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CTO出走,总市值已跌去866亿元
- 2、华为系高管终出走,“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何以“陨落”?
- 3、寒武纪一直亏损为什么不退市
- 4、寒武纪CTO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离职,股价随之大跌18.38%
- 5、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
- 6、通过寒武纪半年报,感受一下真正的高科技(芯片龙头)
“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CTO出走,总市值已跌去866亿元
3月15日,“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发布公告,宣布公司CTO、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近日离职。同一天,上交所就此向寒武纪下发了监管工作函。
2017年,芯片设计行业老兵梁军加入了成立约一年的寒武纪,负责AI芯片的总体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管理等工作。此前梁军先后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华为海思工作共计17年,曾负责网络芯片架构、手机SoC芯片设计的相关工作,研发及管理经验丰富。
可以说,从2017年至今,梁军在寒武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梁军离职消息发布后,寒武纪股价持续下跌,3月15日报收66.02元,下跌18.38%。3月16日,寒武纪盘中一度跌破64.39元的发行价,收盘报65.01元/股,下跌1.53%。
根据寒武纪公告,梁军离职后,公司并未指定新的CTO人选,而是委任两位技术副总经理,分管边缘和云端两大业务,侧面证明了梁军的重要作用。
对此,部分投资者在交流平台上表示担忧:核心厨师走了,酒楼该怎么办呢?
市场对寒武纪的担忧不无道理,高层人事震荡之外,寒武纪的股价跌跌不休,还难以盈利。
从2020年7月20日在科创板上市以来,寒武纪有过市值突破千亿、股价超280元的高光时刻,但目前公司市值与股价均已跌去了约四分之三。 历史 数据显示,寒武纪的股价高光时刻出现在2020年7月23日,当天收盘价高达281.5元,市值为1126.28亿元。
相比之下,3月16日收盘,寒武纪股价为65.01元,较2020年7月23日收盘跌去近77%,而总市值已跌去865.71亿元。
从业绩来看,2017年起,寒武纪营收逐年攀升,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
根据寒武纪2月26日公布的业绩快报,2021年寒武纪营收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为-8.47亿元,同比下滑94.98%,不仅“增收不增利”,而且亏损幅度增大。
困境背后,寒武纪的AI芯片业务正处于艰难转型之中。
2017年和2018年,寒武纪以销售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为主,而华为海思是寒武纪终端智能处理器IP的最主要客户。
从2019年开始,海思受到贸易政策影响,对寒武纪的采购额大幅萎缩,当年度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业务营收即同比下滑了41.23%。
随后,寒武纪转变策略,开始发力IP授权的下游市场——芯片设计和系统集成。目标市场包括云边端芯片、智能计算集群、基础系统软件等。
同时,寒武纪还在积极布局车载智能芯片市场,首款芯片将在2022年发布,并于2023年下半年通过车规认证。
数据显示,2019年、2020年,寒武纪研发投入的营收占比均超过100%,分别高达122.32%和167.41%。
据Gartner曲线预测,AI产业经过2016年至2017年的爆发期,随后涉入产业的深水区,步入“死亡之谷”。在这一阶段,诸多AI企业在研发端仍需大额投入,在落地端则已面临许多质疑。
其中,寒武纪所处的AI芯片设计行业,素有进入技术门槛高、前期投入大、客户验证期长等种种特点。未来,寒武纪的转型成效还要留待市场验证。
(作者 市界 董温淑 编辑 雷彦鹏)
华为系高管终出走,“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何以“陨落”?
曾被投资者冠以“国内NPU第一股”的寒武纪因与华为合作关系的破裂而跌落神坛,如今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梁军也选择出走。随着这位“华为系”高管的出走,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
寒武纪与华为的“联姻”走向末路。
3月14日晚间,寒武纪发布了一项重磅的人事变动公告。公告称,公司核心技术骨干CTO梁军由于“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2月10日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离职后,其不再担任任何职务。
CTO梁军被外界视为寒武纪与华为“联姻”的重要纽带,随着梁军出走,或意味着寒武纪与华为正式分道扬镳。
一年多以前,寒武纪登陆科创板时曾备受瞩目,首日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0%,市值突破千亿。然而不到两年时间,被冠以“国内AI芯片第一股”名号的寒武纪迅速跌下神坛。
股东大幅减持、股价创出 历史 新低、首席技术官出走……寒武纪,曾经风光无两的独角兽,怎么了?
华为系梁军出走, “联姻”正式破裂
“梁军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不会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双方也不存在知识产权的纠纷,公司知识产权完整性不会受影响……”
尽管寒武纪用了一连串否定句对外积极表态,梁军出走的消息还是重锤寒武纪。
梁军辞任的消息发布后,次日,寒武纪股价收跌18.38%,市值蒸发超36亿,总市值仅余260.57亿元。
公开资料显示,梁军于2003年加入华为,后成为海思的技术专家,负责过海思团队在手机soc设计、网络芯片架构设计等,2017年从华为跳出后加盟寒武纪,任副总经理和CTO。
作为华为的旧部,梁军在加盟寒武纪的第一年,寒武纪就与华为终端芯片展开IP授权,市场中有声音指出,梁军在这场合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抱上华为“大腿”后,寒武纪的业绩迎来了暴发式的增长,更为公司日后的上市打下基础。
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7年到2019年,寒武纪对华为海思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的销售金额为 771.27 万元、1.14亿元和以及6365.80 万元,占到公司终端智能处理器 IP 授权业务销售收入比例的 100.00%、97.94%和 92.56%。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2017和2018年度,寒武纪的主营收入里,终端IP占比高达98.33%和99.69%。可以说,没有华为,寒武纪的AI芯片的商业化进程不会走的如此顺遂。
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业内泰斗的或关乎公司的生死存亡。或是为了留住梁军,2020年12月,寒武纪曾经向梁军授予了10万股激励性股票。根据协议,梁军在离职后已获授未归属的8万股作废失效,以公司当前的股价65.22元/股计算,这部分股票的价值在522万元左右。
此外,梁军手中持有的北京艾溪 科技 37.6%的股权,也需要按照一定的实缴成本叠加5%利息的回购价格,进行转让。 换言之,梁军此番离职近乎净身出户。出于何种原因,竟让这样一位业界大拿选择出走?
权宜之计,
“备胎”寒武纪惨遭抛弃
外部推测,在华为脱离寒武纪自研人工智能芯片后,寒武纪已经成了华为的“弃子”,梁军的出走实则是在寒武纪身上看不到出路而做出的自救行为。
在2019年的一场峰会上,寒武纪一位高管透露,寒武纪在和很多互联网头部企业做技术评测,其中包括快手、滴滴。 但一位曾在滴滴云就职的业内人士表示,在他任职期间,虽然有合作,但实际上并没有具体项目使用,因为产品“不好用”。
此外,寒武纪此前宣称,其芯片在百度有落地。虽然该消息属实,但根据业内人士的观点显示,百度所采用的芯片数量只有百块左右量级,并未用在核心业务上。
“寒武纪技术上不弱,但是产品也谈不上比传统大厂更好。”大型互联网公司这样的客户,第一诉求是安全稳定,为什么放弃那些成熟芯片,而去用一个小公司、未经检验的芯片?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说。
手中产品在商业化进程中频频遇困,寒武纪当初又是如何获得华为青睐的?或者说,华为与寒武纪的合作从一开始便只是一个权宜之计?
2016年,寒武纪推出首款AI处理器Cambricon-1A,确立中国第一AI独角兽公司的地位,彼时AI概念正风靡全球。
时隔不久,2017年,手机巨头苹果便将这项红极一时的ai芯片技术搬到了即将发布的iPhone11身上。
华为自然不愿在这场智能化的浪潮中落后,为了抢夺“全球首款内置独立npu智能机”的名号,华为决定在麒麟970芯片中集成寒武纪的AI处理器IP。
只是,华为在此后的宣传活动中却一直淡化其AI处理器的出处,同时有迹象表明,华为采用寒武纪AI技术开发麒麟970的2017年, 华为海思一直与ARM合作研发基于ARM Trillinum框架的AI技术。
风险正在酝酿。华为海思在2018年发布了云端及边缘芯片,此后便一直致力于覆盖数据中心、边缘端及消费终端的全场景,而这恰巧也是寒武纪的业务线。这也意味着,未来在终端、云端、边缘端人工智能芯片产品领域,华为海思与寒武纪的正面交锋不可避免。
此后不久,2018年10月,华为宣布采取自主研发的“达芬奇架构”,2019年华为麒麟810处理器便搭载了自研AI芯片。
华为有了自己的AI芯片,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寒武纪2019年的业务结构发生了一次大换血,由华为撑起的ip授权业务的收入发生断崖式下滑,寒武纪的主要收入来源变成了智能计算系统集成。
失去华为这个大客户,对寒武纪而言,无疑是巨大损失,寒武纪也直言“公司短期内难以拓展一家在采购规模上足以替代公司华为的客户。”
成也华为, 败也华为
根据公司招股书数据显示,2019年,寒武纪的终端智能处理器IP许可销售收入在出现同比下滑, 仅为6877.12万元,在主营业务收入中的占比也下降至15.49%。而这个数字在2017、2018年分别为98.34%和97.63%。
此外,根据彼时公司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科创板上市的募投项目中也并无任何IP研发的内容。
这也引得上交所的问询,函中上交所要求寒武纪说明:“该部分业务的未来经营计划以及可持续性,是否存在逐步放弃该部分业务的趋势。”
要知道,仅仅过去了一年的时间,公司赖以生存的主营业务就已经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业务。
没了华为业务的支撑,寒武纪只能另寻他路,而公司的第二大股东中科院成了不二的选择。
2019年4月25日,珠海横琴新区管委会与中科院计算机所签订合作协议,建设横琴先进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而这个项目则是代替了IP授权业务成了支撑公司的“脊柱”。除了横琴项目之外,寒武纪2019年还签约拿下了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人工智能计算创新中心的项目。
比较公司2019年的财务数据以及珠海横琴和西安沣东两个政府IDC项目贡献的业绩体量后不难发现,在2019年这两个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约80%的收入,其中横琴项目贡献了60%的收入。
这两个项目虽然收入丰厚,但背后的关联关系和地方引资招商的战略考量因素,却让商业上的价值大打折扣。
一家芯片公司俨然成了一家idc承包“关系户”,不过,在这两个政府idc项目的滋养下,公司顺利登陆A股市场。
只是登陆A股后,二级市场中的投资者对公司的高估值并不买单。公司自上市第四日触及股价 历史 高点297.77元/股后便开始一路回落。截止发稿,公司股价报66.25元/股,较最高价跌幅接近8成。
短期而言,公司的基本面也难言反转。根据寒武纪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显示,公司2021年营业收入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同时归母净亏损8.47亿元,上年同期归母净亏损4.35亿元,同比扩大94.98%。
寒武纪一直亏损为什么不退市
寒武纪一直亏损不退市的原因。
1、公司未来几年将存在持续大规模的研发投入,上市后未盈利状态可能持续存在且累计未弥补亏损可能继续扩大。
2、若公司上市后触发《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第12.4.2条的财务状况,即经审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的净利润(含被追溯重述)为负且营业收入(含被追溯重述)低于1亿元,或经审计的净资产(含被追溯重述)为负,则可能导致公司触发退市条件。
3、而根据《科创板上市公司持续监管办法(试行)》,公司触及终止上市标准的,股票直接终止上市,不再适用暂停上市、恢复上市、重新上市程序。
寒武纪CTO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离职,股价随之大跌18.38%
3月14日晚,AI芯片公司寒武纪公告称,其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梁军因与公司存在分歧,已于近日为其办理相关离职手续,离职后梁军先生将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或受该消息影响,截至发稿寒武纪股价下跌18.38%,报66元。
对于此次人事变动带来的影响,寒武纪在公告中表示,梁军先生的离职,会对公司的研发管理工作产生一定影响。公司已经建立了完备的研发体系,形成了专业的研发队伍,储备了丰富的专利技术,梁军先生的离职不会影响公司的技术创新,不会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梁军是寒武纪首席技术官,核心技术人员之一。2017年,梁军从华为跳槽到寒武纪,负责AI芯片的总体技术和产品研发、研发团队管理,帮助搭建了寒武纪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体系。量子位报道称,梁军在任期内推出了寒武纪首颗7nm AI训练芯片思元290。
在寒武纪之前,梁军在华为公司工作了17年。2000年至2003年,就职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研究所,任工程师。2003年至2017年,任职于华为海思,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专家、高级技术专家,先后负责网络芯片架构设计、手机SoC芯片设计及团队管理。
寒武纪公告中提及,根据竞业限制条款约定,梁军先生应在合同解除后两年内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不得在与寒武纪有竞争关系的公司任职。
梁军离职后,寒武纪并未指定新的CTO人选,目前从内部新聘任了两位技术副总经理,分管边缘和云端两大业务,为此前的边缘产品线负责人陈煜,以及此前为云端训练产品线负责人、分布式软件部高级总监曾洪博,二人皆是寒武纪成立后不久加入的员工。
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由陈天石、陈云霁创办,二人均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其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 探索 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 10人学术团队。成立后,寒武纪致力打造各类智能云服务器、智能终端以及智能机器人核心处理器芯片。
2020年7月20日,寒武纪正式在科创板上市,成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上市首日创下开盘涨近290%的成绩,市值一度超过千亿元人民币。根据寒武纪财报,寒武纪2021年营业总收入为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归母净利润亏损达到8.47亿元,较上年同期亏损扩大94.98%。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从2017年到2021年,寒武纪已经连续亏损5年,合计亏损28.6亿元。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1
4月15日晚间,寒武纪发布年报。2021年全年营收7.21亿元,同比增长57.12%;亏损8.25亿元,2020年亏损金额为4.35亿元,亏损扩大89.66%;扣非亏损金额更是高达11.1亿元。芯片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具有高特入特点,高昂的研发投入使得寒武纪自身盈利能力堪忧,近五年累计亏损超过28亿元,且还将存在持续亏损风险。
寒武纪不计成本投入,研发平均薪酬超60万
对于2021年亏损扩大3.9亿元的情况,寒武纪指出了确保智能芯片产品及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的高质量迭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在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大幅增长。2021年,研发投入达11.35亿元,与去年同期增长47.8%,研发投入占营收收入比例157.5%。
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可以看出寒武纪不计成本搞研发,其研发人员薪酬更是惊人。年报数据显示,2021年应付职工薪酬为19.18亿元,同比增长41.75%。需要指出的是,寒武纪在职员工数量是1497个人,平均薪酬12.8万元,但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则超60万元。
截止2021年12月31日,寒武纪研发团队规模为1213人,占总人数比例81%,研发人员的薪酬合计为7.38亿元,平均薪酬达60.88万元,2020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为45.27万。因芯片设计人才稀缺,为吸引行业高端人才,稳定研发人才队伍,导致研发人员平均薪酬较上年同期提升34.48%。
当然,高昂的研发投入是为了保持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是其营收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1年营收同比大增五成。
营收增长强劲背后,单一客户营收占比超六成
营收看似增长强劲,遗憾的是,背后依赖单一客户。2021年,寒武纪来自智能计算集群系统营收4.56亿元,同比增长39.9%,占总收入比例六成以上。而这个营收主要来自昆山智能计算中心项目。
2021年12月,寒武纪与江苏昆山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署了智能计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设备采购合同,合同含税金额为5.089亿元。主要提供含智能加速器、计算服务器、人工智能算力平台软件等软硬件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昆山智能计算中心项目为寒武纪贡献了4.5亿元,占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的 63.19%。换一句话说,一个客户支撑起了寒武纪智能计算集群业务板块,也是支撑整个公司营收核心。且其他业务板块营收规模并不亮眼,尤其云端产品线、IP授权及软件、其他业务营收面临下滑尴尬局面。
要知道,寒武纪所处的芯片赛道上,汇聚了英特尔、英伟达、ARM等芯片大厂,与这些芯片巨头相比,寒武纪整体规模、资金实力、研发储备等存在较大差距。
尤其英伟达是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导者,全球科技巨头都依赖于英伟达发展AI技术,包括微软、谷歌、Meta等全球科技巨头们均依赖于其GPU来训练AI,带动市场对英伟达AI的需求激增,在超大规模和云扩展的推动下,使得英伟达数据中心板块营收不断创纪录,且有望成取代游戏成为最大业务板块。
英伟达在云计算、企业和边缘数据中心、超级计算等市场中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对于寒武纪来说,人工智能芯片产品主要应用于各类云服务器、边缘计算设备、终端设备。
目前推出了云端推理思元270、边缘推理思元220、云端训练思元290,还有推训一体思元370等芯片。其云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已与包括阿里巴巴等国内头部互联网厂商的多个业务部门进行了深入合作。
在云端产品中,寒武纪推出了思元370,凭借7nm制程工艺和最新智能芯片架构MLUarch03,思元370智能芯片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INT8),是寒武纪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并推出3款加速卡(MLU370-S4/X4/X8),在视觉、语音、图文识别等场景的适配性能表现超出客户预期,部分场景已经进入小批量销售环节。
在金融领域,MLU370-X4在招行多个业务场景的实测性能超过竞品,能够大幅提升客户的效率。只是寒武纪云端产品线表现低迷,2021年营收为8023万,同比下降6.98%。
增速最快的板块是边缘产品线。2021年,思元220智能芯片及边缘智能加速卡实现出货量快速增长,实现收入1.75亿元,较上年同期显著增长741%,且是寒武纪第一款年度出货量近百万片的产品。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2
4月16日消息,A股上市公司寒武纪在4月15日发布2021年全年财报,财报显示寒武纪实现营收7.21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4.589亿元同比上涨了57.12%;全年净亏损为8.249亿元,较2020年同期的净亏损4.345亿元同比扩大89.86%。
从主营业务来看,寒武纪的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贡献收入2.15亿元,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实现收入4.56亿元。
不过从2017年到2021年,寒武纪已经连续亏损5年,合计亏损28.6亿元。
寒武纪还在财报中分析了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的3个原因:
第一、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寒武纪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报告期内研发费用增长幅度较大,2021年公司的研发投入总额为11.35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83%;
第二、寒武纪2020年底及2021年实施的股权激励计划,导致本报告期按归属期分摊的股份支付费用显著增加。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669.97%。
第三、寒武纪积极发力市场推广及生态建设,向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积聚品牌效应,销
售费用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增幅为58.98%。
2021年,寒武纪在3项业务上都在持续推进:
硬件方面,他们发布了基于第四代智能处理器微架构的推训一体思元370智能芯片及加速卡;软件方面,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优化基础系统软件平台,统一的软件平台日臻完善;同时,新一代产品及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也在有序进行。
2021年,寒武纪还设立了控股子公司行歌科技,开展智能驾驶芯片的研发和产品化工作。这家公司在进行独立融资时,还曾获得蔚来、上汽及宁德时代旗下基金等机构的战略投资。截至 2021年12月31日,行歌科技已有超过80名员工,其中约90%是研发人员。
2021年共有超过200名资深专家和年轻员工加入寒武纪,截至2021年底,寒武纪共有1213名研发人员,与2020年同期的`978人相比增长24.03%。
同时寒武纪也表示因芯片设计人才稀缺,为吸引行业高端人才,稳定研发人才队伍,2021年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较上年同期也有所提升,从2020年的平均年薪45.27万元,上升到2021年的平均年薪60.88万元。
也就是说,寒武纪的研发人员,在2021年里,平均月薪超过5万元,达到5.07万元。
其中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天石的年薪为103.19万元,COO王在的年薪为154.4万元,副总经理刘少礼的年薪是133.86万元,CFO叶淏尹的年薪是126.36万元。这些高管中年薪最高的是公司前CTO梁军,他在2021年的年薪高达395.85万元。
不过遗憾的是,梁军在2022年已经离职。
梁军是在2022年3月14日晚间被宣布离职的,他在2022年1月份递交辞职申请,寒武纪曾尝试挽留,但最终没有成功。
寒武纪在2020年7月20日登陆A股,上市首日开盘曾上涨近290%,市值一度突破1000亿元,当天收盘价为212.4元。但目前其股价仅为56.26元,已经跌破发行价,当前市值也仅有225.5亿元。
作为科创板AI芯片第一股,寒武纪未来的亏损能否缩小并最终实现盈利,是他们面临的终极考验。
寒武纪营收无法覆盖研发投入,去年亏损超8亿3
2022年4月15日,寒武纪(688256.SH)发布2021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1全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7.2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7.12%,综合毛利率为62.39%,较上年同期基本持平。营业收入中,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业务贡献收入2.15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01.01%。
另外,报告显示,本报告期内,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报告期内毛利总额为44,989.46万元,同比上一年度增长49.94%。
新产品方面,报告显示,思元370是寒武纪第三代云端产品,采用台积电7nm先进制程工艺,是寒武纪首款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人工智能芯片。
思元370智能芯片最大算力高达256TOPS(INT8),是寒武纪第二代云端推理产品思元270算力的2倍。同时,思元370芯片支持LPDDR5内存,内存带宽是思元270的3倍,可在板卡有限的功耗范围内给人工智能芯片分配更多的能源,输出更高的算力。
思元370智能芯片采用了先进的Chiplet芯粒技术,支持芯粒间的灵活组合,仅用单次流片就达成了多款智能加速卡产品的商用。公司目前已推出3款加速卡:MLU370-S4、MLU370-X4、MLU370-X8,已与国内主流互联网厂商开展深入的应用适配。
通过寒武纪半年报,感受一下真正的高科技(芯片龙头)
说句实话 , 像寒武纪这种上市才1个月 , 刚看过招股书没多久 , 看这样一份半年报 , 新东西太少 。 不过好歹是上市后的第一份定期财报 , 还是给点面子 , 好好看一下 , 主要是加深对一些数据的印象 。
因为我最近对寒武纪比较有兴趣 , 结果看到这数据就笑裂了:
营收8千万,巨亏2个亿。
没办法 , 少了华为这个大户 , 营收主要靠中科 、 珠海和一些高校关系户 , 什么时候能傍上阿里 、 浪潮这样的大户才行 。
照现在的业绩 , 实在是很难给个像样的估值 。 只能梳理一下公司创立以来的融资作为参考:
2016年2月 , 公司由陈天石 、 中科算源共同出资设立 , 注册资本为 90 万元 , 其中陈天石出资 63 万元 、 中科算源出资27 万元 。
2016年7月 , 科大讯飞等增资4000万 , 公司估值约4亿 。
2017年7月 , 国投基金等增资 , 公司估值约43亿 。
2018年7月 , 阿里创投等增资 , 公司估值约48亿 。
201 9年 1月 , 河南国新等增资 , 公司估值约156亿 。
2019年9年 , 南京招银 、 湖北招银等增资 , 公司估值约221.6亿 。
顺便提一句 , 招商银行投资12亿(1950万股 ), 以目前730亿市值计算 , 赚20多亿了 。
寒武纪做的主要是面向云 、 终 、 边通用型AI芯片:
具体产品:
主要竞争对手:
1 、 终端智能处理器IP的厂商主要包括英国的 ARM 、 以色列的CEVA以及美国的Cadence等 。 其中ARM和寒武纪的产品是专门针对智能计算设计的架构 , CEVA和Cadence的产品是基于DSP产品演进而来 。
2 、 在云端智能计算市场 , 主流的芯片和加速卡方案提供商主要包括Nvidia 、 寒武纪和华为海思等 。 由于软件生态优势 , Nvidia的GPU芯片和加速卡产品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 寒武纪 、 华为海思等企业都处于市场开拓阶段 , 市场份额相比于 英伟达 来说均较小 。 但是 , 公司所采用的针对人工智能应用而专门设计的通用型智能芯片架构 , 从计算效率 、 性能功耗比等方面来看均已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 将成为未来人工智能芯片发展的主流技术路径 。
3 、 在边缘智能计算市场 , 目前市场份额主要也由 英伟达 所占据 , 其主要产品包括Jeston TX1 、 Jeston TX2以及最新的Xavier和Xavier NX 。 寒武纪和华为海思是较早进入该领域的中国代表性厂商 , 目前仍处于市场开拓阶段 ,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
4 、 在智能计算的基础软件生态上 , 英伟达 的CUDA软件生态成熟完备 , 在 该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 相对公司 、 华为海思与英特尔具备显著的优势;在智能计算市场份额与认知度上 , 英伟达的GPU产品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 而公司 、 华为海思与英特尔的相关产品仍处于市场开拓期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249% , 主要系销售业务拓展 , 职工薪酬增加 。
管理费用同比增长60% , 主要系公司规模扩大 , 职工薪酬增加 。
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09% , 主要系研发投入加大 , 职工薪酬增加 。
感受一下真正的高 科技 , 研发投入是收入的3倍多 。
这是上市时的人员构成:
这是半年报时的研发人员情况:
刚开始看到平均薪酬吓我一跳 , 3/4的研究生 , 20万薪酬也太低了 , 定睛一看:半年 , 这还差不多 。
寒武纪最大的风险在于 , 它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鹰 , 刚出生就要独自穿行在苍穹 , 要独自面对狂风暴雨的洗礼 , 也要独自面对强敌环伺的险境 。
失去了华为这个大客户 , 寒武纪的终端芯片需要开拓新的国内客户 。 华为已经依托海思完成了自我救赎 , 小米也号称要自研芯片 。 如今 , 华为虽然被禁 , 海思前途未卜 , 但寒武纪估计也很难直接再向华为提供终端芯片或IP授权 。
在云端芯片方面 , 寒武纪还没有取得阿里的信任 , 阿里现在用的是英伟达的芯片 , 同时也在依托平头哥自研云端芯片 。 未来 , 寒武纪最先取得突破的可能也是云端方面 , 通过参与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建设而获得订单 。
在边缘芯片方面 , 虽然用户的获得门槛略低 , 但英伟达拥有更加成熟的生态体系 。
综上 , 寒武纪在研发和销售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很久以前 , 计算机都是黑白的 , 直到1999年 , 英伟达发明了GPU , 你的世界开始变得多姿多彩 , 1999年上市 , 当时市值700亿人民币 , 现在市值3000亿美元;过了20年 , 寒武纪发明了NPU , 你的世界开始变得栩栩如生 , 现在市值700亿人民币……
生存 , 从来就不是浪漫的故事 。
活下来的英雄 , 才有资格承受浪漫的故事 。
否则 , 就可能只是一场投资事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