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富士康的增长焦虑:紧急转型造车,苹果打工人不好当
编辑 | 张硕
富士康的转型之路终于走到“火烧眉毛”的境地。
继十天内在 汽车 领域两次重磅布局后,富士康开始马不停蹄为自己的电动 汽车 平台招揽人才。1月15日,有知情人士确认,郑显聪已加盟富士康母公司鸿海 科技 担任其电动 汽车 平台首席执行官。郑显聪在 汽车 领域有40年的从业经验,曾在蔚来、菲亚特中国、广汽菲亚特、福特等车企任职,2019年8月,其卸任蔚来 汽车 联合创始人兼执行副总裁一职。
就在两天前的1月13日,富士康与吉利宣布以50:50成立合资公司,用于“为全球 汽车 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这已经是今年1月以来,富士康第二次与整车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此前的1月4日,富士康刚刚出手“挽救”因现金流短缺而处于停摆新造车势力拜腾 汽车 ,拜腾南京工厂是吸引富士康的重要条件。
在同吉利的合资中,许久不出山的郭台铭亲自上阵为造车站台,这背后,是富士康迟缓的转型进度已然让其有错失苹果 汽车 订单的危机。
即便从多年前开始确定转型方向,但苹果造车计划浮出水面后,麦格纳代工的呼声已经高过了富士康,而富士康依然无整车制造资质,也无制造经验,其被动局面只能靠在 汽车 圈广寻盟友来扭转。
富士康在造车上的处境,也是其在各个领域转型困局的缩影。尤其是郭台铭淡出决策层之后,富士康实际采用了集体领导制,于是半导体、电动车、工业互联网……新董事长刘扬伟为富士康勾勒的转型方向,几乎照顾到了每一位经营管理会成员所负责的领域。
但富士康近年来有如工业巨人中最“不性感”的存在,即便环绕着它的是苹果、5G、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半导体、新能源 汽车 等催生出无数市值传奇的热门概念。
外界甚至能够清晰看到,富士康所依赖的核心优势在衰退,远虑与近忧同在。最为明显的迹象包括,苹果为了防止代工链条一家独大,将订单向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公司分散,后两家公司市盈率分别为65倍和56倍,市值远超工业富联、鸿海集团。此外,劳动力成本逐年上涨,富士康基于劳动力密集型工厂管理能力的优势还能走多远,也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在转型路上,富士康并不缺乏战略纵深,旗下仅上市公司就多达20余家,业务线广布。但在转型的几年中,富士康努力维持“均衡”的同时,分散了资源、分散了责任,也分散了集团转型关键时期所需要的担当。
毫无疑问,富士康这个工业巨人,需要找到投资自身未来的正确方式。
为抢单苹果 汽车 ,富士康四处求盟友
有熟悉富士康的人士表示,苹果是富士康最重要的客户,但在苹果造车计划曝光后,富士康的服务能力不仅落后于苹果需求,也落后于行业趋势,警报已经拉响。目前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有超过30个园区,但并无整车项目。此外,富士康自身既不具备整车生产资质,也不具备整车生产经验。
图/视觉中国
为了改变局面,富士康开始在 汽车 圈四处“求盟友”。无论是与吉利的合资,还是同拜腾的合作,都指向一个目标,即获得整车制造能力。
1月4日,停摆近半年的拜腾宣布与富士康 科技 集团、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制造,争取2022年第一季度前实现量产。
拜腾停摆,最缺的是钱。但对于富士康提供了多少资金,这笔钱以何种方式、何种条件注入拜腾,拜腾拒绝向外界透露。
去年12月,AI 财经 社独家获悉,双方的合作将主要围绕拜腾的工厂展开。富士康曾派团队实地考察了拜腾南京工厂,工厂、整车资质、平台是富士康考察团最看重的。
对于拜腾,富士康若能在搭建制造上施以援手,确是其需要的。AI 财经 社了解到,停摆后的拜腾,核心团队仅剩下约300人,其中约200人归属于盛腾团队,专注做研发;此外仅有约100人供职于拜腾,负责生产和运营。
要实现M-Byte的量产,百人的制造团队显然无法做到。AI 财经 社了解到,拜腾南京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已经完工,首批试生产车辆已于2020年上半年顺利下线。但对于整车制造,从试生产到实现车型量产、产能爬坡之间,还有很长距离。
按照此前规划,拜腾南京工厂规划产能30万辆,一期产能15万辆。依靠富士康的工厂管理能力,确有条件协助拜腾搭建生产,“盘活”拜腾的工厂。
对于这一点,拜腾并不讳言。拜腾对外表示,富士康在高端制造、成本控制、质量把控等方面拥有成熟体系,正是拜腾看重的。拜腾希望在富士康的帮助下实现人员引入、技术及产业链资源的导入,最终推进M-Byte量产。
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施以援手的代价,是拜腾将向富士康“分享”其工厂。
事实上,拜腾的南京工厂,是其优势资产之一。在“造车新势力”中,由于长期停摆,拜腾在产品、渠道、品牌等诸多核心能力上已落后于对手,但相比于其他几家,拜腾的工厂规划还算是完备的。
业界此前的 探索 ,显然给予了富士康挺进新造车赛道的经验:蔚来本身不具备整车生产资质,其产品目前由江淮代工;小鹏则由代工逐步向自建工厂试水,首款产品G3主要由郑州海马代工,第二款车型P7已在其自建工厂肇庆投产;理想选择自建工厂但是十分谨慎,其常州工厂一期设计产能仅为10万辆。
相比之下,拜腾已在去年获得新能源 汽车 生产资质,又是南京市重点支持的项目,在土地资源、配套资源,以及产业链引入上获得了很多支持,这些都是意图切入新能源 汽车 产业的富士康所不具备的。
无论是拜腾南京工厂30万辆的设计产能,还是15万辆的一期产能,短期内都很难全部用上。以国内新造车势力龙头蔚来为例,2020全年蔚来三款车累计交付量4.37万辆,拜腾仅有一款M-Byte的情况下,工厂产能爬坡顺利,将有大量闲置产能可以利用。
这就为同富士康的合作提供了空间。事实上,富士康一直在为切入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积蓄力量,尤其苹果的造车计划发布后。
富士康的造车“攻防”战
汽车 被称作“工业之王”,在燃油车时代,整车平台、工艺水平、成本管理、质量管控、供应链管控能力,都是不同车企集团之间竞争的关键,通过共用平台、零部件协同,可以孵化不同品牌、不同品类的多款产品,这时候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差异集中体现于生产制造上,因此整车厂需要主导自身的生产。
图/视觉中国
但电动车兴起后,整车制造难度大大降低,上游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供应都可以开放采购,再加上电动车技术处于快速迭代周期,因此竞争焦点转向技术积累和产品实现,制造本身不再意味着绝对的壁垒,外包成为部分新入局者的选择项。
电动车整车制造的“下沉”,让富士康看到了借道“升级”的机会。2018年富士康参与了小鹏 汽车 B轮融资,后又原价退出,尽管官方说法是为了避免影响小鹏 汽车 重组的时间表和确定性,但也导致富士康错失了分享新造车红利的机会。2020年初,富士康与菲亚特克莱斯勒组建电动车合资公司形成“弱弱联盟”,开始了在电动车领域的补课。
为切入电动车制造,富士康在去年10月发布纯电动底盘平台MIH。按照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的说法,富士康将在2025年到2027年间,实现为全球10%的电动 汽车 提供零部件或服务的愿景。
但外界变化的速度,还是超过了富士康的反应速度。就在富士康缓慢出牌时,大客户苹果却先行一步,Apple Car将在2025年左右推出 汽车 的消息曝光。
能否继续拿下苹果的 汽车 订单,反映着富士康传统优势、传统大客户能否延续,也是其切入电动车整车代工的机会。现实是,富士康的竞争压力很大,既无造车资质又无造车经验,几乎没有竞标优势。
显然,富士康在“造车”代工上遇到了更为专业的对手。这正像富士康在多数转型方向上的遭遇一样,试图把水端平的富士康,看似能够搭上每一个概念热点,但在每个领域都依然像是卑微求单的“打工者”。
富士康“失焦”的转型路
对于富士康而言,建立起转型认知、意识到转型方向和机遇所在都不难,难的是在一个规模如此之大、业务线条如此繁杂的集团中构建起执行力。与富士康在 汽车 领域的遭遇相似,富士康需要转型的认知多年前就已建立,但步伐一直极为缓慢。
AI 财经 社发现,2018年2月,时任富士康总裁的郭台铭在公开场合提及富士康转型目标时,表述为“一家全球创新型的人工智能平台,而不仅只是一家制造公司”。然而,在2019年新董事长刘扬伟上任时发布的“3+3”转型战略中,将目标表述变为积极切入电动 汽车 、医疗 健康 、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抢滩人工智能、5G和半导体三大新兴技术。
刘扬伟提出“3+3”所涉及的六大概念,几乎囊括了近几年多数热门领域,在逻辑上,重视一切的表述,往往意味着重点的失焦。在鸿海集团高层,刘扬伟这样的提法,其实有着更深的高层背景。
郭台铭淡出鸿海决策层后,鸿海精密成立了一个由九人组成的经营委员会,转向集体领导制。从经营管理会名单上,AI 财经 社发现,按照彼时公布的经营委员会名单,集团副总裁吕芳铭对应的业务方向为5G,董事长刘扬伟则对应半导体业务,李杰此前是A股工业富联副董事长,对应工业互联网业务,只有卢松青对应业务为 汽车 相关的车联网。
图/视觉中国
这使得体系庞大、业务板块繁杂的鸿海集团很难集中于一个方向上发力。
以工业互联网领域的转型为例,根据A股上市公司工业富联2020年半年报,云计算业务的确成为工业富联营收的第一大增长点,当期该板块业务在工业富联总营收中的占比由2019年底的40%上升至45%。
但从财报中亦可以看到,工业富联的云计算业务包括提供云计算硬件模组、将硬件与软件结合、打造完整的云生态系统等。AI 财经 社了解到,工业富联的云计算业务依然以硬件代工为主,软件业务规模较小,这使得该公司云计算业务的毛利率仅维持在4.48%。换句话说,虽然顶着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的外壳,但富士康在此领域的业务仍以代工为主。
云计算及前文提到的电动车之外,富士康另一个转型方向为半导体,在董事长刘扬伟亲自操刀下,富士康在半导体领域获得了更多资源倾斜。
AI 财经 社了解到,富士康在2020年4月签下青岛先进芯片封装与测试项目,项目总投资10亿元,由富士康 科技 集团和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投资。按照计划,项目将在今年投产,2025年达产,建成后预计月产能将达到3万片12英寸晶圆。
除了青岛项目外,从2018年至2020年底,富士康及旗下公司相继与济南、南京、昆山等地合作方签下半导体项目。按照刘扬伟在财报会议上的表述,针对半导体领域,公司主要布局方向为半导体3D封装、面板级封装(PLP)与系统级封装(SiP)。此外,IC设计也是鸿海布局的重点,2020年6月,鸿海宣布成立“鸿海研究院”,包括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世代通讯、资通安全及量子计算等五大研究所。
这些投入带来的长期效果,中短期还难以显现出来。此外,可以确定的是富士康在半导体上的投入目前仍集中在附加值相对较小的产业链下游。
半导体链条大致可分为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利润和技术含量更高的环节是设计和制造,其中制造端诞生出台积电、中芯国际等龙头。但从富士康目前的投入方向来看,半导体封装或许可以给富士康贡献利润,但却更像是传统优势的延续,并不能解决富士康所面临升级转型的核心问题。
相较于一个营收万亿以上工业帝国的整体体量而言,富士康在半导体、电动车、工业互联网上的转型都在进行,但投入与体量不成比例,都见效缓慢。集体领导下,富士康维持转型“均衡”的同时,也分散了资源,更分散了责任,分散了集团转型关键时期所需要的担当。
富士康的远虑与近忧
如今,距离富士康大陆工厂员工“12连跳”的一系列悲剧事件已过去十年,但这十年间,富士康在人们印象中依旧是那个血汗工厂。
图/视觉中国
顶着“血汗工厂”名号十年,富士康过得也很难受。根据财报,富士康母公司旗下核心上市公司鸿海集团2019年全年营收5.33万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23万亿,万亿营收之下,鸿海精密利润率却仅为2.1%,净利润从2016年的1487亿新台币(约合344亿人民币)跌至2019年的1153亿新台币(约合267亿人民币)。
集团另一核心资产,A股上市公司工业富联全称为“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被集团寄予转型厚望,但这家公司目前的核心业务仍为代工。2020年上半年,公司报告期内营业收入1766.5亿元,同比增长3.6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0.4亿元,同比下降7.98%。
代工业务上,苹果是富士康最重要的客户,但为防止一家独大,苹果逐步将订单向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分散。行业上,在富士康优势最明显的通信及消费电子市场,增长空间越来越狭窄。
此外,富士康的“代工”优势来自于成本管控、制造管理,但在劳动力成本上行已成为趋势的情况下,富士康的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存在疑问。
于是,庞大的富士康远虑与近忧同在,富士康不仅需要重拾代工以外的竞争优势,还需要进入利润更高、增长更快的行业之中,并掌握更大的话语权。
富士康旗下两家上市公司被资本市场给出较低的估值。目前,鸿海集团的市值合人民币约为3532亿元,市盈率约为14.7倍。A股工业富联上市即巅峰,2018年6月上市后触及25.73的高位,后再未达到这一区间,目前市值约为2829亿元。
相比之下,被称作“小富士康”的立讯精密2019年营收623.8亿元,仅有鸿海集团同期的约二十分之一,2020年上半年营收365亿元,不到工业富联的四分之一,最新市值却达到4166亿元,市盈率在63倍以上。
富士康缓慢的转型中,缺乏的是战略纵深吗?富士康旗下超过20家上市公司,为其提供了庞大的财务能力。缺乏认知吗?从成为最大代工厂的一刻起,郭台铭已经意识到转型的必要。缺乏机遇吗?电动车、半导体、工业互联网到富士康涉猎的每一个领域,由变局带来的机遇都存在着。
然而,富士康的转型依然以缓慢的速度向前推进,对于这个步履蹒跚的工业之王而言,需要更果敢的决策,以及更坚定的执行力。
为日后造车铺路 鸿海斥资2.3亿美元收购美国电动车工厂
易车讯 近日,作为富士康母公司的鸿海科技集团宣布以2.3亿美元(约合14.82亿元人民币)收购美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Lordstown Motors位于俄亥俄州的工厂,并以每股6.89美元认购约5000万美元的股权,同时该工厂还将为富士康合作伙伴Fisker代工生产电动车。
根据规划,双方将于2022年4月量产来自Lordstown Motors的Endurance纯电动皮卡。同时富士康也获得了北美的一家汽车工厂,也可在那里打造自己的开源电动汽车平台,这也是富士康一直以来想进入电动汽车行业的一个切入点。
对此,鸿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此项合作除了能更快实现鸿海在北美市场建立电动车 产能的目标,还能帮助其提供设计与生产服务给不同车型的弹性,是鸿海在纯电动汽车事业以及转型策略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苹果造车这半年:走了三位高管挖了一票大神,秘密筹建供应链
车东西(公众号:chedongxi)
作者 | James
编辑 | 晓寒
市值2.4万亿美元(约合15.55万亿元人民币)的苹果,造车到什么进展了?
经过半年时间,苹果造车的热度仍然不减,但分析指出车辆可能还要3 5年时间才能正式推出。期间,还是需要苹果的合作、团队、测试和专利多个层面分析苹果造车的进展。
近期,有媒体报道称苹果一个团队秘密到访韩国,并且和LG动力电池部门、SK Innovation都举行了会谈。结合此前的消息,苹果似乎希望在亚洲建立一条完整的电动 汽车 供应链,通过美国的设计研发,最后在代工工厂内组装成整车,这也和苹果消费电子领域的布局类似。
与此同时,2021年以来,苹果造车团队也经历了一些人事变动,其中包括核心团队13人中,共有3人离职。与此同时,苹果也通过高薪聘请、内部转岗的方式,充实 汽车 团队。
此外,苹果今年还获得了至少25项 汽车 相关的专利,涵盖3D物体检测、自动驾驶策略、手机车钥匙以及车辆安全等多个方面,苹果的智能电动 汽车 正加速变为现实。
近期多方消息显示,苹果正在与亚洲多家厂商谈判,希望建立一条完整的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对于一辆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 汽车 来说,需要供应商提供的最核心部件就是动力电池和造车平台。
根据韩国媒体《The Korea Times》报道,近期苹果的一个团队秘密到访韩国,就 汽车 供应链同LG、SK Innovation和韩华集团三家公司进行了高级别会谈。
其中一位直接参与会谈的行业高管表示:“苹果一直在于韩国的半导体和显示技术领域的公司进行商务谈判。除了智能手机业务之外,苹果也在为其电动 汽车 业务在韩国寻找合作伙伴。”
在采访中,他还确认了苹果与LG、SK集团、韩华集团三家公司举行了会谈。他说道:“如果没有与韩国厂商的合作,苹果将无法完成其电动 汽车 计划。苹果已经与LG、SK集团和韩华集团进行了谈判,但谈判仍处于早期阶段。”
《The Korea Times》还援引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称,苹果与SK集团旗下子公司SK Innovation以及LG Magna e-Powertrain(LG与麦格纳的合资公司)举行了高级别会议。但是,SK集团和LG都表示,很难确认是否真正举行了此次会议。
在此之前,苹果也和中国的一些磷酸铁锂电池供应商举行了会谈,其中包括宁德时代和比亚迪。
不过,苹果希望电芯供应商能够在美国建立工厂,这一消息在此前得到了一名白宫官员的证实。
然而,中国公司目前不愿意在美国建厂。韩国公司LG能源解决方案、SK Innovation都正在美国建立电芯工厂,三星SDI也表示正考虑在美国建厂。
韩媒分析称,苹果将更倾向于同这些在美国建厂的公司达成合作。
与此同时,在整车制造领域,业内一直认为富士康将为苹果代工生产 汽车 产品。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其一富士康一直以来都是苹果最大的代工工厂,如果富士康有 汽车 生产条件,苹果可能会考虑让其代工,其二富士康的造车计划也正在推进中。
就在上周,富士康发布了二季度财报并举行了财报后的电话会议。在电话会议上,鸿海集团董事长刘扬伟说道:“我们计划2023年开始在美国和泰国批量生产 汽车 。作为全球 汽车 战略的一部分,我们正在与欧洲一些地区谈判建厂。”
刘扬伟表示,富士康的泰国工厂主要向泰国和东南亚市场供货,年产能为15 20万辆。另外,富士康美国工厂目前正在选址,有三个州备选,其中包括威斯康星州。2023年底,富士康美国工厂将开始量产,帮助Fisker等车企造车。
富士康不仅要建设造车工厂,还拥有自己的造车平台MIH(Mobility In Harmony),并成立了MIH开放电动车联盟,欢迎车企、开发商、供应商加入,共同打造电动 汽车 。目前,MIH联盟已经拥有1851个成员,分别来自54国家和地区。仅在本月,就有34个新加入MIH的会员。
今年6月举行的2021中国 汽车 重庆论坛上,富士康MIH首席执行官郑显聪表示,富士康的MIH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100%、80%和50%三种合作模式。其中100%合作意为富士康生产“贴牌车”;80%合作意为富士康提供所有硬件(包括外观、底盘),软件部分由合作伙伴完成;50%合作意为富士康可以直接向客户出售平台技术。
富士康MIH拥有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意味着合作伙伴能够有更多选择。富士康的造车大门为苹果敞开,相信苹果也会加速布局造车。
苹果加速在全球建立起 汽车 零部件供应链的同时,在公司内部也正加速 汽车 项目的研发。不过,近半年来,苹果虽有聘请 汽车 行业大牛,但也失去了几位得力老将。
苹果 汽车 管理团队(灰色为近期离职人员)
车东西此前曾报道的苹果 汽车 核心领导团队的13人,今年已有3人离职。同时,苹果也从 汽车 行业高薪聘请了两位大牛,同时也将其他产品部门高管调岗至 汽车 项目。
1、苹果多位高管加入造车项目
最近,有消息传出苹果技术副总裁Kevin Lynch加入了造车项目,此前,Lynch在苹果一直负责Apple Watch开发。2013年加入苹果之后,他曾主导开发了Apple Watch这一全新产品类别,同时还领导了苹果医疗保健战略。
苹果技术副总裁Kevin Lynch
加入苹果之前,Lynch曾经担任Adobe公司CTO。而在更早之前,Lynch在一家初创公司工作,2005年被Adobe以34亿美元(约合220.29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
外媒《商业内幕》报道说,一位知情人士指出,Lynch早在几个月之前就加入了造车团队。另一位知情人士还说,Lynch将继续参与Apple Watch的开发和 健康 领域的工作,并且他技术副总裁的头衔没有改变。
车东西注意到,今年6月初举行的苹果WWDC上,Kevin Lynch还以技术副总裁的头衔发布了苹果智能手表操作系统watchOS 8。
实际上,Kevin Lynch并非第一位调岗进入造车团队的苹果高管。去年,苹果机器学习和AI战略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就被任命为 汽车 项目主管,前主管Bob Mansfield正式退休。苹果Titan项目执行主管Doug Field直接向John Giannandrea汇报,John Giannandrea直接向苹果CEO库克汇报。
苹果高级副总裁John Giannandrea
而在今年年初,苹果官方宣布Dan Riccio不再担任硬件部门负责人,并以工程部门副总裁的身份专注于一个新的项目,直接向公司CEO Tim Cook汇报工作。苹果并没有明确这个新的项目究竟是什么,但有传言说,Dan Riccio加入的就是造车项目。
苹果工程部门副总裁Dan Riccio
2、百万欧元高薪聘请 汽车 行业大牛
与此同时,今年以来苹果也聘请了至少两位 汽车 行业的技术大牛,其中一位是被誉为宝马i8之父的Ulrich Kranz,另一位是前保时捷底盘开发、卡宴产品线副总裁Manfred Harrer。
今年6月,彭博社报道称,苹果聘请了宝马前高管、电动 汽车 初创公司Canoo的首席执行官Ulrich Kranz加入造车团队。Kranz将向 汽车 项目执行主管Doug Field汇报。
前Canoo首席执行官Ulrich Kranz
说到Ulrich Kranz,此人曾在宝马工作了接近31年,其中从2007年 2016年的9年时间里担任宝马i产品线高级副总裁,期间宝马推出了宝马i3/i8两款电动 汽车 ,因此Kranz也被誉为宝马i3/i8之父。
而多年以来,苹果与宝马关系一直紧密。2014年苹果CEO Tim Cook曾在苹果总部外试乘了宝马i8,Tim Cook自己也是宝马5系车主。
苹果CEO Tim Cook试乘宝马i8
2016年之后,Kranz曾短暂担任造车新势力法拉第未来的CTO,之后便创立了自己的电动 汽车 初创公司Canoo。在Canoo工作期间,Kranz先后担任公司CTO与CEO,并于今年4月之后不再担任Canoo的CEO。
说到Canoo这家公司,实际上和苹果也有一定联系。今年1月,外媒The Verge曾报道,苹果于去年上半年同Canoo举行了会议,苹果提出了投资、收购等多种合作方案。这是因为,苹果对Canoo的滑板造车平台有很高的兴趣。
当时,Canoo选择准备接受苹果的一笔投资。不过,最终双方谈判破裂,苹果最终未能投资Canoo。去年年底,Canoo选择借壳在纳斯达克上市。
既然苹果投资、收购都没能成功,最终选择挖来这家初创公司的CEO。
今年2月,苹果还从保时捷挖来了卡宴产品线副总裁Manfred Harrer。外媒《商业内幕》德语版报道称,Harrer被认为是大众集团最优秀的工程师之一。
卡宴产品线副总裁Manfred Harrer
Harrer虽然是保时捷的副总裁,但是为人行事十分低调。从保时捷离职的时候没有任何官宣,也没有向媒体做任何说明。消息人士表示,Harrer去年年底向同事告别,但没有透露离职的原因。《商业内幕》分析称,这是因为Harrer与保时捷之间还有竞业协议,因此他本人没有透露任何信息。
外媒《商业内幕》在采访一名大众集团的经理时,他表示美国的猎头非常厉害。他说道,Harrer是一名顶尖人才,为人处事非常冷静低调,但是他做的工作都是标杆性的。
有消息指出,Harrer在保时捷的年薪超过60万欧元(约合458万元人民币),但估计他在苹果的年薪将超过百万欧元。
3、13人核心团队已有三人离职
不过,苹果的造车核心团队中也有三人在今年离职。分别负责传感器研发的Benjamin Lyon、负责自动驾驶安全的Jaime Waydo以及工程管理团队的Dave Scott。
其中,Benjamin Lyon在离职前已经在苹果工作接近22年,从初代iPhone开始,他就负责传感器开发,并于2014年进入苹果造车SPG团队,也是造车团队的元老级人物。
苹果前传感器研发负责人Benjamin Lyon
2014年,Benjamin Lyon在苹果建立了自动驾驶团队,并担任传感器部门最高级经理。期间,Lyon还经历了苹果造车项目的几度停滞。离职之前,Lyon向Doug Field汇报,是自动驾驶团队中非常核心的老将。
离职之后,Benjamin Lyon加入了一家太空飞行公司Astra,担任首席工程师。
同时,自动驾驶安全负责人Jaime Waydo也在今年离职,她此前曾在谷歌自动驾驶公司Waymo(未拆分前)工作了接近5年,之后加入苹果工作近3年。
她离职后加入的公司名为Cavnue的初创公司,并任职CTO,仍然专注 汽车 行驶安全。
与此同时,前苹果工程管理Dave Scott离职。此前,他曾负责苹果机器人团队。离职之后,Scott回归老本行,加入了一家医疗保健公司。
他在苹果虽然只有1年零9个月时间,但也是造车核心团队的一员。
苹果希望打造的是一款具备自动驾驶能力的电动 汽车 ,自动驾驶测试也必不可少。
从2017年苹果在加州取得自动驾驶测试资格之后,就上线了几辆自动驾驶测试车。苹果的自动驾驶测试车由雷克萨斯RX450改装而成,最开始仅有3辆,数量最多的时候有72辆,目前共有69辆。
苹果自动驾驶测试车
特别是今年以来,苹果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员的数量也在逐步上升,今年5月仅有72名安全员,今年7月底时,安全员数量增加到了92名。
不过,相比于2020年10月,苹果自动驾驶安全员数量有显著下降。当时,苹果共有154名安全员。
与此同时,苹果自动驾驶安全员数量与车辆的比例也和大多数自动驾驶公司相差较大。
例如,在加州测试的自动驾驶公司中,安全员数量大多是自动驾驶 汽车 数量的2倍以上。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安全员轮换上岗,车辆可以全天无休。
而苹果的安全员数量仅是车辆数量的1.33倍,苹果难以做到所有车辆全天无休。
根据加州DMV的公布的数据,苹果的自动驾驶测试正逐年发力。2019年,苹果测试里程为7544英里。2020年,苹果测试总里程达到了1.8万英里(约合3万公里)。
由于车辆数量较少,苹果的自动驾驶测试里程并不亮眼。今年,从谷歌拆分出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已经拥有超过600辆测试车,1200多名安全员,对比之下苹果还有着不小差距。
除了合作伙伴、人才以及软件层面发力之外,苹果在技术层面也在发力,今年已经获得25项 汽车 相关专利,其中大部分都与 汽车 智能化相关,少数几个与车辆制造相关。
1、能用手势、语音甚至眼神控制车辆变道
苹果在今年2月获得的一项名为《基于手势控制的自动驾驶 汽车 》专利显示,自动驾驶车辆能够基于驾驶员隔空指令控制车辆变道。这一功能适用于L2和L3级自动驾驶,驾驶员如果希望主动控制车辆,可以通过手势、语音,甚至眼神控制车辆变道。
驾驶员可用手势控制车辆换道
在车内,有一枚DMS摄像头专门用于识别驾驶员手势。当出现岔路时,变道信息可以出现在车辆的HUD上,此时驾驶员不需要打灯变道,只需要伸出一根手指,在空中挥一挥就能完成变道动作。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误操作,苹果将设置一个手势控制区域,只有将手放在特定区域内,才能被正确识别。
两种汇入主路的情况
苹果还获得了一项名为《匝道区域躲避车辆的系统和方法》专利,简单来说就是车辆如何从匝道汇入主路。在高速公路上时,常有从匝道汇入主路的情况。车辆在汇入主路之前,先判断是否有侧方来车,并计算速度与时间,如果可能出现相撞的情况,车辆会主动让行或停车,保证安全通行。
2、3D对象检测相比点云更准确
今年2月,有消息指出苹果正在寻找激光雷达供应商,为量产自动驾驶 汽车 做供应准备。而苹果近期获得的多项专利显示,激光雷达的作用非常重要。
其中一个专利名为《体素特征学习网络》,就是利用3D体素特征学习/检测网络捕获细微的3D形状信息,从而实现物体识别。
3D体素特征学习/检测流程
相比于此前的点云对象检测网络,3D体素特征学习/检测网络的检测精度可以从此前的88%提升至89.2%,并且平均方向误差可以从此前的2.5度减少为0.82度。
这一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检测道路上行驶的车辆、行人、骑行者等多种物体。
3、密集获得三项NFC车钥匙专利
去年WWDC上,苹果推出了数字车钥匙(CarKey)功能。车主通过在iPhone手机中绑定车钥匙,实现用手机解锁车门。今年,利用苹果的超宽频U1芯片,即便将手机放在包内,也能解锁车门。
今年,苹果密集获得了几项有关数字车钥匙的专利。
其中,在一项名为《移动车钥匙注册和使用》专利中,NFC车钥匙的绑定将更加便利。目前,如果要在iPhone手机上绑定车钥匙需要下载 汽车 制造商的App,并且需要在App内进行较繁琐的步骤。而在此项专利中,如果将车钥匙靠近iPhone,手机上会有弹窗提示用户绑定车钥匙。
车钥匙弹窗提示
实体车钥匙与手机的连接就像连接蓝牙耳机一样简单。
苹果指出,这种简单的连接方法第一方便了用户,第二也更加环保。
在另一项无钥匙进入系统的专利中,苹果通过一些安全设置,防止数字车钥匙被滥用,保证车辆安全。其中包括通过限制无线电传输、禁止调整发射波形、禁止调整无线电频率等。
今年上半年,造车新势力特斯拉销量达38万台,智能电动 汽车 与自动驾驶正在被越来越多消费者看好。
与此同时,人们期待这家市值超2.4万亿美元(约合15.55万亿元人民币)、手握近2000亿美元现金(约合1.29万亿元人民币)的公司也能推出一款可以“改变世界”的电动车。
2007年1月9日,乔布斯发布初代iPhone
或许有一天,苹果CEO库克能像13年前的乔布斯那样,说出“Apple Reinvents the Car”。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