看门狗:军团》时就是支持光追的,而运行《鬼泣5 特别版》时则不行。这方面还是以具体游戏为准。
而索尼的PS5也分为带蓝光光驱的标准版和无光驱的数字版,不过不像XSX和XSS存在性能上的差异,PS5的数字版和标准版主要在于光驱的有无,以及外观、重量上的不同。当然,如果选购数字版,那么今后就只能选择数字版游戏,也就无缘国内比较流行的实体盘二手回收了,还请留意。
游戏阵容:独占策略与订阅制的两极
说完硬件,再来看主机最核心的驱动力,游戏阵容。
目前索尼与微软都已经公布了各自的首发游戏,同时也阐明了玩家最关心的上世代游戏过度的问题
独占
在主打的独占游戏方面。索尼以魂系列玩家魂牵梦绕的《恶魔之魂 重制版》打头阵,再加上《漫威蜘蛛侠:迈尔斯·莫拉莱斯》、《麻布仔大冒险》、《太空人的娱乐室(Astro's Playroom)》这几款游戏作为PS5年内首发独占游戏,原定首发独占的《毁灭全明星》则延期至2021年。
这之外还有《Returnal》、《GT赛车7》、《战神:诸神黄昏》、《地平线2:西部禁域》这几款独占游戏仍在开发中,暂时未公布发售日。同时贝塞斯达旗下的《死亡循环》、《幽灵线:东京》发售后也将在PS5上限时独占一段时间。
相较于索尼坚定的独占打法,微软近几年主推“play anywhere”的则是多平台互通策略。Xbox老大Phil Spencer曾强调过,微软的目标是,玩家买的游戏不只能在Xbox Series X、Windows 10 PC上玩,甚至随着xCloud的兴起,还可以延伸到移动设备上。
这也就意味着Xbox的独占游戏同时也会登录PC,包括为新主机保驾护航的《光环:无限》(虽然延期了),《脑航员2》、《神鬼寓言》新作、《极限竞速》新作、《腐烂国度3》、黑曜石新作《Avowed》和《暮色降临(As Dusk Falls)》等等游戏,都会一同登陆PC。
不过由于今年9月微软收购了贝塞斯达的母公司ZeniMax Media及其旗下工作室,未来如《上古卷轴》、《辐射》、《毁灭战士》等贝塞斯达和旗下工作室制作的游戏很有可能在Xbox和Windows PC平台独占或是限时独占,对于索尼的独占策略来说也是很大的冲击。具体还要看微软的策略。
向下兼容
除了独占游戏外,两家主机均兼容了旧世代游戏。微软的XSX将会延续之前XBOX ONE向下兼容的政策,即兼容XBOX 360、XBOX初代游戏的同时提供更强的画质升级。这等于玩家只需购买一台主机就能坐拥四代同堂的海量游戏阵容。对于经常想要怀旧的玩家而言,XSX这一卖点非常值得去投入。
PS5则兼容99%的PS4游戏,并且同样基于更高的硬件配置提供更高的画质体验。
订阅服务:微软的XGP更香
最后,在订阅制服务这块,微软与索尼有着决定性的差距。
微软的Xbox Game Pass订阅服务价格实惠,新玩家仅需10港币(1美元)就能尝鲜一个月。正常购买一年的费用大约等于一到两款3A的价格,即可以享受库内上百款新旧精选游戏。不仅每月会有新游戏加入XGP,部分微软独占游戏与第三方游戏首发即纳入其中。此外,拥有XGP还将获得买游戏享8折,DLC9折的优惠。
Xgp已经包含了EA play,容纳更多游戏
不仅如此,微软最近大手笔收购贝塞斯达后,确认会将贝塞斯达旗下游戏加入到XGP。未来像《上古卷轴6》、《星空》、《辐射》新作这类B社重磅作品,都可以在XGP订阅服务中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而无需花费六七十美元去单独购买。
索尼这边则升级了一贯以来的PlayStation Plus会员,提供名为PlayStation Plus Collection免费游戏服务。只要付费成为 PS Plus 会员,不需要另外再付出额外费用,就可以在PS5主机上免费畅玩其中所包含的经典PS4游戏。
目前已经在PlayStation Plus Collection列表中的游戏如下
第一方:
《血源诅咒》
《往日不再》
《底特律:变人》
《战神》
《声名狼藉:次子》
《瑞奇与叮当》
《最后的守护者》
《最后生还者 重制版》
《直到黎明》
《神秘海域4:盗贼末路》
第三方:
《蝙蝠侠:阿卡姆骑士》
《战地1》
《使命召唤:黑色行动3 僵尸历代记版》
《古惑狼 疯狂三部曲》
《辐射4》
《最终幻想15 皇家版》
《怪物猎人:世界》
《真人快打10》
《女神异闻录5》
《生化危机7》
大前提:如何买到机器
说了这么多,可能大家都在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买不到,或者说买不起。
参考上一世代主机首发大幅溢价,一机难求的状况,尽管我们已经做好了新机首发价格炒上天的准备,但是实际情况还是非常夸张。
PS5在某宝价格被炒到将近一万元
热度低一些的XSX价格也达到了六千左右
特别是目前两家的国行机还未有消息,在主流的电商渠道通常很难以平价购入新世代主机。加上目前疫情期间肉身出国购买确实麻烦,如果不是有购机刚需的朋友,还是建议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观望一阵。
考虑到微软近年开始力推XBOX主机与Windows 10 PC互通政策,XGP订阅服务也在逐渐覆盖Windows 10 PC端,未来将会有更多微软旗下的游戏加入到Windows 10商店中。
如果你手头拥有高配电脑,可以考虑购买PC端的XGP服务使用,待主机价格稳定后再出手。
而现今PS4主机全球普及率较高,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的新游戏想必也不会缺席PS4平台。若是手持PS4想要换机的朋友,同样可以稍微等等,选购《刺客信条:英灵殿》这种可以免费升级到下世代版本的游戏先玩着,等待PS5价格冷却下来之后再购买也不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