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滴滴的竞争对手拟上市,准“共享出行第一股”背后存两大隐忧
- 2、滴滴劲敌已连续15个月盈利,它凭借什么收获大批流量?
- 3、抢在滴滴前面IPO 嘀嗒出行能靠顺风车业务笑到最后吗
- 4、滴滴迎来最强对手!全国用户已超1.3亿,或将成为网约车大赢家!
滴滴的竞争对手拟上市,准“共享出行第一股”背后存两大隐忧
文 | 杨万里
近日,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若能成功实现上市,它将成为“共享出行第一股”。
时间先回到9月初。当时,外媒报道嘀嗒出行考虑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随后,嘀嗒出行方面回应,“针对这则信息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
然而,短短经过1个月后,嘀嗒出行就加快了向资本市场进军的步伐。对此,有 财经 媒体发表观点称,上市的目的或是寻求增加市场份额,与对手滴滴出行展开竞争。
回顾嘀嗒出行发展历程,该公司仅花了六年时间成长起来。该公司旗下的顺风车业务最引人关注,2019年市场占有率高达66.5%,位居顺风车市场份额第一。
不过,嘀嗒出行也存在两大隐忧,一是顺风车行业竞争激烈,二是公司本身存在合规风险。
2014年,共享经济开始预热,创业者找到了新蓝海,各路资本也不断蜂拥而入。
那年9月,“嘀嗒拼车”(嘀嗒出行前身)被推出,主打1对1顺路拼车模式。两个月后,IDG资本向其投资了1000万美元。本次融资是“嘀嗒拼车”的A轮融资。
到了2015年1月和5月,李斌系旗下的易车网、IDG资本以及其它投资机构,又分别向其投资2000万美元和1亿美元。在1年时间内,“嘀嗒拼车”成功进行了B轮和C轮融资。
2017年3月,蔚来资本向又参与了D轮融资,李斌本人后来也出现在“嘀嗒拼车”的董事名单中。
2017年9月,出租车业务上线,“嘀嗒拼车”的业务范围增加。到了2018年,公司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成为兼具顺风车和出租车的移动出行平台。
目前,嘀嗒出行已成为一匹“黑马”,从创立至今,在6年时间内迅速成长,并开始闯关资本市场。
与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不同的是,嘀嗒出行的业务范围并不大。滴滴出行已涵盖出租车、专车、滴滴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多种出行服务,而滴答出行主要聚焦于顺风车业务和出租车网约业务等。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已于去年实现扭亏为盈。2017年至2019年,嘀嗒出行经调整的净利润分别为-9702万、-10.7亿、1.7亿元人民币。
再看国内竞争对手,滴滴出行从2012年累计亏损超300亿元,甚至还有媒体报道称亏损500亿元。国外方面,网约车两巨头Uber和Lyft去年依然未能实现盈利,分别亏损85.06亿美元和26亿美元。
嘀嗒出行为何能“一枝独秀”,实现盈利?
经多方了解,嘀嗒出行是一家纯信息服务提供商,平台不拥有或租赁车队车辆,即不承担任何拥车费用。因此,平台不需要提供大量补贴,甚至可以收取较低的服务费,从而增加公司盈利。相反,像滴滴出行这类企业,需要大量的补贴以持续留住用户,最终陷入亏损泥潭。
正是嘀嗒出行是业内仅有实现盈利的公司,投资者才对这家公司重点关注。
除了上文提到的盈利为正,高市占率也是嘀嗒出行的亮点。
自2018年滴滴出行接连出现 社会 事件后,滴滴的顺风车业务一度被暂停。而在此期间,嘀嗒出行的顺风车业务快速增长。2018年和2019年,嘀嗒顺风车搭乘订单分别为4820万份和1.79亿份,分别同比增长104.2%和270.5%。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报告,若按2019年顺风车搭乘次数计算,嘀嗒出行2019年市占率为66.5%,占据国内顺风车市场份额第一。
那么,嘀嗒出行的“第一”含金量多高?我们关注到,由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服务过的辉山乳业、瑞幸咖啡等公司出现过财务造假现象。这些上市公司造假曝光后,要么被摘牌,要么股票长期停牌。
有机构预测,中国顺风车行业的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140亿元迅速增长至2025年的11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或达41.8%。
顺风车行业是一个大生意,但并不意味着是好做的生意。嘀嗒出行存在的两大隐忧一是行业竞争激烈,二是存在合规风险。
一方面,嘀嗒出行面临着“前有狼,后有虎”的境遇。当嘀嗒出行准备IPO之际,滴滴出行、高德地图等动作不断。
今年9月份,滴滴出行对传统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同时宣布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为出租车乘客发放打车券拉动消费。另外,滴滴出行还推出了“青菜拼车”和“花小猪”两个新平台,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重返顺风车市场的布局。
同样在9月份,高德打车在北京上线“北汽出租”。此外,高德打车还与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北京多家大型出租车企业达成了巡游车网约化合作,上线车辆将超过3万辆,即北京市近50%出租车实现网约化。
另一方面,有市场人士担忧嘀嗒出行存在合规问题。
自2019年5月至今年9月,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公司存在64条行政处罚记录。
有互联网分析师接受采访表示,嘀嗒出行之所以多次被处罚,是因为嘀嗒出行不是正规的营运公司,至今未拿到《网络预约出租 汽车 经营许可证》。
这位分析师还表示,嘀嗒出行一开始是以共享经济的名头出现,做出行的色彩比较淡,更偏向于做撮合服务。待共享经济概念热度消退后,嘀嗒出行转型成为出行平台。
嘀嗒出行也在招股书中提到,“公司面临与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因素。不遵守法规或发牌制度或其变动可能对该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截至今年二季度,顺风车业务给嘀嗒出行带来的收益占总收益比重高达87.8%,而从2017年至今该业务比重保持在50%以上。不难发现,如果顺风车业务板块出现幺蛾子,或将对嘀嗒出行业绩造成较大冲击。
值得关注的是,网上曾有市场人士称嘀嗒出行整体估值超过百亿人民币,但与滴滴出行800亿美元(约超5000亿人民币)的估值相比,前者的估值远远不及后者。
嘀嗒出行能否上市以及后市表现如何,我们将继续保持关注!
滴滴劲敌已连续15个月盈利,它凭借什么收获大批流量?
出行市场硝烟再起。滴滴近来动作不断,接连拆分出多个新的子品牌:青菜拼车、花小猪打车、快的新出租。高德宣布接入多家出租车公司,总计3万辆巡游出租车。另一边有媒体报道称,嘀嗒出行计划在香港上市,2020年预计盈利约4亿元。嘀嗒官方表示:针对这则信息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其前身是嘀嗒拼车,为用户提供一对一拼车服务模式。在2017年10月进入出租车市场后,形成了顺风车、出租车两大业务板块。相比之下,滴滴业务非常广泛,覆盖了出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多个领域。
据嘀嗒出行6周年披露的数据:截至2020年8月31日,注册用户数和注册车主数分别达到1.8亿和1900万,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00万和400万人,累计共享座位超24亿。公司已经实现连续15个月盈利,成为共享出行第一梯队的有力竞争者。
在创业之前,宋中杰(嘀嗒出行创始人)曾担任Google中国销售总经理、中国惠普副总裁兼软件部总经理。刚开始的时候,他看好的是团购赛道,于是和几位朋友合伙创立了嘀嗒团。可惜错过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业务发展始终磕磕绊绊,在坚持三年半后,眼看美团等头部企业优势确立,宋中杰只能带领嘀嗒转型。
他花了三四个月时间,对出行、在线教育、到家O2O等行业进行详细考察,最终决定转战出行市场。在他看来,这个市场空间很大,用户需求都没有被满足。而且出行是刚需,具备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使用场景,可以拓展出一片新蓝海。
彼时,滴滴和Uber在快车领域正打得正火,易到则专注于专车市场。拼车尚处于空白期,于是嘀嗒决定从拼车切入市场,解决打车难问题。此举不可谓不明智,顺风车作为C2C的模式,属于轻资产运营,平台不需要承担太多的资金压力。这种共享经济模式还颇受欢迎,短短三年时间,用户数就突破了7000万。
随后嘀嗒上线了出租车业务,去年7月宣布"出租车·新出行"战略,定位为城市出租车智慧运营服务商,为城市出租车管理部门、运营公司和从业人员提供一整套数字化服务和管理体系。截至目前已开通86个城市,达成战略合作有21个城市;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数量超过190万,认证出租车司机数量超80万。
宋中杰(中)
截至去年年底,国内私家车保有量约为2.07亿辆,每天至少有60%的车辆会上路,平均每辆车有3.5个座位是空的。以往返两个行程算,意味着每天有7亿个空座在路上跑。有机构预测,2020年顺风车用户规模将达2.49亿人,需求会长期存在且日渐增多。
嘀嗒出行成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得益于完善的顺风车安全体系。从平台监控与保障、车主审核,到行前预防、行中监控、行后监管等多个环节,做到用户实名认证和安全筛查,安全监控体系从订单监控升级为实时监控体系。
从数据上看,嘀嗒出行已成为国内第二大网约车平台,但与滴滴还有明显差距。根据QuestMobile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滴滴出行月活跃用户数量(MAU)达到7768万,是嘀嗒出行的3.7倍。
另一方面,滴滴顺风车从去年就开始试运营,截至目前已在全国300个城市开通服务。9月1日,宣布旗下出租车业务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将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为乘客发放出租车打车券。
无论是顺风车的重新扩张还是重启快的品牌,都可以看出滴滴对于这两项业务的重视程度。除此之外,市场上还有曹操出行、哈啰出行、首汽约车等对手,竞争日趋白热化。嘀嗒出行能否守住目前的行业地位,并实现更进一步发展,还有待时间观察。
抢在滴滴前面IPO 嘀嗒出行能靠顺风车业务笑到最后吗
顺风车业务起家的嘀嗒出行如今已“抢到”六成多市场份额,并依靠小而美的垂直化模式实现盈利。不过,面对重新杀回顺风车市场的滴滴出行和众多新玩家,嘀嗒出行的“进击”之路还能一帆风顺吗?
顺风车业务市场份额第一
招股书显示,嘀嗒出行的主营业务分为顺风车和出租车,而顺风车业务是嘀嗒出行的“支柱”。2019年,嘀嗒出行顺风车业务毛利率高达83.1%。与此同时,嘀嗒出行平台实现交易总额(GTV)110亿元,其中顺风车业务为85亿元,收入占比高达91.9%。今年上半年,顺风车业务占整个收入组成的比例也达到了87.8%。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报告,2019年嘀嗒出行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为66.5%,在出租车网约市场则排名第二。截至今年6月30日,嘀嗒出行已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大约有1920万位注册顺风车车主和980万位认证通过的顺风车车主,累计搭乘乘客数3670万人次。
与此同时,嘀嗒出行自2019年起已实现盈利。2019年及今年上半年,嘀嗒出行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对应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7%及48.6%。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则表示,从国内网约车品牌上市的时间来看,神州租车更早,但目前国内出行行业并没有太多亮眼的表现,依然靠补贴的方式来争夺市场份额,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盈利状况。
如何坐上顺风车头把交椅
背景资料显示,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前身为专注私人小客车合乘、车主和乘客顺路搭乘的“嘀嗒拼车”,2018年品牌升级为嘀嗒出行。其初创团队包括时任谷歌中国大中华区销售总监的宋中杰和谷歌团队成员朱敏、李金龙、李跃军等。
目前,嘀嗒出行的管理层持股达34.43%,蔚来资本通过旗下资金持有21.60%的股权,为最大的外部股东,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持股10.23%,崇德投资持股7.15%,其他主要股东还包括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
嘀嗒出行从成立之初即从细分领域顺风车切入市场,而当时的滴滴出行和快的还在进行补贴大战。随后,滴滴出行也瞄准了顺风车市场,通过给予车主高额补贴疯狂抢占市场。不过,2018年发生的多起安全事件让滴滴顺风车停止了扩张脚步,滴滴出行在全国范围内下线了顺风车业务,进入安全整改。
在滴滴顺风车下线期间,嘀嗒出行却顺风顺水,收获了众多顺风车车主和用户。招股书显示,2017年-2019年,嘀嗒顺风车分别实现订单2360万份、4820万份和1.79亿份,2018年、2019年订单同比增长分别为104.2%和270.5%。2019年9月,嘀嗒出行用户正式突破1.3亿人次,车主数量突破了1500万人次。
陈礼腾表示,相比于滴滴出行大而全的一站式移动出行服务商定位,嘀嗒出行是小而美的垂直化模式。嘀嗒出行专注于出租车与顺风车市场,属于轻资产运作模式,不用背负太大的财务压力,也更容易盈利。
遭遇对手夹击仍有隐忧
虽然抢在滴滴出行前递交了招股书,但面对新玩家的不断入场,嘀嗒出行的境地仍然是“前有狼,后有虎”,顺风车龙头位置摇摇欲坠。
2019年下半年开始,沉寂一年多的滴滴顺风车逐渐尝试复苏,在多城重新上线顺风车业务,并推出青菜拼车、快的新出租、花小猪打车等多个子品牌。其中,升级后的快的新出租直接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对出行市场发起新一轮冲击。
根据招股书,嘀嗒出行App注册用户总数为1.8亿人次,而滴滴出行在2019年时透露的注册用户数已达5.5亿人次。易观千帆数据也显示,今年8月App应用月度排行榜中,滴滴出行仍然坐稳出行领域的霸主地位,月活跃用户高达6543.1万,而嘀嗒出行的月活人数仅为658.6万。
此外,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哈啰出行等企业相继推出了聚合打车模式,借助第三方平台的运力缓解打车难等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今年9月,高德地图旗下高德打车在北京上线北汽出租,还与新月联合、北方北创等北京多家大型出租车企业达成了巡游车网约化合作,上线车辆将超过3万辆,即北京市近50%出租车实现网约化。
“出行赛道竞争激烈,除了身处第一梯队的滴滴出行外,还有首汽约车、曹操出行、T3出行、首汽约车、享道出行等第二梯队,以及美团、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聚合平台。过于单一的业务使嘀嗒出行抗风险能力不足的同时,也将限制嘀嗒出行的发展空间。”陈礼腾如是说。
除了竞争对手们来势汹汹,嘀嗒出行自身仍存隐忧。据媒体统计,2019年5月至今年9月,嘀嗒出行运营主体北京畅行公司存在64条行政处罚记录。嘀嗒出行在招股书中也提到,“公司面临与顺风车市场法规有关的不确定因素。不遵守法规或发牌制度或其变动可能对该公司的业务、经营业绩及财务状况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陈礼腾表示,顺风车作为嘀嗒出行的核心业务,其安全合规问题一直不容忽视,滴滴出行此前的安全事件就是前车之鉴。目前相关法律及法规适用于网约车服务,对于顺风车业务尚无完整全面的法律法规。随着监管部门逐步重视对于顺风车的监管,嘀嗒出行在业务遭受重创的同时还将面临大量合规成本。
滴滴迎来最强对手!全国用户已超1.3亿,或将成为网约车大赢家!
滴滴迎来最强对手!全国用户已超1.3亿嘀嗒出行三战IPO:没有新故事,却多了新对手,或将成为网约车大赢家!
随着互联网和 科技 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嘀嗒出行三战IPO:没有新故事,却多了新对手了很多的改变,其中网络约车出行的出现就是改变之一。说起网约车,我们不得不说到当初领先这个市场上的霸主——滴滴出行。当时的滴滴出行可谓是风靡一时,多数人首选出行绝对是滴滴。但是没有想到火爆一时的滴滴出行因为自身频频爆出安全隐患的原因,开始节节败退,不得不开始自我整改。
而当滴滴出行开始自我整改的时候,就有不少的网约车平台冒出了头,比如说哈啰出行、曹操出行等等,都想要趁着滴滴整改的阶段彻底拿下网约车的市场。而在这其中,就有一个风头正行的嘀嗒出行。说起嘀嗒出行我们应该都不陌生了,在一开始并不是一个网约车公司,而是一个团购网站。不过因为创始人过于谨慎,错过了团购发展的红利时期,因此在团购这上面嘀嗒出行并未有任何好的发展。在这个时候,创始人选择另走他路,进军到当下很火爆的网约车领域。
不过在初期,嘀嗒出行依旧没有迅速的抢占市场先机,导致了很多的业务都被其他的平台瓜分。幸运的是,这并没有给嘀嗒出行造成多大的影响,他依旧坚持做自己的拼车服务。没有想到,这个行为倒是让嘀嗒出行在一众平台中脱颖而出,站稳了自己在网约车平台中的地位。而随着滴滴出行的负面新闻不断爆出,嘀嗒出行的创始人也开始转变了自己的布局,在拼车服务的基础之上,又开始拓展出租车的市场,推出了出租车以及顺风出行等等的业务。
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现在的嘀嗒出行目前已经拥有1500万的车主和1.3亿的用户。而在在这次疫情阶段,该平台更是联合京东开始在全国布局,在31个省份布局下了2118个出租车的线下点位,通过给顺风车主以及出租车车主提供免费的消毒服务,迎来了更多的平台用户。值得一说的是,在出租车这个领域上,嘀嗒出行更为的优秀,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86个城市开通了嘀嗒出行的出租车服务,有超过90万的出租车司机选择加入了该服务。也正是因为这种和其他平台不同的差异性布局战略,让嘀嗒出行在短时间内成为了国内第二大网约车平台,也成为了滴滴出行的最大竞争对手。
但嘀嗒出行能否超越滴滴出行还是很难说,毕竟现在的滴滴出行在整改之后已经以一个新的面貌呈现在大众眼前,它的实力同样不可估量。而且滴滴出行的优势在于快车和专车市场,这两点都是嘀嗒出行不具备的。所以编编认为,嘀嗒出行想要超过滴滴出行还是很难。当然了,现在的局面对于嘀嗒出行来说占尽了优势,如果说滴滴出行在之后再被爆出什么负面新闻的话,嘀嗒出行就可以顺势而上,成为领先者。不知道,对于此事嘀嗒出行三战IPO:没有新故事,却多了新对手你们如何看待呢?你们认为未来的网约车领先者会是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