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俄宇航员太空行走安排在4至5月(俄罗斯,航天 )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升空 俄罗斯公布登月计划 欧空局探索星爆星系

3月30日,国际空间站“远征65组”宇航员参加发射前训练,哈萨克斯坦。美国宇航员马克·范德海、俄国宇航员奥列格·诺维茨基和彼得·杜布罗夫将于4月9日乘坐“联盟”号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191天驻站任务。本次任务中使用的飞船被命名为“加加林”号,以纪念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完成人类 历史 上第一次载人太空飞行。

3月31日,NASA 公布一张新照片,“机智”号(Ingenuity)火星直升机展开4个起落架。“机智”号已完成飞行前准备工作,预计4月8日进行首次试飞。根据计划,它将在一处长宽约10米的空旷地面上起飞,以每秒1米速度攀升至3米高度,然后悬停30秒拍摄周围高视角照片。这将是人类飞行器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起飞。

4月2日,NASA 公布一张天王星(Uranus)观测数据合成照片,靠近南极区域的粉色巨型光斑是天王星发射的X射线能量流。这是天文学家首次发现来自天王星的X射线,推测可能来自星环或极光。天王星是太阳系距离太阳第二远的行星,人类对其了解很少,迄今只有一个探测器飞掠过天王星。

4月5日,美国的“天鹅座”货运飞船停靠在空间站外,远景是地球大气层顶的气辉。当天,宇航员手动操作 SpaceX “载人龙”飞船移动至和谐号节点舱的顶部接口,为即将抵达的新一艘“载人龙”飞船对接做准备。国际空间站将在4月进行2次宇航员交接工作,俄“联盟”号飞船和“载人龙”飞船将各运送一批宇航员抵达空间站。

4月5日,NASA 公布一张“机智”号(Ingenuity)火星直升机落地后的新照片,顶部太阳能电池板已经展开。4月3日,“机智”号在火星表面度过脱离火星车后的第一个夜晚,它通过机载太阳能电池系统为内部元件持续供热,成功抵御火星夜间达-90 的超低温。“机智”号下一步将测试旋翼性能,从每秒50转逐步提高至每秒2400转的高转速。如果测试顺利,预计于4月11日进行首次飞行。

4月6日,俄罗斯“联盟-2.1а”火箭运载至发射台,拜科努尔航天中心。4月9日,“联盟 MS-18”号载人飞船将运送3名远征65组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这意味着空间站驻站人数在未来一周达到10人,部分宇航员需要在临时睡眠舱中休息。远征65组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驻留191天,完成棉花根系培育、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研究等超过100项太空实验。

4月8日,“毅力”号火星车与“机智”号火星直升机自拍合影。这张照片由“毅力”号机械臂末端的广角相机拍摄合成。“机智”号火星直升机已成功解锁2片旋翼,准备于4月11日进行首次动力飞行。它将升空至距离火星地面10英尺高度,然后返回地面,整个过程预计耗时90秒。“机智”号依靠太阳能提供电力,飞行过程中旋翼叶片转速达到每分钟2537转,约为普通直升机的5倍。

4月9日,欧空局公布一张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室女座 M61 星系照片,螺旋臂上红色光点是正在诞生新恒星的区域。这是室女座最大的螺旋星系之一,距离地球约5200万光年,直径与银河系相似。科学家认为该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质量约为太阳500万倍的超大质量黑洞。天文观测数据显示,M61 星系正在以爆发性的惊人速度形成恒星,因此也被归类为“星爆星系”。

4月9日,俄罗斯联盟号火箭搭载“联盟 MS-18”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运送3名远征65组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哈萨克斯坦。本次飞行为“联盟”号飞船执行2021年首次载人任务,飞行约3个小时后顺利抵达国际空间站。新一批3名成员中包括2名俄宇航员,他们将在驻留期间完成50项太空实验,并在7月执行俄国“科学”号(Nauka)实验舱对接任务。

4月11日,一名游客正在参观莫斯科航天博物馆,俄罗斯。4月12日是人类首次进入太空飞行60周年纪念日,莫斯科航天博物馆举行专题特展,展出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进入太空时乘坐的“东方1号”飞船返回舱、 历史 文档和私人物品。本次展览的筹备工作耗时2年,全俄超过30家博物馆参与提供展品。苏联太空计划主要由俄罗斯继承,俄宇航局计划2030年实现载人登月。

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的“东方1号”飞船返回舱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馆展出。

4月12日,俄罗斯总理访问莫斯科航空学院,纪念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进入太空60周年。当天,俄总统普京主持召开俄航天领域发展工作会议,他指出航空项目发展与国防工业存在直接联系,俄国必须在21世纪保持太空强国地位。莫斯科计划于2025年至2040年分三阶段实现登陆月球计划,包括发射月球轨道器、建设月球基地等。

4月12日,俄总统普京在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着陆点博物馆亲自种下一棵松树,萨拉托夫州。

4月14日,SpaceX “奋进”号(Endeavour)载人龙飞船即将安装至运载火箭,肯尼迪航天中心。这艘飞船曾在2020年执行 SpaceX 首次载人发射任务并成功回收,预计4月22日将再次运送4名宇航员前往国际空间站。这是 NASA 首次批准使用回收飞船执行载人发射任务。“奋进”号预计飞行23小时39分钟后与空间站自动对接,届时站内宇航员人数将增加至11人。

4月15日,美国宇航员维克多·格洛弗正在参加欧空局的“时间感知”研究实验,国际空间站。这项实验主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微重力环境对人类时间感知能力的影响。根据实验描述,宇航员将通过 VR 眼镜看见一个随时可能消失的蓝色方块,宇航员需要一边读数一边估算方块存在时间。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人类在微重力环境下更倾向于低估距离长度,因此推断相同环境下人类可能感觉时间流逝得更快。

4月19日,“机智”号(Ingenuity)无人直升机在火星地表投下影子。“机智”号成功完成第一次动力控制飞行,飞行高度达到3米,悬停30秒,成为第一个在外星球上实现可控飞行的人类飞行器。“机智”号重约1.8千克,搭载一个底部黑白摄像头和一个水平方向的彩色摄像头,主要任务是勘查周边环境、帮助规划火星探测车的行驶路线。

4月19日,“机智”号火星直升机首飞后顺利着陆。

4月20日,SpaceX 星舰原型机 SN15 竖立在发射场上,得克萨斯州。SpaceX 计划4月22日进行第5次高空飞行测试,SN15 星舰原型机将垂直升空至1万米高度、完成翻转并直立着陆。星舰原型机前4次试飞均因着陆或空中爆炸而失败。NASA 上周宣布与 SpaceX 签署29亿美元订单,委托后者在2024年之前为“阿尔忒弥斯”计划制造月球登陆飞船。

4月22日,一枚搭载36颗英国 OneWeb 商业通信卫星的“联盟-2.1b”火箭准备就绪,俄罗斯东方航天发射场。本次任务发射日期为4月25日,计划部署36颗卫星进入距地面450公里的近极地轨道。这是 OneWeb 公司第6批卫星发射,预计将让在轨卫星总数增加至182颗。OneWeb 计划2021年内开始为英国、加拿大、北欧等高纬地区提供卫星宽带服务,2022年底前完成648颗卫星组网。

4月22日,“机智”号无人直升机在火星地表投下影子。“机智”号22日成功实现第二次动力控制飞行。本次飞行步骤比前次更为复杂,首先需上升至5米高度,然后倾斜5度向侧方移动2米,旋转向多个方向聚焦镜头,最后返回原点着陆。整个过程共耗时51.9秒。“机智”号下一次试飞将尝试升空至50米高度。

4月23日,SpaceX “猎鹰-9”号火箭搭载“奋进”号载人龙飞船发射升空,肯尼迪航天中心。美国东部时间4月24日凌晨5点,“奋进”号飞船顺利运送4名宇航员抵达国际空间站。NASA 公布消息透露,本次载人飞船任务过程中遭遇一次太空碎片撞击警告,所幸最终避过碎片未发生事故。欧空局估计近地轨道上目前有1.28亿个尺寸大于1毫米的太空碎片。

4月23日,俄罗斯新空间站首席设计师展示一件科学动力模块舱模型,莫斯科。当天,俄能源火箭航天集团宣布目标在2026年向新空间站派遣第一批宇航员。俄罗斯新空间站的第一个模块将在2025年发射,这是供空间站使用的科学动力模块舱,能够通过机器人在空间站外部进行太空实验。预计新空间站所有模块在轨组装工作将在2035年完成。

4月23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准备就绪,海南文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天和”核心舱最早于4月29日上午发射,这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将正式进入在轨建造阶段。中国空间站项目计划2021年至2022年进行11次发射任务,包括3次空间站舱段发射,4次货运飞船及4次载人飞船发射,预计于2022年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4月24日,“奋进”号载人龙飞船正在与国际空间站自动对接。“奋进”号成功将4名宇航员运送至国际空间站,这艘载人龙飞船曾经在2020年11月执行首次载人任务,这是它第二次执行运送任务。新一批宇航员将在空间站驻留6个月,预计完成超过200项科学实验,包括通过人体组织芯片(Tissue Chips)研究微重力环境对人类 健康 的影响。

4月26日,“联盟-2.1b”火箭搭载36颗英国 OneWeb 公司商业通信卫星发射升空,俄罗斯东方航天发射场。“联盟”号运载火箭在升空4小时后成功将新一批卫星部署至近地轨道。本次任务总载荷约5808千克。英国 OneWeb 公司以“加加林”作为本次任务代号,以纪念人类首位宇航员进入太空60周年。

4月26日,NASA 公布一张仙后座A(Cassiopeia A)超新星爆炸X光照片,蓝色气体是爆炸时候产生的放射性钛元素。这颗超新星位于银河系,距离地球约11000光年,是已知最年轻的超新星残骸之一,天文学家在350年前首次观测到它爆炸产生的强光。4月21日,天文学家宣布首次观测到恒星爆炸后产生钛元素的证据。这项发现将为研究恒星爆炸理论提供新的线索。

4月29日,“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搭载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升空,海南文昌。“天和”核心舱在发射494秒后成功进入距离地球约370公里的预定轨道。这是中国空间站发射入轨的首个舱段,也是中国迄今研制的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的航天器,起飞质量达22.5吨。本次任务成功标志着中国空间站正式进入在轨建造阶段,预计202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4月30日,欧空局发布一张哈勃望远镜拍摄的天箭座“项链星云”照片。这是距离地球约1.5万光年的一个行星状星云,中央存在两颗和太阳相似的恒星,其中一颗恒星在1万年前膨胀为红巨星并吞噬了另一颗恒星,而被吞噬的恒星依然在红巨星内旋转运行,从而形成如同“项链”一样的独特星云结构。

5月2日,SpaceX“坚韧”号载人龙飞船成功溅落于墨西哥湾,美国佛罗里达州。2日凌晨2时56分,“坚韧”号飞船搭载4名宇航员返回地球,这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商业载人航天任务顺利完成往返。本次返回任务原计划4月28日执行,但是受天气影响多次推迟,最终选择在夜间溅落于墨西哥湾着陆点,飞行耗时共6.5小时。

俄罗斯“加加林”号飞船成功发射,此次飞船的任务是什么?

加加林号宇宙飞船本次的任务是搭载三名航空飞行员前往空间站,并且在空间站执行一系列的研究任务。

1、事情经过:

就在大家把目光放在日本,将核辐射污水排入大海的时候。俄罗斯做了一件大事情,俄罗斯航天局发射了一枚火箭叫做加加林号,成功的将两名俄罗斯宇航员和一名美国宇航员送入了国际空间站。这枚火箭进入国际空间站之后,自动与国际空间站黎明号实验室对接,此次三名宇航员将在太空从事科学医学宇宙射线,太空材料等共计50多项的科学研究活动。而且他们这一次还有一项大任务,就是将国际空间上的码头号对接仓整个拆卸下来,对接仓将被俄罗斯方面的火箭带入大气层销毁,随后俄罗斯方面将会将全新的俄罗斯建造的科学号实验舱替换到码头号实验舱腾出的位置上。

2、加加林是谁?

可能有人不了解加加林是俄罗斯一名宇航员,也是全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在1961年的4月12号加加林乘坐二期洲际航天火箭改装的东方号火箭,从拜科努尔火箭发射基地腾空而起,成为了全世界第一位登陆太空的人类。从此每一年的4月12日被人们定义为世界航天日,在火箭升空的一瞬间,俄罗斯方面受益给加加林的军衔升一级,从此加加林成为了一名少校。那天加加林刚过完27岁生日,火箭成功与不成功都是个未知数,可见当天佳佳林的心理压力是常人根本无法想象。而且就在加加林的升空前20天,另外一名苏联宇航员才刚刚在测试的时候,因为飞船火灾活活烧死。幸运的是加加林成功了。

3、中国飞船是否可以对接国际空间站?

在之后的岁月里,俄罗斯和美国方面都在航空事业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冷战阶段过去之后,俄罗斯方面和美国方面甚至合作制作了现有的国际空间站。这个空间站有一半由俄罗斯出资,有一半由美国出资,所以才有今天这一幕,俄罗斯飞船送俄罗斯飞行员与美国飞行员共同上空间站的壮举。那么,这艘国际空间站允不允许中国飞船对接呢?很遗憾是不允许的,虽然说中国方面的飞船对接口与俄罗斯对接口完全一致,尺寸也相同,但是由于没有邀请中国飞船是无法对接国际空间站的就算是紧急情况,由于没有地面的配合,飞船也是无法对接的,只能寄希望于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更快的发展,让天宫一号尽快赶上国际空间站的科学技术水平。

奋进号航天飞机最后一次升空是什么时候?

2010年初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俄宇航员太空行走安排在4至5月,NASA正式决定将日渐老化的航天飞机全部退役。按计划在2010年秋天退役之前它们仅剩5次飞行任务。也就是说,除非NASA需要多几个月的时间完成剩余的任务,或者奥巴马总统选择延长航天飞机项目的寿命来减小美国载人航天飞行能力的缝隙,否则航天飞机将在2010年秋季停飞。

2010年2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拉开了2010年航天飞机退役飞行的序幕,为空间站安装了“宁静”号节点舱和一个便于宇航员对地球、其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俄宇航员太空行走安排在4至5月他天体及航天器进行全景观测的观测台。

3月,“发现”号正矗立在肯尼迪航天中心的39A发射架上,预定于4月5日发射。在此次太空任务中,这艘航天飞机将搭载一个多功能后勤舱进入空间站。这个后勤舱基本上就是一个大型储藏室,里面装的是用于空间站实验室的科学研究架。按照计划,宇航员将在此次任务中进行3次太空行走,完成更换氨水箱,取回空间站外部的日本实验舱以及更换陀螺仪等工作。

5月,“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将执行一项为期12天的任务,向空间站运送集成货舱以及俄罗斯制造的迷你研究舱。迷你研究舱将安装在空间站曙光舱底部端口。此外,迷你研究舱也将搭载美国货物。

此次任务中,宇航员将进行3次太空行走,在空间站外部安装备用零部件,其中包括六块备用电池、一个用于Ku波段天线的桁架总成以及为加拿大机械臂准备的零部件。散热器、气闸、欧洲机械臂、俄罗斯多功能实验舱等部件也将搭乘“亚特兰蒂斯”号进入空间站。

7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将重返太空,执行一项为期10天的任务,向空间站运送一系列备用零件,其中包括两个S波段通信天线、一个高压气罐、为加拿大机械臂准备的额外零部件以及微流星体碎片防护盾。由于在空间站周围或附近飞行的太空垃圾数量增多,安装这种防护盾显得非常重要。

9月,“发现”号将执行航天飞机退役前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为期9天。此次任务中,“发现”号将向空间站运送4号快速后勤运输装置以及其它零部件。这将是航天飞机的第134次飞行同时也是第36次飞往空间站的任务。后勤运输装置有助于提高空间站的货物储存空间。

俄已决定退出国际空间站项目,俄未来会与中国合作吗?

应该会的。

我们知道,今天太空中有很多航天器,总数超过10,000个。大部分是已经失去动力的废弃航天器,还有一些航天器碎片等太空垃圾。这些速度超过每秒7公里的飞行物会对国际空间站造成一定的威胁。如果轨道重合,国际空间站就要变轨避让,否则就会坠毁,俄罗斯也要负责这项工作。所以,国际空间站真的很难离开俄罗斯。甚至无法在短期内操作,如果不能操作,就不能送航天员上天。时间长了,就会频繁出现故障。问题再多,离报废退役也不远了。事实上,如今的空间站也是问题频发。虽然美国等国已经宣布国际空间站将运行到2031年,但如果俄罗斯退出,国际空间站是否还会运行就要打个问号了。

美国此前宣布,计划运营国际空间站至2030年。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表示,俄罗斯航天集团将提交一份关于国际空间站未来的文件。罗戈津指出,即使俄罗斯决定2024年后不再继续合作,也将履行其在国际空间站的所有国际义务。有网友说,地球上做不了朋友,天上也做不了朋友。就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分开了就各奔东西。如果俄罗斯不配合,上面剩下的人在接近中国空间站的时候飞出去进入中国空间站,驾驶返回舱返回地球,电影就是这么演的。

那与国际空间站分离的俄罗斯太空舱未来会与中国空间站对接吗?众所周知,中国空间站会预留一个俄罗斯的模块接口,这个已经是公布了的。当时俄罗斯自己又建了一个太空实验室,估计现在和中国空间站对接应该没有技术问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定于3月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宇航员将执行六至七次太空行走

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1月14日报道, 新一期国际空间站考察组指令长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表示,定于3月前往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宇航员计划在值守期间执行六至七次太空行走。

俄罗斯宇航员奥列格·阿尔捷米耶夫、丹尼斯·马特维耶夫和谢尔盖·科萨科夫定于3月18日搭乘“联盟MS-21”飞船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为期半年的飞行任务。

俄航天集团此前发布消息称,2022年的第一次太空行走定在1月19日进行,1月27日和2月2日还将分别进行一次太空行走。

(编译:刘双)

俄宣布空间站宇航员不再使用“欧洲机械臂”

俄宣布空间站宇航员不再使用“欧洲机械臂”

俄宣布空间站宇航员不再使用“欧洲机械臂”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俄宇航员太空行走安排在4至5月,俄罗斯表示,其将向国际空间站的俄方人员下令,停止使用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提供服务的“欧洲机械臂”,俄宣布空间站宇航员不再使用“欧洲机械臂”。

俄宣布空间站宇航员不再使用“欧洲机械臂”1

莫斯科时间7月12日,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Roscosmos)总裁罗戈津表示,作为对欧洲航天局(ESA)拒绝与俄合作执行“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ExoMars 2022)的回应,俄航天员将停止使用“欧洲机械臂”(ERA)。

“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ExoMars 2022)是一项俄欧联合任务,任务探测器主要由“哥萨克舞号”着陆器和“罗莎琳德·富兰克林号”火星车组成,分别由俄罗斯和欧空局研制,计划于2022年由俄罗斯”质子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经过9个月的飞行抵达火星,将探索火星表面,寻找生命迹象,它是第一个将火星地表漫游和火星地下探测研究合二为一的任务。

“欧洲机械臂(ERA)”于2021年7月跟随俄罗斯“科学号”实验舱发射前往国际空间站。

2022年3月17日,ESA宣布,因俄乌局势,暂停执行“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作为回应,俄罗斯除了停止使用“欧洲机械臂(ERA)”,还将尽一切努力从意大利运回任务中的火星着陆器——“哥萨克舞号”。作为依附于“科学号”的附属设备,如果俄罗斯决定不使用“欧洲机械臂”,意味着ESA也无法使用,这明显是在向后者施压。

不过,Roscosmos表示,尚未收到ESA关于完全终止“火星太空生物学”项目合作的正式通知。同时,俄罗斯可在国家层面或友好国家合作伙伴的参与下完成该计划的俄方部分。

可以看出,对于“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ESA还在犹豫中,并未决心切断来之不易的合作,毕竟ExoMars已经一波三折,再找合作伙伴并不容易。而俄罗斯通过停止使用“欧洲机械臂”向ESA施压,也是希望再续前缘,单独完成火星探测任务会增加任务成本。同时,俄罗斯在通过尝试运回火星着陆器——“哥萨克舞”号试探ESA最后的态度。ExoMars还有戏吗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俄宇航员太空行走安排在4至5月

俄宣布空间站宇航员不再使用“欧洲机械臂”2

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总裁罗戈津当地时间7月12日表示,其将向国际空间站的俄方人员下令,停止使用为国际空间站俄罗斯部分提供服务的“欧洲机械臂”(European Robotic Arm,ERA),同时将尽最大努力从意大利调回俄方的火星登陆舱。

罗戈津表示,欧洲航天局局长称不会恢复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在ExoMars联合火星探测项目上的合作,这一决定极不负责,“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俄宇航员太空行走安排在4至5月他有没有想过这会让多少欧洲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劳动付诸东流?他是否准备好为破坏火星联合任务的行为负责?他是否准备好向全人类作出交代?”

在太空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十分困难,而机械臂在辅助航天员舱外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俄罗斯航天集团总裁:俄宇航员太空行走安排在4至5月我们来看看机械臂是如何做到助航天员“一臂之力”的……

1、人类第一款机械臂诞生

自人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以来,美国率先提出了空间机器人概念,用于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下,完成航天员难以完成的舱外操作。

空间机器人最主要的应用就是空间机械臂,它集机械、电子、热控、视觉、动力学等多学科于一体,是一种高端和先进的航天装备,具有强大的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虽然美国最早提出创意,但先拔头筹的却是加拿大。人类第一种空间机械臂就是由加拿大Spar公司设计制造。1981年,该公司和美国宇航局联合研制了4套供航天飞机使用的空间机械臂,被称为加拿大臂。

加拿大臂的重量为410.5公斤,长约15米,由6个控制关节组成。6个自由度的加拿大臂安装在航天飞机左舷的纵梁上,采用航天员舱内遥控操作方式,用于展开和回收有效载荷,以及协助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美国航天飞机在维修哈勃望远镜的5次任务中,加拿大臂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自由号空间站项目,并由加拿大负责空间站机械臂研制。该空间站后来衍生为国际空间站,加拿大研制的第二代机械臂就是目前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的加拿大臂2。

加拿大MDA公司研制的加拿大臂2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空间机械臂之一,它包括活动基座系统MBS,空间站遥控机械臂SSRMS和专用灵巧机械臂SPDM三个部分。

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俗称“大臂”的SSRMS。它由航天飞机上的加拿大臂发展而来,长17.6米,直径0.35米,可在太空移动116吨重的载荷,它还进一步演变成了更灵活的7自由度机械臂系统。

2、机械臂虽小但作用大

在国际空间站上使用的机械臂中,“大臂”SSRMS最长,也最大,重量高达1497公斤。即将发射的7自由度欧洲机械臂ERA,质量约630公斤。中国天和核心舱上安装的机械臂,质量尺寸介于两者之间,重量约740公斤。

总的来说,相对于空间站舱段动辄十几二十吨的重量,机械臂只能算是个零头,但它却在载人航天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空间站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

美国在自由号空间站项目中,加拿大臂2是空间站建设的核心装备,在国际空间站的组装建造中,它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臂”SSRMS和人的手臂一样都有7个自由度,是世界上第一种7自由度空间机械臂。它的.本体由7个关节组成,包括肩部3个关节、肘部1个关节和腕部3个关节,使用起来十分灵活。

国际空间站各个舱段上还设有电力数据抓取夹具(PDGF),“大臂”的任意一端可以和PDGF夹具连接,利用PDGF提供的电力供应和数据传输能力开展工作。同时,“大臂”还具有重定位能力,能用类似尺蠖的方式通过PDGF头尾互换移动爬行。

另外,“大臂”还能基于MBS基座在整个桁架上滑行。加拿大臂2的“大臂”不但十分灵活,而且移动能力很强,是建造维护国际空间站的得力助手。它广泛用于从空间站组装建设、空间站维护、空间站有效载荷运输和服务,以及抓取释放飞船、卫星等任务,为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如果说空间站建造阶段的历史太过久远,美国天鹅座货运飞船和第一代载人龙飞船,以及日本HTV货运飞船在国际空间站上的每一次对接中,都是由加拿大臂2捕获抓取后拖动接驳。至于拖动航天员开展舱外活动,维护空间站和开展空间应用,更是加拿大臂2当仁不让的责任。

此外,国际空间站上的日本希望号实验舱也装有两个6自由度机械臂,主要用于在舱外暴露平台上开展高精度的空间科学实验,也可支持航天员的舱外维护活动和释放微纳卫星等任务。

3、中国机械臂作用范围广

我国同样为天宫空间站研制了高性能的机械臂,它是中国空间站系统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天宫空间站建设和维护的重要装备。

中国空间站机械臂的主要性能指标和国际先进水平相当,部分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能够满足我国建造长期有人照料空间站的发展需要。

据美媒报道,美国正在推进的月球门户站项目,加拿大将为它研制第三代机械臂——加拿大臂3。这种机械臂仍然包括大臂和机器手两个部分,但应用了更先进的机器视觉、简短的软件和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在无需航天员遥控干预的情况下执行任务。

1)机械臂爬行有多快?"干活"有多准?

一个爬行动作看似简单,原来背后有如此复杂和精密的系统支撑。那么机械臂的爬行速度有多快?它能够精准爬行到指定位置?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机械臂技术负责人胡成威介绍道,(每秒钟600毫米)对于空间这种结构来说,速度已经是非常快了。但是咱们在使用过程中,为了保证机械臂的安全,同时也要考虑到空间站的各种约束条件,就限定了一个它的使用速度,只用到了机械臂设计速度的六分之一。

走得慢才能走得稳,更能走得准。别看机械臂体格大,在空间站也能做细活,10米长的机械臂执行任务的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

2)机械臂有多重?力气有多大?

除了协助航天员出舱作业外,机械臂还要承担舱段转位、舱外货物搬运等很多体力活。俗话说,身大力不亏,那我们的机械臂到底有多重?力气有多大?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机械臂技术负责人胡成威介绍道,(机械臂重)738公斤,它这个重量应该说是集成度非常高,重量的话在国际上应该都属于比较领先的一个水平。机械臂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空间智能机械系统,包括本体系统和7个子系统,零部件数以万计,为了满足空间站产品轻量化的需求,他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来给机械臂减重。

咱们看到的机械臂,实际上是这个团队研制的第7条机械臂。工程样机当时是980公斤,到了738公斤,实际上已经缩减了差不多200(公斤)。绝大部分产品是铝合金的,重要的产品里头还有一些是钛合金的,像有一些负载比较大的齿轮是采用新材料不锈钢,所有的参数都是重新来进行设计的。

胡成威介绍,机械臂减重后能力并没有减少,最大的负载能力可以达到25吨,完全能够满足任务需要。机械臂对于空间站来说,相当于是一个大力士,可以满足覆盖空间站就是大中小各级载荷的相关任务要求。

4、未来机械臂将有哪些新任务?

无论重活儿还是细活儿,机械臂都不在话下。未来,随着我国空间站建设不断推进,机械臂还会有哪些新的任务?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机械臂任务规划主管设计师辛鹏飞介绍道,后面会有很多的大型设备,通过货运飞船运送上天,机械臂需要完成把这些大型设备从货船里边抓取出来,然后再对接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上这样一个安装的作业。

另外机械臂还承担着巡天飞行器的捕获,也就是我们未来会有一艘太空的望远镜,伴飞在空间站的周围,机械臂具备在它需要照料的时候,把它抓取对接到核心舱上,完成对它的维修工作。

按照计划,明年我国还将发射梦天和问天两个实验舱,空间站的构型将变成T字形,随着空间站的面积增大,空间站机械臂的活动范围也将变大,它的形态也会随之改变。等到明年的时候,两个实验舱发射之后,还有一个小型的5.5米长的机械臂,叫实验舱机械臂。

这样两个机械臂又可以在轨组合成一个组合臂,它通过机联的方式组合成一个15米长的组合臂,那么后面的很多任务,就可以分别由大臂、小臂和组合臂的方式来进行,开展后续的工作。

俄宣布空间站宇航员不再使用“欧洲机械臂”3

据俄新社莫斯科7月12日报道,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德米特里·罗戈津在“电报”社交平台上写道,国家航天公司的航天员将不再使用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科学”号实验舱上的“欧洲机械臂”。

罗戈津说,欧洲航天局局长约瑟夫·阿施巴赫尔已经通知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终止“火星太空生物学”项目的合作。罗戈津强调,这一决定抹杀了欧洲和俄罗斯数千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工作。

罗戈津说:“他(阿施巴赫尔)准备好为火星联合项目遭暗中破坏负责了吗?准备好向全人类、而不是那些跟他一样不负责任的欧盟委员会官僚交代了吗?我已经命令我们的国际空间站乘员停止使用‘欧洲机械臂’。让阿施巴赫尔和他的领导博雷利自己飞到太空,做一些在他们生活中哪怕有点好处的事情吧。”

报道称,“欧洲机械臂”由欧洲制造,用途是移动国际空间站俄罗斯舱段表面的各种货物和科学设备,通过“科学”号实验舱的闸室把它们搬进或搬出空间站。

据报道,由于“欧洲机械臂”的作业不精确,俄罗斯计划的太空行走多次被推迟。

俄国家航天公司同一天在接受本国媒体采访时表示,该公司尚未收到欧洲航天局关于完全终止“火星太空生物学”项目合作的正式通知。对欧洲而言,在火星上寻找生命迹象比不上个别欧洲官员和国家的政治野心重要。俄罗斯可在国家层面或友好国家合作伙伴的参与下完成“火星太空生物学”计划的俄方部分。

上一篇:曝马斯克正招募AI团队欲开发ChatGPT竞品,原DeepMind研究员领衔
下一篇:苹果AppleWatch的自动田径训练功能扩展至英国等6个国家和地区(applewatch自动体能训练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