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解读《“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把打出去的拳头收回来
2022年2月6日讯, 2022年1月20日电国务院印发《“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 旅游 业在继文旅部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 旅游 发展规划》后的独属于自己产业的五年规划。被视为未来五年 旅游 产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要解读这个发展规划,就要结合《“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进行,比较它们的异同,从而真实地反映出三个大问题:
(1)反思了什么?
(2)转变了什么?
(3)倡导了什么?
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了对十三五期间 旅游 发展的认识、纠正,以及未来十四五期间会做什么的三方面纲领。下文就将从以下三方面来探讨:
一、反思了什么?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原文中并没有提及对《“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反思,但是通过精心的比照二者,结合我国政府文件的通用写法,反思了什么就一目了然了。反思,并不一定要清楚地写出来,只需要看看哪些没有被提及,或者由重点阐述变为轻描淡写。
那么《“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对《“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反思了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把打出去的拳头收回来。
第一, 反思了运动式的 旅游 发展,以及十三五以来的 旅游 大扩张。
《“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将 旅游 当作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新引擎”,力图以 旅游 业带动国民经济诸多行业的发展,力促形成“ 旅游 +”主导的大发展局面,在文旅地产、养老休闲、PPP项目、 旅游 特色小镇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扩张,造成的结果也从2019年以后逐渐显现,随着大规模大融资 旅游 相关项目的暴雷、破产、倒闭、清算,给这些年的 旅游 大扩张敲响了警钟。
而《“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回归了 旅游 业本身,发展目标就是健全“现代 旅游 业体系”,更好地满足“大众 旅游 消费需求“,把 旅游 业向其他各个行业延伸的触角收回来。
第二, 反思了长期以来的“小马拉大车”的问题。
第三,“小马拉大车”反映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小马现在能否拉动车的问题,一个是小马未来能否拉大车的问题。
第四,小马现在能否拉动大车的问题,包括 旅游 部门能够拉动其他部门为一个 旅游 目标而奋斗的问题,还包括 旅游 产业是否能够成为鼎定地方产业,拉动其他产业发展的问题,更包括了是否需要 旅游 业小马拉大车来进行地方发展,是否有别的选择的问题。
第五,小马未来是否能够拉动大车的问题,直接指向 旅游 行业本身,也即 旅游 行业在多大范围多大尺度能够拉动一个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问题,各地长期没有以 旅游 为主导产业,是否为资源错配,还是基本合理?
第六,从部门推动来看,2015年以来的 旅游 大扩张,以国家 旅游 局一己之力,要带动工业、商业、文化、农业、国土、海洋……诸多部门去进行“ 旅游 +”,虽然也曾风风火火,但从事后来看,还是很难带动的,各自部门有自己的基本盘,要再协调其他事务效果甚微。
第七,从产业带动来看,虽然 旅游 部门经常谈到 旅游 的乘数效应,也经常谈到“锦绣中华效应”(在锦绣中华花1块钱,可以促进在全市花13元),但是这些理论分析,都缺乏近期的事件数据佐证,并且忽略了尺度与规模,在地级市以上的行政级别中, 旅游 的乘数效应有多大,会发挥多大的作用,事实上缺乏调研与统计。以 旅游 产业来拉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大车”,从目前已有的 旅游 城市来说,依然举步维艰。
二、 转变了什么?
既然有反思,就有转变。
转变了什么?总体而言,《“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发生了以下转变:
(1)从愿景性转向合规性
(2)从合作推动转向内控治理
(3) 从全面扩张转向重点发展
(一)从愿景性转向合规性
比较《“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与《“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可以明显地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更加充满愿景性,从 旅游 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甚至是“发展新引擎”出发,在可以想象的空间中,做了最美好的愿景,希望 旅游 业自身可以成为举足轻重的产业的同时,能够综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为行业描绘了一幅“以 旅游 为主导,全面体现‘ 旅游 +’优势的绘卷“。所以《“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一张蓝图。
而《“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则更加凸显其合规性,简而言之,更加符合发展规划文本要求,更加符合术语规范,更加着眼于当前问题及问题应对,通篇而言非常规范。举例来说2013年后, 旅游 界已经很少使用“饭店”一词,一般以“酒店”称之,但是从国家标准来看,“饭店”一词是更合规的,根据《中国 旅游 饭店评定标准》、《中国星级饭店名录》等文件都可以看到当时使用的都是“饭店”一词,这么看来“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中的“ 旅游 酒店”、“星级酒店”的用词都没有本次规划的用词合规。
不仅用词非常合规, 旅游 管理、推动等方面也是非常合规的,重要体现就是,诸多 旅游 交叉事务,尽量在部门内解决,能够内部控制,而不是尽量采取外部合作的方式。这一点在下节重点来说。
(二)从合作推动转向内控治理
《“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文本提出了诸多的愿景,但是许多的愿景其推动仅仅依靠原国家 旅游 局很难实现,因此多部门的合作推动就成为了选择。例如《“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中,“ 旅游 +”是重头戏,“ 旅游 +城镇化”、“ 旅游 +新型工业化”、“ 旅游 +农业现代化”、“ 旅游 +现代服务业”、其中“ 旅游 +现代服务业”又包括“ 旅游 与文化融合发展”“ 旅游 与 健康 医疗融合发展”“ 旅游 与教育融合发展”“、 旅游 与 体育 融合发展”、“ 旅游 与商务会展融合发展”。这些广泛的“ 旅游 +“单单通过 旅游 部门难以践行,所以原国家 旅游 局、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 社会 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商务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诸多部委都被文本中提及,进行责任分担,并且在“十三五”前后与各个部门形成了多个联合发展的文件。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在文化部和原国家 旅游 局合并的基础上发布的,因此可以从文本中看到更多的是文化和 旅游 部的内部控制与治理,能在文化和 旅游 部能够解决的,优先在部内解决,所以可以看到“文旅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内容。而部内难以把握和控制的问题,在《“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中较少提及。从文本来看,不仅“ 旅游 +”的篇幅在大大减少,“+ 旅游 ”的篇幅虽然有提及,但较之《“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范围也是大大缩减,提及的部分大多聚力于目前部内力所能及的范围。
同时面对纷繁芜杂的“ 旅游 +”与“+ 旅游 ”,“文旅融”成为部内能够把控且实施的最稳妥的方向。大篇幅的“文旅融合”,就是从合作推动向内控治理的最好体现。
(三)从全面扩张转向重点发展
《“十三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愿景性的发展号角,对于 旅游 业从《“十二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传统 旅游 行业范畴走向了全面扩张,概念上以“全域 旅游 ”为核心,实行全产业链、全空间的扩张,全产业链以做大 旅游 产业链为基调,全空间以全域 旅游 为抓手,联动了地产、环保、养老、 体育 、教育、海洋、农业、林业……诸多产业,进行了 旅游 概念的最大范围的推广。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则是聚焦于力所能及的 旅游 业格局及能力的发展。一是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方面出发看 旅游 业能够做什么,二是从文化和 旅游 部内部为 旅游 业做什么出发,解决未来能够提升 旅游 的方面。前者体现在“ 旅游 为民、 旅游 带动”这一基本原则上,后者体现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这一基本原则上,通过 旅游 空间布局、 旅游 产品供给体系、大众 旅游 消费体系、 旅游 治理体系等方面加以细化。原则明晰,领域聚焦,从全面扩张转向了重点发展。
三、倡导了什么?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有反思、有转变,当然也有倡导。它倡导了什么?
(1)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上,倡导从“ 旅游 能为人民做什么”的角度进行发展;
(2)聚焦行业提升的根本问题,倡导创新驱动发展
(3)符合基本规律规则,倡导力所能及的发展
(一)倡导 旅游 业从“ 旅游 能为人民做什么”的角度进行发展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开宗明义,一切的发展都要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上, 旅游 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更加倡导高质量 旅游 发展以及 旅游 的供给侧改革。
以高质量的发展替代低质量的发展。 旅游 大扩张阶段,大量资本进入 旅游 业带来的是 旅游 项目的暴增,非常多的是数量上的增长,而不是质量上的提升,大量的粗制滥造的、围山围湖围海卖票的,大量的打着 旅游 旗号进行地产或其他产业发展的项目比比皆是,诸多的 旅游 项目很多还不如市政公园的基本水平,这种大扩张带来的就是同质化低水平的 旅游 扩张,在疫情还未大规模到来的2019年,大量的这种 旅游 项目就已经开始破产、死亡。
以供给侧改革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说明人民对于 旅游 的追求是越来越好、要求是越来越高的,不是停留在低质低价的阶段,也不是停留在原本的关门售票的阶段。诸多的老破旧小 旅游 供给已经明显满足不了现阶段人民的需要,却依然票价高昂,这就是需要革除、出清,或者提升、改善的。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就是倡导“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产业发展,而不是要抱残守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张冠李戴,却依然价格高耸,忽悠式消费,要让 旅游 业真正满足人民的需求,供需平衡。
(二)聚焦行业提升的根本问题,倡导创新驱动发展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明确地指出了 旅游 行业的根本问题就是行业提升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衍生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 旅游 业发展这么多年的必然趋势。老的景区需要提升,不仅仅因为原有的设施设备已经开始老化,还因为有了新的需求,有了新的趋势,需要在主题、产品等方面进行提升。新的景区也需要提升,因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会随着潮流与时代不断变化,即使是新的 旅游 业态,也会因为筹建过程中的时间变化,从而与最新的需求有不匹配的地方, 旅游 就是一个不断的追索创新提升的过程。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倡导以创新驱动发展,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能够引导 旅游 产业变革的内生驱动力。尤其强调智慧 旅游 、新技术在 旅游 中的运用以及 旅游 大数据的研究及运用,以技术引导 旅游 产业创新,提升 旅游 产业的发展水平,新技术诸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及5G、北斗系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成为了创新驱动的抓手,以“互联网 旅游 ”,扩大新技术场景应用。充分认识到 旅游 产业的不足,积极寻求 科技 赋能,而不是扩大化地利用 旅游 赋能其他产业,这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三)符合基本规律规则,倡导力所能及的发展
《“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肯定了“十三五”期间 旅游 发展的成就,并且从基本规律出发,倡导力所能及的发展。
其中符合基本规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本的产业空间发展规律。与十三五期间全面铺开的“全域化”发展不同,《“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提出 “点状辐射、带状串联、网状协同” 的全国 旅游 空间新格局, “点-带-网”空间结构 。在十三五期间对于景点的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在《“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的表述中,更多的可以看到对于“带”的重视,点出,以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和丝绸之路 旅游 带、长江国际黄金 旅游 带、沿海黄金 旅游 带、京哈—京港澳高铁沿线、太行山—武陵山、万里茶道,以及京张 体育 文化 旅游 带、黄河文化 旅游 带、巴蜀文化 旅游 走廊、杭黄自然生态和文化 旅游 廊道、太行山区等重点发展的带状空间,而这些带状 旅游 空间又是在各自的城市群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这也符合“点-带-网”逐步发展,慢慢推进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空间结构一股脑全上,四处开花,难寻重点。
第二个符合是符合部门施政规则。在中国的政府施政框架下,每个部门都有其自己的职权义务,一个部门很难对另一个部门施加影响力,如果是跨部门合作,那么往往需要更高一级的机构进行协调。所以在十三五期间,国家 旅游 局尽管提出了许多的部门合作建议,但是真正落实下来,在地方往往需要更高一级的行政权力进行协调,而这是非常规的,难以持久的。
当文化和 旅游 部成立后,符合部门施政规则的首先就是能够在部门内解决和发展的事宜,这一点在《“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是体现得非常清晰的。因此可以看到“文旅融合”为了主要手段,“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就是符合部门施政的体现。在此背景下,推进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把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 历史 文化走廊、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和 旅游 体验空间”就是非常重要的项目抓手。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 旅游 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 旅游 休闲城市和街区就是可以实施的重要落脚。其他包括红色 旅游 、乡村 旅游 、研学 旅游 、冰雪 旅游 、自驾游等都是在不可以推进的范畴内稳步进行,这些举措都符合部门施政的基本规则,以部内能够给予的资源进行力所能及的发展。
结语
常言道:“把打出去的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地出击“,经历过十三五 旅游 大扩张,又迎头赶上全球性疫情的 旅游 大萎缩,对于未来的发展,《“十四五” 旅游 业发展规划》给出的路径是先把拳头收回来,更好的发展行业自身,更好遵循发展的规律与部门的规则,修炼内功,进行供给侧改革,以人民为中心,以期达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
(刘立庆 文: 刘杰武 通讯员:刘小满)
沉浸式+旅游,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
近些年来文旅部: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涉企电子证照,各种沉浸式体验出现在演出、展览、旅游景区、产业园、酒店等空间文旅部: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涉企电子证照,人们可以在不同形态的空间室内室外感受虚拟与现实的转换。目前文旅部: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涉企电子证照,沉浸式体验已经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热点文旅部: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涉企电子证照,几乎覆盖了文旅行业的所有领域。
大筒仓数字艺术馆是中国首个工业遗址数字艺术馆与元宇宙体验空间,于2022年6月30日在深圳蛇口价值工厂开幕,展期为2022年7月1日-2023年3月31日。大筒仓集结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近60位艺术家,文旅部:3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应用文化和旅游市场涉企电子证照他们从VR、AR、实时渲染到全息影像和传感等多项前沿技术,用想象与创造力,打造出了一个亦真亦幻的沉浸式元宇宙体验空间。
在运营方面,大筒仓实现了IP赋能、互动体验好玩、创意话题不断的目标,开幕以来,吸引全国各地的观众前来参观体验,已经成为最新的数字艺术打卡圣地。
党建引领数字化转型意义
现阶段,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传统文旅产业的发展在寒冬中艰难维持,而新兴数字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关注热点,如何将广大党员的模范作用以及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全面施展出来,将国有传统文旅产业与数字化相结合,摆脱发展困境,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尚待探索。本文通过对基层党组织在国有文旅企业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期助力文旅企业转型升级。
一、国内文旅产业发展现状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增长”进一步向“发展”转变、从“高速”进一步向“高质量”转变,符合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增长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发展的核心内涵愈发多样化,其要旨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相关需要,实现更好地发展,这刚好是如今国内文化以及旅游发展所展现的全新特点。
文旅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和国民经济的核心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产业。近年来,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中国文化旅游实现了持续、快速地发展,经济实力和市场各方面都有相对优势。中国文化旅游成为投资热点,各种类型的文化主题公园、旅游小镇应运而生,中国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得到很大提升。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对文旅行业的影响,文旅企业基本“颗粒无收”,大多数企业现金流遭遇考验,不少小微企业或将从此退出市场。因此,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特色发展,探索“新招”,积极发展文化以及旅游消费的新模式、新业态,云展览、云演出、云论坛层出不穷。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大趋势因疫情而加速,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科技进步也推动着文化形态和内容更新。同时“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重构文旅产业格局,撬动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文旅消费质量和水平,为创建“文化强国”进一步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层党组织在文旅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章程》中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是与党以及群众取得联系的重要纽带,肩负着梳理形象、组织实施、凝聚人心、上传下达的神圣使命。基层党组织进一步贴近人民群众,最后是由基层党组织向广大群众传达以及贯彻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基层党组织是转变作风以及凝聚群众的实践者。基层党组织也是关心群众以及凝聚党员的先行者。在国有文旅企业中,党组织能否对党员进行有效管理,能否更好地施展党员先锋作用,促进文化旅游发展,是有效衡量基层党组织有无战斗力,能否施展战斗堡垒作用的核心标准。
1.党建引领促文旅数字化转型升级。在文旅数字化转型发展中,党建工作不仅是指引其方向的一面旗帜,更是保障其有效发展的前提条件。2020年,文旅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以数字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强数字文化企业与互联网旅游企业对接合作,促进文化创意向旅游领域拓展。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深入推进“互联网+”,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与文化文物单位、旅游景区度假区合作,探索流量转化、体验付费、服务运营等新模式;推动5G+4K/8K超高清在演艺产业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引领全球演艺产业发展变革方向;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资源,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开展虚拟讲解、艺术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提升美育的普及性、便捷性。而党建工作则是全面深入发挥党的引导作用的基础工作,在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中承担着关键性的职责。
2.党建汇聚文旅发展合力。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今天,提升文旅事业的发展潜能是工作的重点所在。为此,需要通过对全国“两会”精神与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大力宣传,激励文旅行业把智慧以及力量凝聚到执行党的十九大明确的目标上来,把思想以及行动不断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从而形成巨大的合力,统筹规划文旅产业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梦而不断努力。
3.党建助力文旅人才培养。地区文旅人才的具体密度进一步决定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渠道。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呼唤优质人才的加入。而人才的招募、培育、养成,又亟需发挥党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党组织在文旅人才的培养中,不仅从思想层面规范了文旅人才的培养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