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马斯克的「疯狂星期四」
今天凌晨,特斯拉在得州工厂举行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了备受瞩目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的投资者日活动——省流地说,没有新车,也没有发布会前我们期待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的Robotaxi、HW4.0。
有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的只是特斯拉股价应声下跌,以及对岸马斯克一句「下代电车平台降75%碳化硅,下代永磁电机不用稀土」,A股三大板块也集体跳水。虽然但是,我们还是深挖了一些新车的关键信息:
首先,难产三年的Cybertruck电动皮卡,其量产车终于将在今年内问世,我们终于在活动现场看到了它「不那么毛胚房」的量产内饰。
其次,Cybertruck及之后特斯拉的所有新车,将转向48V电压系统——没错,就是那个燃油车在2011年后开始普及的、极为先进的48V。
此前哪怕百万级别的新款Model S Plaid,也只是用12V锂电池。
关于电动车,马斯克一再强调「降低成本」,不仅官宣下代驱动单元成本将降低约1000美元,生产时也要在电池、座椅、总装与涂装方面努力,成本再降50%。
成本是毛豆3的一半——再加上成本降低的4680电池、零部件更少的一体式铸件,你猜传闻中的毛豆2要卖多少钱?
我说一个数:24万!两台!在成本控制方面,你永远可以相信特斯拉:相比2018年,2022年每台Model 3生产成本已降低足足30%,生产效率更是达到当年2倍。(怪不得敢玩价格来回横跳游戏)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只需要10款车,就可以达成「2030年销2000万辆」的伟大目标——这意味着平均每款车每年都要卖出200万辆。作为对比,去年全球销冠丰田是「1000万多一点」。
整场活动,马斯克长篇大论的是「宏图计划3」:
「电池储能240 TWH(太兆瓦),可再生电力30 TWH,制造领域投资10万亿美元,能源要求为燃料经济一半,占地面积低于0.2%…」
特斯拉希望通过五个领域的变革实现可持续的能源经济:用电动汽车代替内燃机汽车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在家庭、企业和生产中改用热泵;在工业中实施高温供热和储存;过渡到电动飞机和船只;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和固定式存储为一切提供动力。
除了特斯拉电动车的普及,马斯克还计划让飞机、船只、甚至Space X火箭「都使用可持续能源」,虽然电池非常重。马斯克强调,与目前消耗的化石燃料相比,向可持续经济过渡实际上需要更少的化石燃料——而新能源电池生产的关键限制是「提纯锂元素的产能」,并不是勘探锂矿。
特斯拉在得州的锂冶炼厂也已经动工,将在今年底进行精炼锂试运行,目标是未来12个月内投入生产,并计划在得州提供「夜间家庭充电服务」,每月30美元不限电。
当然这还只是目标计划,而且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在超充方面,特斯拉的硬件与安装成本已经比行业的平均水平低20%-70%。而现在,特斯拉计划「向全品牌新能源车开放充电服务」,目前已开放首批10个超充站。
如果我是比亚迪就唱: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
原中国区CEO、现全球副总裁朱晓彤也在活动上登场:特斯拉已经完成了第400万辆车型的生产,目标为每45秒就造一辆车,目前工厂还不够,下个工厂在墨西哥。而微博热搜却告诉我们,特斯拉「做得不够」的可能并不止工厂。
毕竟今天与特斯拉投资者日一起登上热搜的,还有此前温州车祸的后续——除了向投资者秀肌肉、堪称艺术的成本控制,特斯拉或许还有别的「也很重要的工作」应该做得更好。所以——特斯拉Model 2多少钱?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主星球,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造车“新势力”换代,特斯拉未来对手将是苹果百度滴滴吗?
文 | 西局
特斯拉和蔚来等的下半场,即将遇上意料之外的对手。
年轻人们的钱包正在为苹果的iPhone 12打开时,大概很多人料想不到,可能一年之后,iCar也要来了。
苹果造车的消息,在日前甚嚣尘上。据报道,苹果首款电动车或将于明年9月问世,比预期的2023年提前至少两年。报道还称,苹果公司一直在美国加州进行秘密道路测试,其中至少已经有了几十辆Apple Car原型车。
这也意味着,到了明年,特斯拉竞争对手的名单里,即将加上一款Apple Car。而在推出“划时代”的 科技 产品这块,苹果可是极富经验的。消息传出,特斯拉的股价应声下跌,一度跌幅超过5%。而苹果的股价则在12月22日收盘上涨了2.85%。
但对新能源电动 汽车 的新贵们来说,它们面对的对手可能还有更多。日前,百度也传出了造车的消息。12月15日,路透社报道称,百度与吉利 汽车 在内的数家车企进行接洽,商谈组建电动 汽车 合资企业事宜。几天后的12月18日,有媒体报道,百度或将与威马联手造车,目前双方正在进行商议。
滴滴和比亚迪合作,为网约车量身定制的电动车型“D1”刚刚在上个月正式对外亮相,日前,这款车型已经在长沙交付使用,并开始招募司机。
科技 互联网公司与出行行业之间的关联,之前为外界所熟知的,还大多是它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上。但现在,它们已经不甘于只扮演电动车企的技术服务提供商的角色,而是纷纷传出“下场”的消息,向车企的竞争对手转化。
当年的互联网造车,曾经掀起过一阵热浪。现在,“新造车时代”则将迎来新的时期。新的时代是否即将到来?而特斯拉们真的即将和百度滴滴苹果们的电动 汽车 ,一同跑在道路上竞争了吗?
就在12月22日,马斯克亲自爆料说,当年在特斯拉Model 3项目的“至暗时刻”,他曾经找过库克,想讨论下苹果收购特斯拉的可能性,作价仅仅是600亿美元,也就是特斯拉如今市值的十分之一。但库克干脆就没有答应和他见面,连给个后脑勺的机会都不肯奉上。
不知道马斯克的爆料是为了暗示下库克没有眼光,还是惋惜两家公司当初失之交臂,但这也侧面显示出,苹果在造车这件事上早已在下功夫。
马斯克所说的“至暗时刻”,大约发生在2017-2018年左右,Model 3的产能爬坡,马斯克还曾经在媒体上一度落泪。苹果并没有对外界猜测的“Apple Car”发表相关的时间表。但种种信息都已显示,苹果的 汽车 可能真的已经在路上。
而就在2018年7月,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一名已离职的苹果工程师在机场被捕,他的笔记本电脑上下载了苹果无人驾驶车辆的电路板设计图,正准备离开美国,加入一家无人驾驶创业公司。
这一事件出人意料地将苹果的自动驾驶 汽车 项目曝光在世人面前。根据当时的法院公布文件显示,苹果的13.5万名员工中,从事自动驾驶 汽车 研发的人数已经达到5000人,占比达3.7%。
事实上,苹果的造车计划“泰坦(Titan)”从2014年左右就开始启动了。也许苹果习惯了像推出iPhone一样,出手就搞出一款轰动业界的产品这样的感觉,因此,它对于自己在搞“车”的事,一直是保密的,直到2016年底,才公开承认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并且对美国交通监管部门发函,请他们不要限制自动驾驶 汽车 的测试。
苹果最初曾经想过,秉承“软硬件一体化”的一贯策略,设计独立的车型。据《纽约时代》之前的报道,苹果在库布迪诺园区附近建设了研发实验室,包括机械加工厂和电池试验室。
在2017年,苹果的无人车在路测时被人拍到了照片。那是一辆2015年款雷克萨斯RX SUX,头顶一个巨大的激光雷达和传感器的集成套件,和苹果一贯的设计美学相比,简直是个叛徒。而且,从商业化角度来看,也是相当简单粗暴。
造车并没有想象中简单,仅仅是设计和制造一个零部件都问题多多。更何况,苹果并没有这方面相关的积累。2016年,苹果的泰坦项目在是坚持造整车和重点做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歧,项目一度搁浅。此后,苹果 汽车 项目的倾向也似乎偏重于自动驾驶技术的方向。
苹果没有收购特斯拉,但是在2018年开始,苹果召回了特斯拉的Doug Field,收购了吴恩达的自动驾驶创业公司Drive.ai。并且在电池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科技 公司对于造车的热情,早已有之。但现在它正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
针对“百威”携手造车的消息,百度表示“不作评论”。但在消息传出后,百度仍然经历了股价的持续上涨。美东时间12月16日,百度股价盘中涨幅超7%,一度突破200美元。至美东时间12月22日收盘,百度股价仍然保持在191美元的高位,总市值超过652亿美元。而百度市值上一次达到600亿美元的时候,还是2019年4月12日,陆奇离职的前夕。
在11月,滴滴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车型“D1”正式对外亮相。这款车型是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打造, 在车辆的外观设计、内部空间、以及网约车专属配置部分,都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设计与定制。日前,这款车型在长沙率先交付使用,开始招募司机。 据报道,长沙投放的第一批D1车型大概有700辆左右,月租金在4200-4400元之间,租车时还需缴纳1万元押金。
11月26日,由阿里和上汽集团、浦东新区联合打造的百亿元级“巨无霸”项目——智能纯电 汽车 项目“智己 汽车 ”启动。12月17日,智己 汽车 的核心团队“智己青年公社”对外曝光。
除此之外,华为和长安 汽车 的合作,同样也已经非常深入。华为、长安 汽车 和宁德时代也宣布,联合打造新的高端 汽车 品牌。正如华为智能 汽车 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所说,毕竟智能 汽车 ,也就是“手机+四个轮子”。
现在,没有被传出过“造车”消息的 科技 公司,似乎已经不配被称为巨头了。刚刚踏入千亿美金市值的小米,日前就被传出将和比亚迪联合出品“年轻人的第一辆 汽车 ”,虽然紧接着就被小米辟谣,但“ 科技 互联网公司+车”,似乎也赋予了市场新的想象力。
新能源 汽车 的牛市,正方兴未艾。以特斯拉、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理想 汽车 等为代表的新造车公司,虽然在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方面,还仍然无法和老牌车企比肩,但是今年以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却异常优秀,特斯拉的市值更是一度跃居车企榜首。
但现在,特斯拉们撞到了意想不到的对手。“新造车势力”的第二波可能要来了吗?
科技 互联网公司们,已经很久没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推出了。
根据今年10月苹果发布的2020财年Q4财报,苹果在第四季度的营收为647亿美元,仅仅比上年同期的640亿美元增长1%;净利润127亿美元,甚至比去年同期的137亿美元还有所下降。百度的市值除了在2018年10月一度冲破900亿美元大关后,又回落到2019年的超过400亿美元,在2020年也一直没有太大的提升。
它们需要更多的业务方向,来支持未来的发展,以及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为动人的故事。“ 汽车 ”无疑是其中最好的选择。
智能电动 汽车 在特斯拉的带领之下掀起浪潮,今年12月10日,特斯拉的股价一度上涨到654.32美元,市值接近6200亿美元,成为首个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的车企。
汽车 行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当口。电动化和网联化在 汽车 行业中的渗透正日益加深。而资本的认可也表明,这能够获得更高的市值和更大的发展机会。
在未来的物联网时代,车辆也许不再仅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被赋予更大的含义。自动驾驶 汽车 ,将和电脑、手机一样,“成为新的终端和管道,成为一个新型的服务平台。”智行者 科技 创始人张德兆对燃 财经 说。当 汽车 向可移动终端转变的过程中, 汽车 制造和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产业链条上也将诞生更多的机会。
汽车 行业也早已被“互联网势力”渗透。当年的乐视造车,虽然折戟沉沙,董明珠自掏腰包入股的深圳银隆,也最终无果,格力目前仍然在造车路上 探索 ,但是当年的一批互联网人,包括李斌、何小鹏、李想等,在2014年进入造车领域,现在的蔚来 汽车 、小鹏 汽车 和理想 汽车 ,作为特斯拉的“中国学徒”,股价也在今年跟着水涨船高,蔚来 汽车 的市值,也在日前一度超过了宝马。
百度的自动驾驶故事已经讲了很多年。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百度也推出自动驾驶的云代驾,来提振投资者们的兴趣。而在自动驾驶商业化方面,百度采取的仍然是与传统车企合作的方式。2018年,百度和金龙客车一起实现无人驾驶小巴车的小规模量产。2018年,百度和一汽红旗合作,共同打造国内首款L4级自动驾驶量产乘用车,并在2019年小批量下线试运行。
对于造车,李彦宏给出的预测是,未来5年内自动驾驶才能够实现全面商用。这是个需要人才和技术积累、大量资金的赛道,也要投入较长的时间。对于“只争朝夕”的 科技 公司们来说,从车企的“软件和技术供应商”的角色,一跃而和车企们同台竞争,无疑更具爆点。
国内各地政府的“十四五”规划中,“智能网联”和“新能源 汽车 ”也成为了热词。“技术提升推动 汽车 产业转型升级,已经成为趋势。而 科技 公司在智能化和网联方面是具有优势的,它们也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中国 汽车 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颜景辉说。
智能 汽车 产业飞速发展,政府的相关规划也起到了指明方向的意义,那么,资本的跟进,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了。
即使是传统车企,也站在了转型升级的路口,开始着手从技术创新方面,去进行改进和提升。牵手 科技 互联网公司,在车联网和自动驾驶方面进行研发,早已经是各大车厂的进行时。
“做自动驾驶,对高端研发人才的要求极高。”云启资本董事总经理陈昱曾经说,“但是,车厂的薪资体系,未必能承担这部分的投入。其次, 汽车 工业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一套标准体系,实际上这对技术的快速创新和迭代速度而言,是有影响的,很难快速推出颠覆性的产品。因此,在自动驾驶方面,它们也更愿意通过公司之间的合作,以及外部投资的方式,以其他公司作为技术提供商,来参与这个行业。”
造车,远比手机制造要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在上游的 汽车 制造商们,显然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解决方案提供商们要做下去的前提,也是和车企、零部件厂商、测试机构等,能够紧密合作,达成一个合作的生态。也因此华为和小米等都表明了态度“不造车”。
和当年乐视等投入巨资烧钱直接造车相比, 科技 巨头们目前显然更为谨慎。
在路透社的报道中曾称,百度打算采用合同代工的模式生产电动 汽车 ,有可能与传统 汽车 制造商成立控股合资公司,百度掌握自动驾驶和智能网联设施的相关技术,可为造车提供技术支持。对造车的传言,百度表示不予评论。
与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成为了选项之一。在此之前,也已经有阿里和上汽合作智己 汽车 ,华为和长安 汽车 合作高端电动 汽车 项目在前。
从解决方案提供商切入,联手大型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是软件公司们“做硬件”时常用的方法。
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的“滴滴D1”,就是当前车型已落地的合作方案。这款车型由双方联合开发,由比亚迪代工制造,车机系统等则来自于滴滴。而滴滴也将之做成了一款完全为网约车定制的车型。和华为一样, 科技 巨头们可以不造车,但造车的,都是它们的代工厂。这也正逐渐成为它们的稳妥选择。
“ 科技 公司们有多元化拓展市场的需求,也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包括苹果在内,它们如果选择和传统车厂合作,将是条捷径。”颜景辉说。
关于苹果造车的具体规划,目前外界仍旧不得而知。据报道,苹果可能此前也有过代工的想法,它曾与麦格纳就此进行过谈判,但并未进行下去。
但是,苹果 汽车 的消息不断紧锣密鼓地传出,也表示,在未来,类似苹果、滴滴这样的公司 汽车 上路,似乎并不是不可期待的事情了。
12月22日,有报道称,苹果已经向台湾的和大、贸联、富田等 汽车 零部件厂商提出了备货要求,并且需求量巨大,以备苹果明年发布 汽车 的要求。此外,据外媒报道,苹果的 汽车 上,将配备自研的动力电池技术。路透社也援引接近苹果的人士消息称,苹果正在研发低成本超长续航的动力电池。另据Dig Times的报道,苹果在美国的 汽车 生产线正在筹备中,生产计划和产品参数已经初步敲定,并计划和台积电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这些消息也意味着,苹果的电动车供应链体系,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创建之中。
苹果在核心技术方面,也早已进行了准备。
在2019年,苹果已经在 汽车 领域获得了30多个专利。而截至今年12月,苹果在一年之内,又增加了30多个新的专利。这些专利覆盖的范围广泛,涉及了自动驾驶、电动 汽车 、AR导航、车载VR、支付、生物识别、智能座舱等各个领域。
这些专利中,也不乏一些颇具创意的想法。例如, 汽车 上的安全带可以转换为触控板,来操作一些车载功能;前挡风玻璃可以作为一块巨大的屏幕,利用AR技术,显示实时路况等信息,车辆内的乘客也可以通过挡风玻璃观看视频、玩 游戏 、打电话等;在狭窄地段时,车门可以调整为滑动模式等。
尽管造车难度颇大,苹果也错过了2014年新能源造车的窗口,之后的战略还几经反复,但是它作为市值超2万亿美元的巨头,一旦下场,仍然能给整条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影响。
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就在一份报告中称:“从特斯拉的角度来说,苹果这样的 科技 企业,要比传统OEM厂商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在智能电动 汽车 行业里,早已有了互联网资本的渗透。腾讯是蔚来的大股东之一,小鹏 汽车 从小米那里拿到了4亿美元;在今年6月,美团5亿美元领投了理想 汽车 的D轮融资;蔚来与威马的背后,也都有着百度资本的加持。
也许未必我们能尽快看到这些 科技 公司亲自下场造车,但它们的动向和影响,对于传统车企而言,则是那条搅动水波的“鲶鱼”。
颜景辉也表示,“如果能够进行双方的资源融合与合作,对它们来说既是个挑战,也是个机遇。”而合作并不意味着传统车企只是扮演简单的“代工厂”角色,而是双方的互补和促进。
毕竟,一旦苹果进入造车领域,无论它与特斯拉战况如何, 汽车 行业的智能化、数字化、电动化的日程,就必然要进入加速阶段。
马斯克这次翻车了吗? 画饼画走400亿美元
撰文|宋雨婷
当地时间3月1日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特斯拉举办了2023年度“投资者日”活动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在活动结束后特斯拉要削减碳化硅使用量,相关芯片制造商股价应声下跌,特斯拉股价一路下跌,市值最高蒸发逾400亿美元(合2800亿人民币)。
据了解,早在一个月前,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就开始发文为今天的活动造势,透露将在活动上推出特斯拉宏图计划第三篇章(MasterPlanPart3),并声称这将是一条通向“完全可再生能源”之路。
同时,投资者日的宣传海报由一个个车架组成,也让人猜测特斯拉会不会在活动上发布新品,带着种种猜想,在投资者日正式召开之前的一段时间,特斯拉股价高涨。
但是,活动当天三四个小时的时间里,仅登场了十多位部门高管,更多的是介绍公司过往的成就,和畅想未来的发展规划。
活动最开始,马斯克以一份关于能源转型的宣言表明,通往可持续能源地球的道路是明确的。
关于“完全可再生能源”这一命题,马斯克从当前的能源结构入手,表示目前全球80%能源仍来自化石燃料,然而化石燃料的能效是非常低的,只有30%左右,并且人们并没有对使用化学燃料产生的大量散逸热能加以利用。
并将MasterPlanPart3分为五大核心,即现有电网增加可再生能源、生产更多电动汽车、在家庭和建筑物中安装热泵、将高温热输送和氢气用于工业应用,以及建造可持续燃料飞机和船只。
在他看来,实现可持续的能源经济需要达到以下目标:储能240TWh、可再生电力30TW、制造投资10万亿美元、需要能源不到燃料经济的一半、占地面积低于0.2%、占2022年全球GDP的10%、无法克服的资源挑战为零。
同时,特斯拉工程师介绍,特斯拉的下一代平台将减少75%的碳化硅,下一代永磁电机将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且不损失能效,总制造成本下降1000美元。
而特斯拉首席财务官Kirkhorn透露,特斯拉后续将发布一份白皮书。表明特斯拉的下一阶段增长将围绕可持续能源的未来,在为更大的世界人口服务的同时,不会有巨大的经济牺牲。
特斯拉的目的无疑是想让投资者相信在电动化竞争加剧的汽车市场,特斯拉有实力持续让销量领先。
特斯拉中国区负责人朱晓彤在活动中表示,特斯拉在中国的市占率仍在增长,年初降价拉动了市场需求。只要继续维持价格在可承受范围内,就无需担心中国市占率。
对此,马斯克也表示,大部分人都想要拥有一辆特斯拉,拉动购买需求的关键在于价格的可负担性。
所以,特斯拉透露到2022年,Model3每辆车的成本已经降低30%,到“下一代汽车平台”有望再降低50%的成本。
具体实现途径上,特斯拉表示,将为下一代汽车重新设计控制器,彻底消灭所有的交叉线束,以降低电子设备的复杂性和成本;另外,下一代平台将使用不需要稀土材料的永磁电机,驱动单元的成本也将降低1000美元;下一代汽车的组装上,特斯拉将允许由更多人同时组装,使组装成本降低50%。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车购买成本低,尽量取消物理功能键,提高换件成本高,缩短车的生命周期,开发周边产品高售价,这是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未来趋势。轻量化+极简制造流程变革的时代很快就会到来。但同时,高度模块化集成除了美其名曰让车更智能,还很违背人性。因为制造成本更低或许会大大提升维修换件的零整比。更智能、更低价的特斯拉,正在把车变成易耗品。
所以这一次,资本市场并没有买账,社交平台上特斯拉也没有赢得太多的支持,网络上充斥着各种负面声音:“因为一个人,讨厌一个品牌”“吹牛罢了”“价格下探,那会不会减配”……
值得注意的是,马斯克在会上透露特斯拉将在墨西哥蒙特雷建造新的超级工厂,并将在该工厂生产特斯拉“下一代汽车”。
除此之外,特斯拉证实其得州的锂精炼厂已经破土动工,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开始试运行锂精炼,并且在12个月内开始投产,特斯拉希望该精炼厂能将锂精矿加工成电池级锂化学品。【iDailycar】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天天汽车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