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3D打印的火箭Terran1将于3月发射(美国3d打印火箭 )

本文目录一览:

2022年十大新闻简介怎么写

2022年的国内十大新闻简短1、2021年12月20日,《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展现各国青年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及存在问题。《报告》显示,各国把促进青年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青年更充分就业,在促进青年公共参与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2、2021年12月21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全球首座县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全球首款3D打印的火箭Terran1将于3月发射我国实现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3、2021年12月22日,中国气象局发布全球首款3D打印的火箭Terran1将于3月发射我国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这标志着经过近40年建设我国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温室气体观测网的建成将提升我国气候变化监测评估能力,持续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提供数据支撑。4、2021年12月21日电,14日,国内首辆磁浮空轨列车“兴国号”在武汉下线,将用于江西兴国永磁磁浮技术工程示范线。空轨,即悬挂式“空中列车”,具有造价低、占地少、视野开阔,与行人、机动车互不干扰等优势,可用于连接旅游景点、商业区、科技园区等地。5、2021年12月22日,由中国电建设计建设的世界海拔最高风电项目一一西藏措美哲古分散式风电场首批机组并网发电,填补国内和国际超高海拔风电开发领域的空白。6、2022年11月14日电,日前,由陈薇团队研制的全球首款吸入式新冠疫苗在“2022第五届海南国际健康产业博览会”亮相。7、2022年11月13日,国内起飞量级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箭地合练成功,计划于2022年3月实施“一箭六星”首飞发射任务。2022年11月14日电,黑龙江印发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省全面禁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物。8、2022年11月15日电,近日,天津团泊镇海水稻亩产量超750公斤,标志着袁隆平团队在环渤海地区第一个规模化海水稻示范项目获得成功。

9、2022年11月15日电,国家网信办公布《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提出,国家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进行重点保护,对核心数据实行严格保护。10、2022年11月15日,从商务部获悉全球首款3D打印的火箭Terran1将于3月发射:2022年1-10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9431.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8%。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2022年的国内十大新闻简短

博汇2018

2022年的国内十大新闻简短

1、2021年12月20日,《国际青年发展指数报告2021》发布,展现各国青年发展现状、特点、趋势及存在问题。《报告》显示,各国把促进青年就业摆在突出位置,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青年更充分就业,在促进青年公共参与方面作出积极努力并取得一定成效。

2、2021年12月21日,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标志着全球首座县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工程应用”质的飞跃,我国实现了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的“中国引领”。

求星际争霸1人族战役攻略

人族1:第一次出击

1,摧毁帝国的指挥中心

2,杜兰必须存活

开始我方处在一个没有天然气,只有水晶的地方,造一辆秃鹫车,移动到地图右上,触发剧情,杜兰加入我方,同时有一个天然气矿,原基地上方有一个水晶矿区,用几个机枪兵占领这里,然后升级坦克攻城模式,用巨型机器人掩护,步步推进,建议使用无敌的坦克滚动打法。

人族2:迪拉里安船厂

1,偷取大和战舰

2,消灭来增援的帝国舰队

很有意思的一关,前两个都没什么难度,第三个用医护兵致盲科技球,然后鬼子核弹炸炸炸!第四个也不难,只要好好利用医护兵的闪光弹,胜利必定是属于你的。

偷取巡洋舰如果飞行员死完,将军会送来一批新的飞行员,但只能送3次。

偷取完毕后与帝国舰队展开激战:

如果你偷取了10-12架:将两艘大和舰编为一队,然后对敌方舰队使用大和炮,保证能消灭不少,然后就是对点了,帝国舰船共12艘,消灭5艘,还有7艘,你稳赢的。

如果你偷取了12-15架:随意框选一些战舰对对方使用大和炮,然后对点也不输他。

如果你偷取了15-18架:闭着眼睛打都WIN!

人族3:塔尔苏尼斯行星废墟

1,摧毁虫族基地之后,带杜兰来到幽能干扰器。

2,杜兰必须存活。

比较有难度,1V4呵!但掌握了规律后也不困难,只要把机枪兵进驻碉堡,旁边再叫一个MCV,如果再布置一些蜘蛛雷和攻城坦克就能守住,然后用幽灵战机(至少两队)突袭敌人蜂巢,只要摧毁了蜂巢,这个基地就废了,这样逐步消灭敌人,消灭所有蜂巢后,带杜兰到幽能干扰器处。

人族4:突袭柯哈尔

可选:1,摧毁帝国的物理实验室

---或是-----

2,摧毁帝国核弹发射井

很简单,我觉得这关应该叫“受虐的抉择”,因为只要摧毁物理实验室,下一关你就会被无数核弹疯狂洗礼,如果你选择摧毁核弹发射井,下一关你就会遭到N艘大和狂轰烂炸,我建议大家选择摧毁核弹,因为套用饭伟的一句台词:防不胜防啊!

人族5A:帝国的覆灭:零之领域

1,摧毁蒙斯克的指挥中心

开局你的3个前哨站遭到NUCLEAR LAUNCH DETECTED,过一会,你的基地来了一批强悍的援军,然后基地内响起了9声NUCLEAR LAUNCH DETECTED--没错,不要以为这是回音,9枚核弹!除了指挥中心外所有建筑和部队全被秒杀,SCV速度修理指挥中心,修到黄血程度就可以了,不要尝试造导弹塔反鬼子--就算你造好了导弹塔,你也没有力量去消灭鬼子……然后次级运输部队到达,获得一些资源,发展基地,到上方开分基地,不断防守,憋出一队大和,然后对着对方的指挥中心按下Y+左键吧!

PS:如果你想报仇的话用秘籍,然后造10+鬼子和无数核弹,对着对方指挥中心来一下,那个爽啊……

人族5B:帝国的覆灭:战鹰

1,摧毁蒙斯克的指挥中心

开局同样是3个前哨站遭到大和攻击,然后运来一批鬼子+巨型机器人,不要吝惜鬼子的LOCKDOWN,给我上!巨型机器人上去狂炸,哇卡卡卡……形势比核弹好多了……然后同样是憋出12大和,对着对方指挥中心按下Y+左键……

人族6:皇帝的出走

1,摧毁雷纳的指挥中心

开局是7瓦格雷护卫舰和大群飞龙的大乱斗,然后还剩余6架,防空比较安全,对地又有坦克,然后继续发展坦克科技和巨型机器人,巨型机器人正好弥补了坦克无法防空的缺陷(巨型机器人升级推进器后射程超越导弹塔,并且升一级攻,攻击力增加的不是通常的10%而是20%!也就是说升满攻后超越幽灵战机的26,与侦察机的34不相上下……)一路杀过去,然后突然发现虫族介入了战斗,不要管他们,这时神族和虫族打得正欢,从另外一个地方绕过去,摧毁指挥中心。

人族7:爱国者导弹(啊不,是爱国者之血)

1,杀死司徒克服(斯图可夫)

2,杜兰必须存活

3,15分钟内关闭自爆系统

开始很简单,敌人很少,一路A过去就是了(ME最讨厌这种迷宫战役),然后到达斯图可夫的门前,杜兰消失了,自毁系统却莫名其妙的启动了,赶快接收增援部队去关闭,途中会遇到海量虫族,充分利用医疗兵的优势,应该不会损失太多。

人族8:锁捕主宰

1,派遣医疗兵四名前往主宰附近

2,杀死脑虫减弱主宰的防御力

最后一关了,我方一个前哨站遭到地刺菌落的攻击,立刻把步兵撤出来,然后及时造出运输机,记住:开始就造步兵,要不然敌人的攻势不是你能抵挡的,然后造好机场和重工,用运输机送一个SCV到前哨站那里开分矿,这时突然虫族基地传来声音,没一会一个强大的猛犸就会来进攻,速度研究秃鹫车的蜘蛛雷并且建造秃鹫车,一般6枚蜘蛛雷就能把这只猛犸炸残,此后敌人会不断派来这种猛犸,架起坦克布起蜘蛛雷来预防,后期造一堆大和战舰,杀死脑虫,这样主宰附近的防御就瘫痪了,再派遣医疗兵小队来。

当然这个是很久以前的攻略了,本人再加上一点自己对人族战役的理解

人族1:第一次出击,找到杜兰后造几个坦克从小路走直接打那个指挥中心,记得带上几个巨型机器人防空,家里不要忘了造雷达和防空,正面路口用坦克防空塔和地堡堵上。

人族2:迪拉里安船厂

最后就是训练你对克隆操作的理解了,好好干吧,理论上可以无伤通关。

人族3:塔尔苏尼斯行星废墟

右上角的红色虫族基地没防空,造个隐飞直接打爆那个基地就可以了,其他的还

是要慢慢推的。消灭一个虫族基地,那个基地的所有虫族就都不攻击你了

人族4:突袭柯哈尔(感觉应该翻译成柯哈因为原版英文是korhal)

这一关如果你的坦克旁边没有几个会恢复护士很容易被敌人的鬼兵锁定后各种虐

的,当然防空也是很重要的。

人族5A:帝国的覆灭:零之领域

如果上一关你摧毁了物理实验室就到这一关了,对付第一个放核弹的鬼兵需要一

个能放地雷的雷车,3个路口都放地雷保证鬼兵进不了你基地,推敌人基地造一队坦克一个科学球+1个载有4个会恢复医生的运输机即可,医生恢复完后立刻上运输机不然敌人的科学球就来辐射你的医生,记得科学球和运输机不要被鬼兵锁了不然你就全军覆没了。

人族5B:帝国的覆灭:战鹰

如果上一关你摧毁了核弹塔就到这一关了,没办法了,迅速占领基地上面的2矿憋一队大和吧,当然个科学球+1个载有4个会恢复医生的运输机也是必须的,不要以为没了核弹塔敌人的鬼兵就不会在这一关出来。

人族6:皇帝的出走

先想办法占领左上角的神族分矿,然后就好办了,你可以出大和虐,也可以坦克+巨型机器人,还可以直接是枪兵+护士。。。。。

人族7:爱国者之血

杜兰消失后去关闭自毁系统的路上,在一个房间利用防御装置杀死很多zerging后,路上会碰到2个自爆人,不要让自爆人近身,不然你就会损失很多部队,。杀掉自爆人后路上会碰到一个蝎子,如果你人多的话就直接给你喷个血雾,记得用医生后你的远程兵无法攻击黄雾中的单位,如果敌人有单位在黄雾中的话只要把其引出黄雾的范围即可。

人族8:锁捕主宰

没3个150能量有大和炮的大和就不要去开二矿,开了也是被英雄猛犸一窝端的料

。这一关一开始就要把自己的基地堵严实了,防空地堡坦克一个都不能少,然后

慢慢憋大和去打,打掉红色的脑虫红色地堡的无敌状态就会消失,打掉棕色的脑

虫就不会出现英雄猛犸了,对付英雄猛犸最好的办法就是3发大和炮,直接打成残血,再A一下就挂了。

3D打印的应用领域

2014年7月1日,美国海军试验了利用3D打印等先进制造技术快速制造舰艇零件,希望借此提升执行任务速度并降低成本。

2014年6月24日至6月26日,美海军在作战指挥系统活动中举办了第一届制汇节,开展了一系列“打印舰艇”研讨会,并在此期间向水手及其他相关人员介绍了3D打印及增材制造技术。

美国海军致力于未来在这方面培训水手。采用3D打印及其他先进制造方法,能够显著提升执行任务速度及预备状态,降低成本,避免从世界各地采购舰船配件。

美国海军作战舰队后勤科副科长Phil Cullom表示,考虑到成本及海军后勤及供应链现存的漏洞,以及面临的资源约束,先进制造与3D打印的应用越来越广,他们设想了一个由技术娴熟的水手支持的先进制造商的全球网络,找出问题并制造产品。 2014年9月底,NASA预计将完成首台成像望远镜,所有元件基本全部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NASA也因此成为首家尝试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整台仪器的单位。这款太空望远镜功能齐全,其50.8毫米的摄像头使其能够放进立方体卫星(CubeSat,一款微型卫星)当中。据了解,这款太空望远镜的外管、外挡板及光学镜架全部作为单独的结构直接打印而成,只有镜面和镜头尚未实现。该仪器将于2015年开展震动和热真空测试。这款长50.8毫米的望远镜将全部由铝和钛制成,而且只需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4个零件即可,相比而言,传统制造方法所需的零件数是3D打印的5-10倍。此外,在3D打印的望远镜中,可将用来减少望远镜中杂散光的仪器挡板做成带有角度的样式,这是传统制作方法在一个零件中所无法实现的。

2014年8月31日,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刚刚完成了3D打印火箭喷射器的测试,本项研究在于提高火箭发动机某个组件的性能,由于喷射器内液态氧和气态氢一起混合反应,这里的燃烧温度可达到6000华氏度,大约为3315摄氏度,可产生2万磅的推力,约为9吨左右,验证了3D打印技术在火箭发动机制造上的可行性。本项测试工作位于阿拉巴马亨茨维尔的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这里拥有较为完善的火箭发动机测试条件,工程师可验证3D打印部件在点火环境中的性能。

制造火箭发动机的喷射器需要精度较高的加工技术,如果使用3D打印技术,就可以降低制造上的复杂程度,在计算机中建立喷射器的三维图像,打印的材料为金属粉末和激光,在较高的温度下,金属粉末可被重新塑造成我们需要的样子。火箭发动机中的喷射器内有数十个喷射元件,要建造大小相似的元件需要一定的加工精度,该技术测试成功后将用于制造RS-25发动机,其作为美国宇航局未来太空发射系统的主要动力,该火箭可运载宇航员超越近地轨道,进入更遥远的深空。马歇尔中心的工程部主任克里斯认为3D打印技术在火箭发动机喷油器上应用只是第一步,我们的目的在于测试3D打印部件如何能彻底改变火箭的设计与制造,并提高系统的性能,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不太容易出现故障。本次测试中,两具火箭喷射器进行了点火,每次5秒,设计人员创建的复杂几何流体模型允许氧气和氢气充分混合,压力为每平方英寸1400磅。

2014年10月11日,英国一个发烧友团队用3D打印技术制出了一枚火箭,他们还准备让这个世界上第一个打印出来的火箭升空。该团队于当地时间在伦敦的办公室向媒体介绍这个世界第一架用3D打印技术制造出的火箭。团队队长海恩斯说,有了3D打印技术,要制造出高度复杂的形状并不困难。就算要修改设计原型,只要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软件上做出修改,打印机将会做出相对的调整。这比之前的传统制造方式方便许多。既然美国宇航局已经在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火箭的零件,3D打印技术的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据介绍,这个名为“低轨道氦辅助导航”的工程项目由一家德国数据分析公司赞助。打印出的这枚火箭重3公斤,高度相当于一般成年人身高,是该团队用4年时间、花了6000英镑制造出来的。等一笔1.5万英镑的资助确定之后,他们将于今年底在新墨西哥州的美国航天港发射该火箭。一个装满氦的巨型气球将把火箭提升到20000米高空,装置在火箭里的全球定位系统将启动火箭引擎,火箭喷射速度将达到每小时1610公里。之后,火箭上的自动驾驶系统将引导火箭回返地球,而里头的摄像机将把整个过程拍摄下来。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网2015年4月21日报道,NASA工程人员正通过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造首个全尺寸铜合金火箭发动机零件以节约成本,NASA空间技术任务部负责人表示,这是航空航天领域3D打印技术应用的新里程碑。

2015年6月22日报道,国营企业俄罗斯技术集团公司以3D打印技术制造出一架无人机样机,重3.8公斤,翼展2.4米,飞行时速可达90至100公里,续航能力1至1.5小时。

公司发言人弗拉基米尔·库塔霍夫介绍,公司用两个半月实现了从概念到原型机的飞跃,实际生产耗时仅为31小时,制造成本不到20万卢布(约合3700美元)。

2016年4月19日,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3D打印技术研究中心对外宣布,经过该院和中科院空间应用中心两年多的努力,并在法国波尔多完成抛物线失重飞行试验,国内首台空间在轨3D打印机宣告研制成功。这台3D打印机可打印最大零部件尺寸达200×130mm,它可以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环境下自制所需的零件,大幅提高空间站实验的灵活性,减少空间站备品备件的种类与数量和运营成本,降低空间站对地面补给的依赖性。 3D打印肝脏模型

日本筑波大学和大日本印刷公司组成的科研团队2015年7月8日宣布,已研发出用3D打印机低价制作可以看清血管等内部结构的肝脏立体模型的方法。据称,该方法如果投入应用就可以为每位患者制作模型,有助于术前确认手术顺序以及向患者说明治疗方法。

这种模型是根据CT等医疗检查获得患者数据用3D打印机制作的。模型按照表面外侧线条呈现肝脏整体形状,详细地再现其内部的血管和肿瘤。

由于肝脏模型内部基本是空洞,重要血管等的位置一目了然。据称,制作模型需要少量价格不菲的树脂材料,使原本约30万至4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5万至2万元)的制作费降到原先的三分之一以下。

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内脏器官模型主要用于研究,由于价格高昂,在临床上没有得到普及。科研团队表示,他们一方面争取到2016年度实现肝脏模型的实际应用,另一方面将推进对胰脏等器官模型制作技术的研发 。

3D打印头盖骨

2014年8月28日,46岁的周至农民胡师傅在自家盖房子时,从3层楼坠落后砸到一堆木头上,左脑盖被撞碎,在当地医院手术后,胡师傅虽然性命无损,但左脑盖凹陷,在别人眼里成了个“半头人”。

除了面容异于常人,事故还伤了胡师傅的视力和语言功能。医生为帮其恢复形象,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缺损颅骨外形,设计了钛金属网重建缺损颅眶骨,制作出缺损的左“脑盖”,最终实现左右对称。

医生称手术约需5至10小时,除了用钛网支撑起左边脑盖外,还需要从腿部取肌肉进行填补。手术后,胡师傅的容貌将恢复,至于语言功能还得术后看恢复情况。

3D打印脊椎植入人体

2014年8月,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椎,这属全球首例。据了解,这位小男孩的脊椎在一次足球受伤之后长出了一颗恶性肿瘤,医生不得不选择移除掉肿瘤所在的脊椎。不过,这次的手术比较特殊的是,医生并未采用传统的脊椎移植手术,而是尝试先进的3D打印技术。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植入物可以跟现有骨骼非常好地结合起来,而且还能缩短病人的康复时间。由于植入的3D脊椎可以很好地跟周围的骨骼结合在一起,所以它并不需要太多的“锚定”。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上面设立了微孔洞,它能帮助骨骼在合金之间生长,换言之,植入进去的3D打印脊椎将跟原脊柱牢牢地生长在一起,这也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松动的情况。

3D打印手掌治疗残疾

2014年10月,医生和科学家们使用3D打印技术为英国苏格兰一名5岁女童装上手掌。

这名女童名为海莉·弗雷泽,出生时左臂就有残疾,没有手掌,只有手腕。在医生和科学家的合作下,为她设计了专用假肢并成功安装。

3D打印心脏救活2周大先心病婴儿

2014年10月13日,纽约长老会医院的埃米尔·巴查博士(Dr.Emile Bacha)医生就讲述了他使用3D打印的心脏救活一名2周大婴儿的故事。这名婴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缺陷,它会在心脏内部制造“大量的洞”。在过去,这种类型的手术需要停掉心脏,将其打开并进行观察,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来决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

但有了3D打印技术之后,巴查医生就可以在手术之前制作出心脏的模型,从而使他的团队可以对其进行检查,然后决定在手术当中到底应该做什么。这名婴儿原本需要进行3-4次手术,而现在一次就够了,这名原本被认为寿命有限的婴儿可以过上正常的生活。

巴查医生说,他使用了婴儿的MRI数据和3D打印技术制作了这个心脏模型。整个制作过程共花费了数千美元,不过他预计制作价格会在未来降低。

3D打印技术能够让医生提前练习,从而减少病人在手术台上的时间。3D模型有助于减少手术步骤,使手术变得更为安全。

2015年1月,在迈阿密儿童医院,有一位患有“完全型肺静脉畸形引流(TAPVC)”的4岁女孩Adanelie Gonzalez,由于疾病她的呼吸困难免疫系统薄弱,如果不实施矫正手术仅能存活数周甚至数日。

心血管外科医生借助3D心脏模型的帮助,通过对小女孩心脏的完全复制3D模型,成功地制定出了一个复杂的矫正手术方案。最终根据方案,成功地为小女孩实施了永久手术,现在小女孩的血液恢复正常流动,身体在治疗中逐渐恢复正常。

3D打印制药

2015年8月5日,首款由Aprecia制药公司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SPRITAM(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速溶片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上市批准,并将于2016年正式售卖。这意味着3D打印技术继打印人体器官后进一步向制药领域迈进,对未来实现精准性制药、针对性制药有重大的意义。该款获批上市的“左乙拉西坦速溶片”采用了Aprecia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ZipDose3D打印技术。

通过3D打印制药生产出来的药片内部具有丰富的孔洞,具有极高的内表面积,故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被少量的水融化。这样的特性给某些具有吞咽性障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这种设想主要针对病人对药品数量的需求问题,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药品库存而引发的一系列药品发潮变质、过期等问题。事实上,3D打印制药最重要的突破是它能进一步实现为病人量身定做药品的梦想。

3D打印胸腔

最近科学家们为传统的3D打印身体部件增添了一种钛制的胸骨和胸腔—3D打印胸腔。

这些3D打印部件的幸运接受者是一位54岁的西班牙人,他患有一种胸壁肉瘤,这种肿瘤形成于骨骼、软组织和软骨当中。医生不得不切除病人的胸骨和部分肋骨,以此阻止癌细胞扩散。

这些切除的部位需要找到替代品,在正常情况下所使用的金属盘会随着时间变得不牢固,并容易引发并发症。澳大利亚的CSIRO公司创造了一种钛制的胸骨和肋骨,与患者的几何学结构完全吻合。

CSIRO公司根据病人的CT扫描设计并制造所需的身体部件。工作人员会借助CAD软件设计身体部分,输入到3D打印机中。手术完成两周后,病人就被允许离开医院了,而且一切状况良好。

3D血管打印机

2015年10月,我国863计划3D打印血管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世界首创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由四川蓝光英诺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研制问世。

该款血管打印机性能先进,仅仅2分钟便打出10厘米长的血管。不同于市面上现有的3D生物打印机,3D生物血管打印机可以打印出血管独有的中空结构、多层不同种类细胞,这是世界首创。 2014年8月,10幢3D打印建筑在上海张江高新青浦园区内交付使用,作为当地动迁工程的办公用房。这些“打印”的建筑墙体是用建筑垃圾制成的特殊“油墨”,按照电脑设计的图纸和方案,经一台大型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10幢小屋的建筑过程仅花费24小时。

2014年9月5日,世界各地的建筑师们正在为打造全球首款3D打印房屋而竞赛。3D打印房屋在住房容纳能力和房屋定制方面具有意义深远的突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一个建筑师团队已经开始制造全球首栋3D打印房屋,而且采用的建筑材料是可再生的生物基材料。这栋建筑名为“运河住宅(Canal House)”,由13间房屋组成。这个项目位于阿姆斯特丹北部运河的一块空地上,有望3年内完工。在建中的“运河住宅”已经成了公共博物馆,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到那里参观。荷兰DUS建筑师汉斯·韦尔默朗(Hans Vermeulen)在接受BI采访时表示,他们的主要目标是“能够提供定制的房屋。”

2014年1月,数幢使用3D打印技术建造的建筑亮相苏州工业园区。这批建筑包括一栋面积1100平方米的别墅和一栋6层居民楼。这些建筑的墙体由大型3D打印机层层叠加喷绘而成,而打印使用的“油墨”则由建筑垃圾制成。

2015年7月17日上午,由3D打印的模块新材料别墅现身西安,建造方在三个小时完成了别墅的搭建。据建造方介绍,这座三个小时建成的精装别墅,只要摆上家具就能拎包入住。 2014年9月15日,世界上已经出现3D打印建筑、裙帽以及珠宝等,第一辆3D打印汽车也终于面世。这辆汽车只有40个零部件,建造它花费了44个小时,最低售价1.1万英镑(约合人民币11万元)。

世界第一台3D打印车已经问世——这辆由美国Local Motors公司设计制造、名叫“Strati”的小巧两座家用汽车开启了汽车行业新篇章。这款创新产品在为期六天的2014美国芝加哥国际制造技术展览会上公开亮相。

用3D打印技术打印一辆斯特拉提轿车并完成组装需时44小时。整个车身上靠3D打印出的部件总数为40个,相较传统汽车20000多个零件来说可谓十分简洁。充满曲线的车身由先由黑色塑料制造,再层层包裹碳纤维以增加强度,这一制造设计尚属首创。汽车由电池提供动力,最高时速约64公里,车内电池可供行驶190至240公里。

尽管汽车的座椅、轮胎等可更换部件仍以传统方式制造,但用3D制造这些零件的计划已经提上日程。制造该轿车的车间里有一架超大的3D打印机,能打印长3米、宽1.5米、高1米的大型零件,而普通的3D打印机只能打印25立方厘米大小的东西。

2014年10月29日,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制造技术展览会上,美国亚利桑那州的Local Motors汽车公司现场演示世界上第一款3D打印电动汽车的制造过程。这款电动汽车名为“Strati”,整个制造过程仅用了45个小时。Strati采用一体成型车身,最大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0英里(约合每小时64公里),一次充电可行驶120到150英里(约合190到240公里)。Strati只有49个零部件,动力传动系统、悬架、电池、轮胎、车轮、线路、电动马达和挡风玻璃采用传统技术制造,包括底盘、仪表板、座椅和车身在内的余下部件均由3D打印机打印,所用材料为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Strati的车身一体成型,由3D打印机打印,共有212层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辛辛那提公司负责提供制造Strati使用的大幅面增材制造3D打印机,能够打印3英尺×5英尺×10英尺(约合90厘米×152厘米×305厘米)的零部件。

最近来自美国旧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打印超级跑车“刀锋(Blade)”。该公司表示此款车由一系列铝制“节点”和碳纤维管材拼插相连,轻松组装成汽车底盘,因此更加环保。

Blade 搭载一台可使用汽油或压缩天然气为燃料的双燃料700马力发动机。此外由于整车质量很轻,整车质量仅为1400磅(约合0.64吨),从静止加速到每小时60英里(96公里)仅用时两秒,轻松跻身顶尖超跑行列。

2015年7月,美国旧金山的Divergent Microfactories(DM)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款3D打印超级跑车“刀锋(Blade)”。 2014年11月10日,全世界首款3D打印的笔记本电脑已开始预售了,它允许任何人在自己的客厅里打印自己的设备,价格仅为传统产品的一半。

这款笔记本电脑名为Pi-Top,将会到2015年五月才会正式推出。但是,通过口耳相传,它现在已在两周内累计获得了7.6万英镑的预订单。

服装服饰

许多女人深知,遇到一件很合身的衣服是很不容易的事,用3D打印机制作的衣服,可谓是解决女人们挑选服装时遇到困境的万能钥匙。一个设计工作室已经成功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服装,使用此技术制作出的服装不但外观新颖,而且舒适合体。

这件裙子价格为1.9万人民币,制作过程中使用了2,279个印刷板块,由3316条链子连接。这种被称作“4D裙”的服装,就像编织的衣服一样,很容易就可以从压缩的状态中舒展开来。创始人之一,并担任创意总监的杰西卡回忆说这件衣服花费了大约48个小时来印制。

这家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公司还编写了一个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这有助于用户调整自己的衣服。使用这个应用程序,可以改变衣服的风格和舒适性。

无影高跟鞋

2015年8月27日,深圳美女创客SexyCyborg发明了“无影高跟鞋”。它里面是空的,可以装进去一套安全渗透测试工具包。

“无影高跟鞋”足以令一些美女级黑客轻松攻破某些企业或政府机构的防御,获取到有价值的重要信息。每只鞋里面都有一个抽屉,使用者不用脱鞋就能把它拿下来。然后再把一套渗透测试套件装进去,其中的部件都是黑客用的装备。

丰田汽车的历史介绍?

丰田汽车公司(Toyota Motor Corporation,简称:丰田)是一家汽车制造公司,于1933年9月由丰田喜一郎创立,正式成立于1937年8月28日。

丰田是第一个达到年产量千万台以上的车厂,亦是雷克萨斯、斯巴鲁品牌的母公司及富士重工的最大股东。

2021年3月,领投自动驾驶创企Momenta的C轮总计5亿美元融资。

丰田喜一郎(KiichiroToyoda,1894年-1952年):丰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他缔造了丰田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他父亲的遗愿:生产“日本制造”的汽车。

丰田喜一郎

生产汽车之前

丰田喜一郎出生于1895年,其父亲丰田佐吉既是日本有名的纺织大王[1],也是日本大名鼎鼎的“发明狂”。

其实,丰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那一年,29岁的丰田佐吉发明了“丰田式汽动织机”。他发明的这台织机不仅是日本有史以来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动织机,而且与以往织机不同的,是可以由一名挡车工同时照看3至4台机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连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纺织机械厂家英国普拉德公司也向丰田佐吉发出了转让专利权的请求,最终佐吉在1929年(昭和4年)以10万英镑(合当时的100万日元)的价格出让了这项专利的使用权。

进军汽车领域

1930年,63岁的丰田佐吉去世。他留给子女的是一家拥有近万名员工的欣欣向荣的棉纺厂。丰田佐吉的长子丰田喜一郎对日本以外的世界兴趣十足。喜一郎曾对欧洲和美国进行了考察,欧美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使他受到强烈震撼,而汽车更使他热血沸腾。他认定汽车必然是未来举足轻重的交通工具。

当丰田喜一郎开始研制汽车时,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早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了。在大量生产技术和市场运作方面,两家公司的实力足以让世界其他的所有汽车生产厂家望尘莫及,并且分别将各自的汽车组装厂开到了日本。

然而,丰田喜一郎并没有把美国两大汽车巨头的举动过多地放在心上。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以大量生产为基础的国产汽车工业的创立。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内,一个全新部门----汽车部诞生了。1937年(昭和12年)8月28日,汽车部宣告从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独立出来,作为一家拥有1200万日元资本金的新公司,“丰田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从此踏上了自己崭新的历程。

在新落成的工厂,aa型轿车开始投产了,最初每个月的产量仅有150辆。一年以后,对日本汽车工业抱着坚定信心的丰田喜一郎不顾周围的一片反对意见,果断地决定投入4500万日元巨资构筑月产量2000辆的生产体制,而这项巨额投资几乎相当于公司资本金的四倍!

日本是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因此丰田喜一郎认为,开发燃耗功率高、可靠耐用的汽车对日本汽车工业来说乃是至关重要的课题。1939年,公司成立了蓄电池研究所,开始着手电动汽车的研制。1940年,丰田生产了约l5000辆汽车,其中98%是客货两用车。当年它推出了一款较为紧凑的新型轿车,配备4缸2.2升48马力发动机,在外形上更接近瑞典的富pv60。丰田公司虽然在汽车方面没有多少经验。但却坚守一个信条:模仿比创造更简单,如果能在模仿的同时给予改进,那就更好。喜一郎与其父亲的理念一脉相承,他知道首先必须生产安全、牢固、经济、传统的汽车,而不是创新性的产品。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有的丰田车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受到战争摧残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日本的工业生产设施几乎毁坏殆尽,丰田的工厂也在战争中受到了惨重的破坏。战后头几年,日本经济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对于原本就相当落后的日本汽车工业,公司员工无不对其发展前景深感担忧。为了将汽车工业作为和平时期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完成它的重建,丰田于1945年(昭和20年)9月决定在原有的卡车批量生产体制的基础上组建新的小型轿车工厂。做出这项决定主要是考虑到美国的汽车厂家不生产小型轿车,指望因此而避开同美国汽车厂家的直接竞争。1947年1月,第一辆小型轿车的样车终于试制成功。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这辆样车采用了流线型车身和脊梁式车架结构,配以四轮独立悬架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车体机制,最高时速达到87公里。

从样车诞生后又经过两年时间,到了1949年丰田的事业终于驶上了稳定发展的轨道。

进入发展壮大期

1962年,丰田开始进军欧洲。这一年,丰田汽车产量首次突破了百万大关。

1965年名神高速公路(名古屋至神户)的开通揭开了日本公路交通高速时代的序幕。经历了战争、战后空白年代的日本汽车产业,可以说是当时日本所有的工业产业中最不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领域。但是丰田却预见到了大规模的国际贸易和资本的自由化不久必将席卷日本,为迎接新时期的到来,丰田一方面加紧开发性能更高的新车,同时为增强生产能力、提高质量水平而倾注了极大的努力。所有这些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丰田汽车在1965年荣获了deming大奖。同一年,日本政府取消了对进口汽车的关税壁垒,从此丰田在性能和价格两方面与国外汽车厂家开始了真正的较量!

1966年上市的 corolla( 花冠)轿车作为家用轿车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从而掀起了一场大众汽车热。后来于 1968年出口北美又获得了成功,带动了销售量直线上升。花冠已经生产了将近3000万辆,几乎可以说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汽车车型了。它在中国也有了生产。

以经济大发展为背景,日本的汽车市场显示出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 1967年国内总生产量达到300万辆,超出了当时的西德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位汽车生产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丰田根据需求将会进一步扩大的预测,持续加大了对新工厂新设备的投资。

日本汽车产业的急速增长,刺激了美国政府和美国三大汽车巨头要求资本自由化的迫切心情。 1971年(昭和46年),日本政府废除了对于资本投资的政府管理,随之日本几家汽车厂家开始了与美国的三大汽车公司的合作。然而丰田却不甘心随波逐流,无论如何要固守自己作为国产汽车厂家的立场,一方面加快了年产200万辆生产体制的建设步伐。

1970年底,丰田推出了小型跑车 celica(赛利卡),在04年年底停产之前,它已经生产了差不多400万辆。

1971年,丰田的年产量达到了200万辆, 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石油危机成了丰田发展的契机

1973年,伴随着第4次中东战争的爆发,世界经济遇到了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石油资源几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的日本来说,整个经济活动全都受到巨大影响,马上陷入了极大的混乱之中。战后初期那种恶性通货膨胀再度席卷日本,对汽车的需求一落千丈。在这种形势下,丰田将新的起点瞄准在资源的有限性上,有力地开展了节省资源、节省能源、降低成本的运动。丰田喜一郎之子丰田英二始终坚信汽车绝不是什么“奢侈品”,对于社会而言汽车绝对是真正的必需品。面对笼罩日本社会的一片悲观情绪,丰田恪守一个“忍”字,蓄势以待,准备迎接重振雄风之日的到来。

1973年和1979年的两度石油危机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美国的汽车需求结构,人们的选择热点开始由大型车转向了节省燃油的小型车,缺少小型车生产技术的美国汽车厂家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竞争优势。为了摆脱困境,美国的汽车厂家再三敦促政府和议会尽快对进口日本汽车实施限制。同时他们也一再要求日本汽车厂家到美国投资建厂,以便和美国汽车厂家在同一起点上开展竞争。随着日美贸易摩擦的加剧,美国汽车厂家的这些主张在美国议会以及部分社会舆论中间煽动起了一股对日本车的抵触情绪,以丰田为首的日本汽车厂家也十分担心任凭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损害良好的日美关系。1981年对美出口轿车自主限制协议生效。为了不失去美国汽车市场,同时也出于担心那些对燃耗性能优越的小型车有着特别钟爱的美国消费者会因此而受到选择上的局限,日本各汽车厂家开始把在美国设立生产据点的问题作为了自己新的经营课题。在这种情况下,丰田决定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进行合作生产,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创造出一些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向美国汽车厂家转让小型轿车的生产技术。

1983年,为了与本田的雅阁系列轿车在北美市场上争夺,丰田推出了佳美(CAMRY)车系,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几乎成了丰田除了花冠以外最受欢迎的车型。

丰田已经发展成为拥有数个车系,数十个车型和车款的庞大家族。它所含盖的车型从最低端的民用经济小汽车,一直到最高级的豪华轿车和SUV。不管在世界上哪个地方制造的丰田车,都会尽力做到全球统一的丰田高质量品质,这也是为什么丰田能在全球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丰田已经在利润上超过全球第一和第二汽车公司的总和了。

丰田推新款自动驾驶测试车

2017年9月28日,世界最大汽车厂商丰田旗下的丰田研究所推出新款自动驾驶汽车,该车搭载了更棒的传感器,探测能力大增。最有趣的是,测试车驾驶舱里居然有两个方向盘。丰田认为,这样的设计让人类驾驶员能放心的将车辆控制权移交给机器人。

2018年3月20日,丰田汽车公司宣布将暂停无人驾驶汽车测试计划。

2018年3月,丰田汽车公司在巴西圣保罗市首次发布了全球首款在将汽油与乙醇作为燃料行驶的复合燃料车(Flexible-Fuel Vehicle)上搭载混合动力系统的实验车。

2018年3月,丰田汽车表示,将于2019年开始在印度与铃木汽车共同供应汽车。

2018年5月3日,丰田汽车表示,将在美国密歇根州修建一套自动驾驶汽车技术的封闭测试设施,该设施可以复制“极端案例”。

2018年5月,日产、丰田、本田联手松下开发电动汽车固态电池技术。

2018年10月,丰田成立全新部门丰田零排放汽车工厂,以掌管零排放汽车从开发到生产的相关运营工作。

丰田在中国成立研究机构

2019年4月,丰田汽车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在北京成立一家研究机构,研究使用氢动力和其他绿色技术的汽车技术。

大事记表

1867 丰田佐吉诞生

1924 丰田佐吉发明“不停止自动换梭丰田自动织机(G型)”丰田汽车

1929 将自动织机的专利转让给英国公司

1930 丰田喜一郎开始研究开发小型汽油发动机

1933 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内设立汽车部

1936 丰田AA型轿车问世

1937 丰田汽车工业公司诞生(资本金1,200万日元)

1938 举母工厂(现在的总公司工厂)建成投产

1950 经营危机(劳资争议以及精简员工)成立丰田汽车销售公司

1951 开始推行“动脑筋,提方案”制度

1957 首次向美国出口丰田轿车 设立美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

1959 元町工厂建成投产

1962 签订《劳资宣言》

1965 荣获Deming奖

1966 COROLLA花冠车问世 开始与日野汽车工业公司进行业务合作

1967 开始与大发工业公司进行业务合作

1972 日本国内累计汽车产量达到1,000万辆

丰田邀请中国汽车工业代表团访日

1974 成立丰田财团

1975 参与住宅建设事业

1982 丰田汽车工业公司与丰田汽车销售公司合并为丰田汽车公司

1984 与美国通用的合资公司NUMMI在美国建成投产

1988 位于美国肯塔基州的独资生产厂家TMMK建成投产

1990 COROLLA花冠车累计产量达到1,500万辆

1992 位于英国的独资生产厂家TMUK建成投产

1997 PRIUS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投产上市

1998 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独资生产厂家TMMI和西维吉尼亚州的独资生产厂家TMMWV建成投产

1999 在纽约和伦敦证券市场分别上市

日本国内累计汽车产量达到1亿辆

位于印度的生产厂家TKM建成投产

2000 中国 四川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2001 位于法国的独资生产厂家TMMF建成投产

2002 F1参战

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就全面合作达成协议

中国 天津丰田汽车有限公司(现天津一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建成投产

2004 中国 广州丰田汽车有限公司成立

2005年 LEXUS雷克萨斯品牌在中国第一家经销店开业

全新CROWN皇冠轿车实现中国制造

广州丰田发动机有限公司AZ发动机整机下线出口

第一款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混合动力车PRIUS普锐斯下线

LEXUS雷克萨斯品牌三款重量级车型ES350、IS300、LS460登陆中国

2006年 天津丰田的卡罗拉下线

2008年2月28日,一汽丰田在珠海正式宣布全新VIOS威驰上市

2008年6月26日,广汽丰田雅力士在中国上市

2009年5月25日,由广汽丰田生产的汉兰达Highlander正式下线

2010 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简称TMEC)成立

2011 丰田混合动力车全球累计销量突破330万辆

2016年2月1日,丰田汽车表示,由于零部件短缺,公司于2月8日-13日暂停日本的汽车生产,生产于2月15日恢复,海外汽车生产不会暂停。

2016年10月12日,丰田汽车公司宣布,由于停车制动系统存在故障,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召回34万辆新版普锐斯油气混合动力型汽车。

2016年10月31日,丰田上周五宣布投资美国汽车共享公司Getaround,成为这家汽车巨头为扩大在新科技领域的触角,以应对新兴交通创业公司的挑战而迈出的重要一步。

2016年11月24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开发一种更为先进的电动汽车电池,配备这类电池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和电池寿命相较电池技术最多可实现15%的提升。

2017年4月18日,丰田两款全新概念车正式发布。

2017年9月,丰田在日本正式发布了GR系列。已经确定Yaris、Prius PHV、Mark X、Harrier、Noah和Voxy等车型会提供GR系列供消费者选择。

2018年12月13日,丰田公司宣布,该公司计划在巴西生产世界首辆乙醇混合动力汽车,并向其巴西分公司投资10亿雷亚尔(约合17.7亿元人民币),以保障新车型在2019年底投产。

丰田可穿戴设备2016年3月8日,丰田公司(Toyota)展示了专门为盲人设计的可穿戴设备的原型机。作为BLAID项目的一部分,该可穿戴设备旨在替代拐杖以及其他视力受损者所用的辅助工具的作用,其通过运用紧凑和小巧的肩挂式设计实现此目的。BLAID项目使用摄像机、振动马达等装置探测穿戴者周围的环境,并将其引导到想要到达的地方。

2016年3月11日,全球最大汽车厂商丰田最近加大了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力度,计划到2020年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

2016年3月,丰田正式发布了新款86车型的官方图片,新车在外观内饰方面进行调整,并针对悬架动力进行了升级。据悉,新款丰田86将于3月23日在纽约车展正式亮相,并将于今年秋季在美国市场正式销售。

2016年3月21日,丰田欧洲汽车分公司(TME)在其欧洲总部宣布了几大管理层人事变动。丰田定期在全球、全欧洲地区及各个国家进行执行委员会和管理层岗位轮换。此次欧洲管理层人事变动如下:

丰田欧洲区域总裁兼CEO Johan van Zyl将再兼任新创立的生产业务部门负责人,工作范围涵盖战略性生产规划、生产控制及后勤、质量、运营管理开发和供应商突破工程。丰田汽车公司Nobuaki Fujii将担任欧洲区域副总裁,负责战略性生产规划及生产控制与后勤。 欧洲部门研发和采购执行副总裁昌久永田(Masahisa Nagata)将扩大业务负责范围,负责生产工程部门,成为研发、采购与生产工程执行副总裁。丰田汽车公司人力资源及管理副总裁Andy Pfeiffenberger将被调任至新成立的岗位,成为欧洲分公司管理高级副总裁,同时兼任人力资源及管理副总裁,负责监管人力资源及管理、通讯、外部及环境事务,以及信息系统部门。

2016年3月24日,日本经济贸易产业省(METI)组建了一个研究小组,决定联手推动汽车行业发展,并签署了相关协议。小组成员包括丰田等六大汽车制造商及日本电装(Denso)等主要汽车电子制造商。计划2020年开始在公用道路上测试自动驾驶汽车。

2016年4月11日,丰田和日产确定与日本政府合作,在2018年之前开发智能地图。

2016年4月13日,丰田汽车美国销售公司发布通知,因乘员区分系统校准不准确,召回约16,880辆2016款艾维龙和41,630辆2016款凯美瑞轿车。

2016年4月18日,日本熊本县三天内爆发两次地震,汽车供应英商受影响,丰田暂停轻型汽车的生产。

2016年4月,丰田与克莱姆森大学国际汽车研究中心的学生合作开发出uBox概念车,目标群体定位城市青年人群。车身多处为3D打印,可实现个性化定制。

2016年6月21日,在未来五年内,丰田汽车公司将会专注于开发整合了人工智能的司机助手系统,以改善汽车的安全性能。

2016年6月,丰田宣布针对第4代虚拟人体模型THUMS,新增了10岁、6岁、3岁的“儿童”模型,并于2016年秋季开始销售。

2016-10-23,丰田公司宣布将在明年于东京开始销售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这批公交车将用于2020年东京夏季奥运会。

2016年10月25日,日本丰田汽车周三表示,正在国内外召回总计约580万辆汽车,因高田气囊气体发生器可能有缺陷。

2016年11月8日,丰田汽车宣布,今后将采用以无线通信方式更新电子控制单元(ECU)软件的“OTA(over the air)”,由此可尽早修正ECU的漏洞。

2017年3月,丰田研究机构(TRI)推出了它的新款自动驾驶汽车Lexus LS 600hL。它配置有LIDAR激光探测装置、雷达和摄像头,从而使得整个驾驶过程不必过于倚重高清地图。

2017年4月,丰田汽车公司将携手一汽丰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广汽丰田汽车有限公司在2017(第十七届)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展览两款概念车。

2017年4月20日,丰田公布了打造零排放氢燃料重型运输卡车车队的计划。这款概念卡车将拥有足足670马力和1325磅·英尺的扭矩,并且配备了两个Mirai氢燃料电池堆栈以及一块12kWh容量电池。而它的续航里程为320公里,载重量为36.3吨。

2017年4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在表示,将会启动一项调查,对丰田等车企展开专利侵权调查。

2017年6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称,已完全剥离了所持有的美国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股份。

2018年3月7日,美国消费者针对丰田汽车提起诉讼,指控违反消费者保护相关法律,其隐瞒使用不合格汽车金属部件的做法构成欺诈。诉状称,丰田汽车的普锐斯、凯美瑞、陆地巡洋舰及雷克萨斯等车款的金属部件都由”不合格”钢、铝和铜制成。

2018年,丰田公司研发出一款名为Cue的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进行篮球运动,投篮命中率接近100%,比职业篮球运动员还高。

2018年3月,Uber自动驾驶致行人死亡,丰田宣布暂停全美范围内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项目。

2018年3月28日,丰田等16家汽车厂商和美国各州政府联合发起活动,推广电动汽车。这项活动名为“推动改变,用电驾驶”。

2019年,丰田将为租车公司Avis提供1万辆联网汽车。

2018年8月3日,丰田汽车和五十铃汽车宣布结束双方的资本合作。五十铃将以800亿日元(约合7.2亿美元)回购丰田持有其所有5.89%的股份。

2020年4月2日,丰田汽车与比亚迪合资组建的纯电动车研发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波音公司2021年航天发展研究

【全球三大宇航防务公司2021年航天发展研究(三)】

波音公司2021年航天发展研究

文 | 张京男

本文刊登于《卫星与网络》杂志2022年4期

2021年,波音公司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虽然并未完全扭转颓势,但在登月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等重要系统工程项目中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美国重返月球和载人航天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运载火箭

波音公司作为NASA“阿尔忒弥斯”(Artemis)重返月球计划SLS火箭的主承包商,研制了火箭的芯级、上面级和航电设备。

(一)SLS火箭芯级静态点火测试

2021年,首个执行发射任务的SLS火箭的芯级完成了2次静态点火测试。为开展点火测试,波音公司组建了一个测试团队,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公司内外的熟练航空电子设备、液压、推进系统、地面电子设备和测试的专家。包括:波音公司、NASA和Aerojet Rocketdyne公司等,拥有从火箭、航天飞机、卫星发射到测试的技术优势。

1、第一次

2021年1月,NASA、波音公司和Aerojet Rocketdyne公司在密西西比州的斯坦尼斯航天中心(Stennis Space Center)B-2试验台对参与SLS火箭首飞的芯级进行了首次点火测试。芯级的燃料加注和增压过程中,4台由Aerojet Rocketdyne公司制造的RS-25发动机完成了67.2秒点火测试,而收集火箭重要数据最少需要大约4分钟,实际飞行中需要工作8分钟。

波音公司表示,为了确保该芯级的安全,特意将测试参数设计得比较保守且仅适用于地面测试,以避免对芯级产生不必要风险,从而较早地触发了发动机关闭,但点火后芯级状态良好。该团队分析了测试数据,清理和修复了发动机,对芯级的热保护系统进行了小的修理,对之前保守的控制逻辑参数进行了更新,还修复了故障的电线束。该电线束导致出现了芯级4号发动机故障信息,但这仅是一个仪表问题,并没有影响发动机工作。

该芯级点火测试获得了芯级和发动机在更长工作时间内主推进系统和推力矢量控制系统的数据。本次主要测试及操作内容包括:转变为由芯级飞行计算机和“绿色运行”测试软件操作的自动发射序列;完成最后倒计时序列,就像发射倒计时;给燃料贮箱加压,向发动机输送推进剂,演示芯级主要推进系统性能;以109%的功率启动发动机;操纵推力矢量控制系统来转动发动机。

2021年1月16日,用于Artemis 1任务的芯级的燃料加注和加压测试,4台RS-25发动机点火工作1分钟后关机

2021年1月16日,在密西西比州圣路易斯湾附近的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进行的一项预定的热火测试中,波音公司为NASA首枚SLS火箭建造的芯级被看到在B-2试验台上。在测试过程中,水从试验台流出,产生巨大的蒸汽云。

2、第二次

2021年3月,波音公司为NASA研制的SLS火箭芯级在NASA斯坦尼斯航天中心完成了第二次点火测试。测试数据证明芯级运行正常,可用于飞行,数据用于为飞行任务提供支持。此次测试中,发动机点火工作了499.6秒,即8分19秒。测试后,该芯级被送往NASA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与“猎户座”载人飞船、临时低温上面级和固体火箭助推器进行集成,用于执行Artemis 1载人绕月任务,为后续载人任务做准备。

2021年3月18日,NASA在密西西比州的斯坦尼斯航天中心(Stennis Space Center)进行首枚太空发射系统火箭核心阶段的热火测试,蒸汽从B-2试验台下滚滚而出

3、B-2试验台

B-2试验台高106.7米,由43.9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固定在地面上,自“阿波罗”计划(Apollo)时期以来开始使用,经现代化改装加固后,用于2021年1月的SLS火箭芯级的点火测试。此前用于美国“土星”系列火箭和“德尔塔4”火箭和航天飞机的测试。当前,B-2试验台支架及其灭火和燃料系统已经被翻新,以处理更大更重SLS火箭芯级。

SLS火箭测试工作启动之前, B-2试验台钢铁已生锈并且设施设备过于陈旧。为SLS火箭测试,NASA对B-2试验台进行改造主要有:高压工业水厂每分钟可向B-2输送126万升水,比原来的系统每分钟增加了94635升;为了吊装SLS火箭芯级,B-2支架上的主吊杆起重机已经延长了15.2米,额定负载增加了177吨,该芯级比早期的“土星5”火箭级更大、更重;辅助移动提升系统和临时接入平台可以进入芯级的整个外壳。

(二)芯级研制与交付

1.首枚SLS火箭芯级研制

2021年,波音公司向NASA交付了SLS火箭芯级,芯级高65米,重85.275吨。4月,SLS火箭芯级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一艘驳船上卸载,并转移到火箭组装大楼。65米长的芯一级将与1个临时低温上级、2个固体火箭助推器、1个运载火箭级适配器和1艘“猎户座”飞船组成。各团队将准备SLS发射猎户座飞船,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绕月球飞行。临时低温上级由波音公司与联合发射联盟公司联合研制。6月,SLS火箭芯级被送入肯尼迪航天中心(KSC)运载火箭组装大楼(VAB)的移动发射台。

首枚SLS火箭的芯级

2021年4月21日,位于斯坦尼斯航天中心的SLS火箭芯级

SLS火箭的芯一级抵达肯尼迪航天中心

2.喷涂泡沫保护SLS火箭

在2021年研制工艺中,波音公司将火箭热保护系统(TPS)应用于SLS火箭芯二级,比芯一级操作更快。SLS火箭表面黄色到橙色的涂层是TPS,即喷雾泡沫。在准备和发射的极端环境中,它用于承受73.3万加仑液氢和液氧推进剂的温度,温度分别为-423华氏度和-297华氏度。整个芯二级喷涂过程经历了100分钟。对芯二级贮箱圆顶采用了自动化喷涂,此前由于圆顶的复杂几何形状,需要人工喷涂。经历点火测试的芯一级性能稳定,4台发动机点火工作时部分TPS区域被大火烧蚀,后续会进行翻新。

波音公司使用3D投影技术进行泡沫修剪,以获得更精确和更高质量的应用。通过工艺改进,热保护泡沫都定制了3D打印模具,可喷涂于之前芯级上无法喷涂的小部件,如发动机和箱间段。模具被安装在复杂外形周围,并充满灌注泡沫,在浇注泡沫固化后取出模具。仍有区域需要手工喷涂,如芯级各部分之间的法兰接口。在3D打印制造工艺下,制造出了300多模具,可以做出复杂的几何形状。

SLS火箭采用的泡沫是一种轻质的聚氨酯泡沫材料,足够坚固,能保护火箭的硬件,且足够灵活,能在极端温度下保持其保护密封,未来仍会不断改进。波音公司正在为SLS火箭使用第3代泡沫材料,并开始验证第4代。

3.首枚SLS火箭与“猎户座”飞船对接

2021年9月,SLS火箭完成了2项主要测试:脐带释放和收回测试(URRT),以及使用“猎户座”质量模拟器进行的综合模态测试。脐带缆连接着将火箭芯级、上面级连接至发射塔的电气和流体接口,发射前必须实现无缝释放和收回。4个脐带连接至芯级、级间段、液氧贮箱和液氢贮箱,此外还有2个稳定器固定在前裙上。URRT测试验证了操作时序和功能。波音公司支持测试前后的检查,然后帮助分析数据。SLS火箭还进行了综合模态测试,以确定火箭的全部频率和振动范围,以便飞行软件和导航系统能够在发射和上升过程中安全引导火箭。

10月,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火箭装配大楼,携带上面级和航电设备的首枚SLS火箭芯级,在顶部安装了“猎户座”适配器和“猎户座”飞船。其中“猎户座”适配器吊装至临时低温推进级(ICPS)之上,整体高度达到了98米。波音公司还完成了SLS火箭的设计认证审查(DCR),在团队准备发射期间检查所有测试数据、报告和验证,以确保安全的操作条件和可靠性。

位于佛罗里达州的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猎户座”飞船吊装于SLS火箭顶部

4.其它芯级研制

2021年,波音公司在Michoud组装了Artemis 2任务SLS火箭芯级的液氧贮箱和级间段,并开始准备安装前裙。波音公司还在Artemis 2任务SLS火箭芯级的下半部分工作,包括安装发动机,并对液氢贮箱进行热保护喷涂,并准备最后的组装。当前波音公司研制的用于SLS火箭的5枚芯级每个都将承担独特的飞行任务,相应的每种设备的安装操作也不相同,包括计算机、电池、线路和仪表、推进剂管路和其他系统的集成。

8月,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公司将第2个临时低温推进级(ICPS)从阿拉巴马州迪凯特(Decatur)的工厂运送到佛罗里达州的设施进行集成,后续将交付NASA。Artemis 2任务的SLS火箭在新奥尔良的“米丘德”(Michoud)组装工厂进行集成。ULA和波音公司在ULA的迪凯特工厂研制了第3个ICPS。同时,波音公司正在研制SLS火箭的第2枚、第3枚和第4枚芯级,以及 探索 上级(EUS)取代前期的ICPS,从而研制出后续任务使用的SLS Block 1B火箭。

Artemis 2任务的SLS火箭芯级发动机与部件对接

Artemis 2任务的火箭临时低温推进级(ICPS)抵达卡纳维拉尔角的太空军站

Artemis 2任务芯二级液氧贮箱

(三)后续工作

Artemis 1任务之后,会进行首次载人的Artemis 2任务。位于新奥尔良的Michoud组装工厂为Artemis 2和Artemis 3任务制造SLS火箭芯级,通过摩擦搅拌工艺为Artemis 3任务的焊接SLS火箭芯级结构。Artemis 3任务将使首位女性宇航员和下一位男性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波音公司研制的 探索 上面段(EUS)已在Michoud投入生产,用于Artemis计划的远期发射任务。波音公司还在设计研制后续SLS火箭使用的 探索 上面级。

首次SLS火箭发射中,除了无人乘坐的“猎户座”飞船,ICPS还将部署10个次级有效载荷,“猎户座”绕月飞行后,会返回地球并溅落海上。SLS火箭未来将向土星的卫星土卫二发射探测器,对其间歇泉进行采样,并在其表面放置科学探测器。SLS火箭还可以用于行星防御,比如可以将大质量物体送到目标,实施动能推动、表面爆炸或者重力牵引,最终重定向威胁地球的小行星。另外,NASA正在论证使用带有 探索 上面段(EUS)的SLS火箭用于2033年也即下一个火星冲日年完成1次火星飞掠任务。

二、载人飞船

(一)安装并测试飞船的NASA对接系统(NDS)外壳

2021年1月,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组装工厂,CST-100“星际飞船”(Starliner)上安装并测试了一个新的NASA对接系统(NDS)外壳。NDS由波音公司设计研制,是一种标准化的对接系统,可使2个航天器可靠对接并自动形成一个短隧道,以便宇航员可以在2个航天器之间移动。新的外壳将为自动对接系统在重返大气层期间提供额外的保护。在重返大气层期间,太空舱将面临约1650度的温度,然后在美国西部5个着陆点之一着陆。NDS最初是为一次性使用而设计的,然而,增加再入大气层的外壳后,可多次执行任务。

发射时,NDS外壳位于乘员舱的半球形“上升外壳”之下,在“上升外壳”丢弃后的入轨操作时会暴露在外面。它作为飞船顶部的一个舱口,在与国际空间站上波音制造的国际对接适配器对接时打开,在脱离对接后关闭。NDS外壳于2020年12月安装在未来进行第2次试飞的CST-100飞船上,即“轨道飞行试验-2”(OFT-2)飞船。

NASA对接系统(NDS)外壳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商业载人和货物处理设施进行功能测试

(二)载人着陆点安置

鉴于安全考虑,未来宇航员乘坐“星际飞船”着陆时,要求陆上回收小组必须在大约1小时内将宇航员从太空舱中撤离飞船。“星际飞船”飞船设计为陆地着陆,在美国西部有5个着陆点,其中2个在新墨西哥州,犹他州、亚利桑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各有1处。2021年,任务安全工作组与犹他大学 健康 中心协调犹他州着陆点,亚利桑那大学附属学术医院班纳-图森大学医学中心协调亚利桑那州着陆点,爱德华兹空军基地协调加州着陆点。大多数着陆点都非常偏远,在24小时内很可能经历极端的温度变化和对人有严重伤害的野生动物。

(三)系统安全验证与演练

2021年1月,波音公司完成了“星际飞船”飞行软件的重新认证,并对未来的任务修改或升级进行了正式审核。通过一系列测试,确认更新后的飞船软件符合设计规范,并在软件集成实验室内进行了数百个案例的静态和动态测试,从单个命令验证到使用核心软件的全面端到端任务场景。

5月,波音公司和NASA在波音公司位于休斯顿的航电设备和软件集成实验室(ASIL),使用飞行硬件和飞行软件的最终版本对“星际飞船”第2次试飞任务进行了持续5天的端到端任务模拟演练,包括完整的发射前、对接、分离和着陆操作。在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的飞行控制室里的任务操作小组使用实际的飞行程序指挥了此次演练。演练从发射前26小时开始,并持续至飞船对接国际空间站、站上操作、32小时的电源启动程序,然后脱离、着陆并关闭电源。此次演练让软件与最高保真度的硬件和任务控制器在回路中运行,最大程度接近真实飞行。

目前,“星际飞船”计划在2022年上半年试飞停靠在国际空间站2个可用的端口,但有可能被“载人龙”飞船、“货运龙”飞船、或者“载人龙”商用飞船占用。

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未来执行“轨道飞行试验-2”(OFT-2)任务的CST-100飞船船员舱进行重量和重心测试

美国宇航局宇航员巴里·威尔莫和迈克·芬克通过与模拟器连接的宇航员显示器,在实验室内部监控发射过程每一个动态

(四)人体测量测试设备准备第二次飞行

2021年6月,波音公司的人体测量测试设备“罗西火箭人”安装在“星际飞船”,准备第二次试飞。

“罗西火箭人”是一个重约82千克测试设备,整个体征位于人体身高和体重的中位数,曾在“星际飞船”首次试飞中提供了数百个关于宇航员飞行中承重的数据,“罗西火箭人”的第二次飞行用于保持飞船上升、对接、分离和着陆过程中的重心。之前连接到它的15个传感器的航天器数据捕获端口将被用于收集沿座椅托盘放置的传感器的数据,以描述所有4个座位的运动特征。

在“星际飞船”和“宇宙神5”火箭集成之前,由乘员舱和服务舱组成的星际飞船将被装载到肯尼迪航天中心商业乘员和货物处理设施的重量和重心机上测试,以确保飞船上的“罗西火箭人”和货物的保持平衡。

未来,“星际飞船”在成功完成第二次试飞后,将首次搭载宇航员飞行。

“罗西火箭人”绑在指挥官的座位上

三、卫星系统

(一)5G卫星研制

2021年2月,位于美国加州埃尔塞贡多的波音卫星系统工厂共有16颗商用卫星正处于不同的开发阶段。其中,包括波音公司为卫星运营商SES公司设计、测试和制造的SES-20卫星和SES-21卫星,两者均采用小型平台702SP。2022年,这2颗卫星将搭载同1枚火箭发射进入地球静止轨道,清理300兆赫的C波段通信,在整个美国实现5G通信。

通过SES-20和SES-21卫星,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将清理主要运营频谱,推动美国5G无线运营商业务。这也是FCC“5G FAST”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是一项促进美国5G行业领导地位的综合性战略。

同时,波音公司还在为SES公司研制11颗中地球轨道(MEO)卫星,建成SES公司高度为8000千米的下一代MEO轨道 星座 。O3b mPOWER系统推出后,能够向电信、海事、航空和能源以及世界各地的政府和机构提供50 Mbps到每秒几吉比特速度的连接服务。第一批O3b mPOWER卫星已推迟至2022年发射。

(二)波音公司获准开展受保护战术卫星(PTS)下一步研制工作

2021年4月,波音公司和诺格公司各自承担的受保护战术卫星(PTS)通信项目获准进入下一阶段研制工作,完成设计、建造、测试,并于2024年将2个有效载荷搭载于军事卫星或商业卫星发射入轨进行在轨演示和操作。

PTS项目的后续研制工作将继续全面而公开的竞标。PTS原型作为下一代安全通信卫星的方案选项,未来十年可补充或替换现有的用于高密级通信的先进极高频(AEHF)卫星。

美国太空军太空和导弹系统中心曾在2020年2月和3月分别授予波音公司、洛马公司和诺格公司1.91亿美元、2.4亿美元和2.53亿美元的合同,为PTS项目设计有效载荷原型。

获得合同后,三家承包商的项目设计接受全面评估,包括有效载荷性能、可扩展性、模块化、可稳定性、成本、进度和风险,并2021年3月完成了评估。

(三)FCC批准了波音公司的147颗卫星V波段 星座

2021年11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了波音公司2017年3月提交的V波段 星座 申请,允许波音公司开发和运行147颗非地球静止轨道(NGSO)宽带卫星。2017年与波音公司同期提交NGSO申请的还有SpaceX、OneWeb等公司,波音公司是这批申请中最后一家得到FCC结论的公司。

按照监管规定,各家需要在6年内将一半的计划卫星发射入轨, 星座 其余卫星可以在9年内部署完成。波音公司的 星座 包括132颗轨道高度为1056千米的近地轨道卫星,其余卫星位于27355 44221千米之间,将为全球的住宅、商业、机构、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服务。

波音公司专长于研制地球静止轨道(GEO)大型卫星。为了加强NGSO卫星的研制能力,波音公司在2018年收购了小型卫星专业公司千禧空间系统公司(Millennium Space Systems),以加强在该领域竞争力。

与SpaceX公司“星链”卫星的Ka波段和Ku波段相比,波音公司使用的更高频率的V波段宽带网速更快,但降雨可能会减干扰V波段信号传输。除了允许波音公司在V波段提供卫星服务外,FCC的批准波音公司在部分V波段建立星间链路。然而,FCC驳回了波音公司在Ka波段和V波段其他部分建立星间链路的请求,以避免出现潜在的在轨通信问题。

(四)获得GPS卫星未来10年在轨运行保障合同

2021年12月,美国太空军授予波音公司1份价值3.293亿美元的合同,未来10年为GPS-2F卫星在轨运行提供支持。美国目前在轨服役的31颗GPS卫星中有12颗是GPS-2F卫星。GPS-2F卫星在2010年至2016年期间发射,取代了1990年至1997年期间发射的GPS-2A卫星。2010年,美国空军选择洛马公司研制下一代的GPS-3卫星。GPS-2F卫星的设计使用寿命为12年,从美国军事和商业卫星在轨运行经验来看,GPS-2F卫星的使用寿命预计将超过设计寿命数年。

四、国际空间站

2021年,波音公司研制的太阳能电池板安装于国际空间站。

6月,波音公司研制的2块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发射入轨进入国际空间站,并通过站上宇航员3次太空行走完成了安装。旧的太阳能电池板不会被移除了仍将继续使用。

新型太阳能电池板长18.6米,宽6.1米,尺寸是旧板的一半,但产生的电能是旧板的2倍。到2023年,国际空间站还会再增加4块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均由波音公司光谱实验室(Spectrolab)研制。在每次6.5小时的太空行走中,任务控制中心的NASA飞行控制人员直接与宇航员协作,并得到国际空间站上16.8米长的机械臂和移动运输装置的协助。该装置能够沿着国际空间站的桁架移动,专门用于将放置设备。

新型太阳能电池板可以在发射时紧密地卷起来,由1个无需重型电动机就能自行展开的结构支撑,可利用自身的能量展开,并且其尺寸小,进入轨道后可由国际空间站的机械臂放置好,宇航员可通过太空行走将其带至国际空间站桁架的远端进行安装。

这些电池板会受到微流星体碎片撞击和宇宙射线,每天还能承受16次500度的温度变化。当6块新型太阳能电池板都完成安装后,国际空间站发电总功率将增至215千瓦,总供电量提升20%到30%,可支持更多的科学实验、技术研究、更多宇航员生存以及近地轨道的商业需求。

2021年早些时候,NASA在国际空间站上安装了一个安装结构,为波音公司的新太阳能电池板做准备

新太阳能电池板安装在国际空间站

“货运龙”飞船发射前装载的2个新型太阳能电池板

五、总结分析

(一)SLS运载火箭研制进展显著,已具备首飞能力以支撑美国重返月球计划

SLS运载火箭研制项目是波音公司当前承担的规模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项目,是波音公司航天系统能力建设与发展的重点。2021年,SLS运载火箭在翻新后的B-2试验台上完成了2次芯级的静态点火测试,充分验证了系统工作性能,达到预期目标,并且与“猎户座”飞船完成了对接,后续将进一步开展全系统测试。2021年之前,波音公司研制SLS火箭的进度相对较慢,NASA经费投入非常巨大,已超100亿美元,但由于工程研制进度较慢,导致首飞时间多次推迟。

随着美国载人重返月球时间节点的临近,波音公司与NASA加大了研制力度,共同推进工程进度,截至2021年,SLS运载火箭自身基本达到了发射准备状态,具备了在2022年上半年执行首次无人试飞的能力。

(二)载人飞船经过持续测试与优化,已具备再次无人试飞能力以支撑美国载人航天能力

“星际飞船”在2019年的无人首飞中因飞行控制系统故障,导致未能对接国际空间站。直到2021年底,NASA与波音公司一直在持续测试并排除故障,同时对飞船系统进行了局部升级。

“星际飞船”的全系统软件模拟演练、飞船着陆点安置、飞船对接系统等均顺利推进,预计在2022年能够完成继2019年之后的第二次无人试飞,若试飞顺利的话便可快速转入载人飞行对接国际空间站。

“星际飞船”是波音公司拥有的仅将于SLS运载火箭的第二大航天系统工程项目,在进度落后于SpaceX公司“载人龙”飞船的情况下,能否顺利完成第2次无人试飞将决定波音公司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前景。

(三)中小卫星研制与 星座 部署项目成为卫星系统领域发展重点

目前,全球大卫星系统研制业务普遍减少,中小卫星业务增多,波音公司采取了与洛马公司相似的策略,即在自身具有中小卫星平台的同时,收购研制小卫星平台的公司。

波音公司正在通过已有702SP小型卫星平台研制SES-20卫星和SES-21卫星,通过702X中型卫星平台研制O3b mPOWER卫星,而2018年收购的小型卫星专业公司千禧空间系统公司将在该领域进一步支撑波音公司研制更多类型的微小卫星,研制新申请下来的147颗V波段低轨宽带卫星。

波音公司作为传统大型卫星的系统集成商,在全球微小卫星和低轨卫星的趋势下,正在转变其发展思路,预计未来将产出更多中小卫星或微小卫星。

上一篇:摩托罗拉Rizr纵向卷轴屏手机上手,5英寸屏幕秒变6.5英寸(摩托罗拉经典旋转手机 )
下一篇:联发科推出员工持股计划,将补贴个人购买额的50%(联发科持股比例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