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元!小米、金山软件等拟成立集成电路相关领域股权投资基金(小米占金山多少股份 )

本文目录一览:

互联网大佬专利哪家比较强?

11月11日,已经成功从“光棍节”转型为“剁手节”,成为全球网民疯狂的一天。2012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平台的销售额为191亿元,2013年增长为350.2亿元,2014年增至517亿元。2015年,这一数字则突破912亿元。

销售数据能达到今天这样的鼎盛状况,自然离不开被热炒的“创新”。因为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创新,使电子商务在全球变得如火如荼,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而“创新”自然离不开专利,各大创新公司也都为自己储备了大量的专利做后盾,而一些创新公司的创始人,则很多缘于一个或几个专利技术起家,逐步成为行业大咖。

互联网公司的专利情况

2015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腾讯的马化腾、百度的李彦宏和小米的雷军分别以161亿、153亿和132亿美元位居中国内地富豪第4、5、6 位。他们还有个共同点:都是技术出身,技术起家。笔者比较李彦宏、马化腾和雷军,将他们的公司的最近情况和专利情况分别作对比,看看以技术起家的这几家公 司的最新动态以及这几位技术大咖们的专利情况是怎样的。

百度是很多网民离不开的工具之一,甚至很多人将“百度”当作“搜索”的代名词,足见百度公司深入人心的程度。近日,主题为“索引真实世界,连接 3600行”的百度世界大会在京举行,机器人助理度秘(duer)和脸优(Facelt)两大产品火了,其与Uber的战略合作也吸引了广大公众的眼球。

而国产手机中,小米俨然是家喻户晓的明星。2013年,小米销售手机1870万台,增长了160%;2014年,小米售出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小米的新机也成了众多米粉的期待。

手机里的App,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微信。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 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马化腾自己都说: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就玩完了。

再看看这三家公司掌舵人的专利情况。以李彦宏作为发明人的中国专利申请有40件,最早的专利申请于2000年,最近申请的年份为2014年,有效专利数量为15件,失效专利11件。

以马化腾作为发明人的中国专利申请有21件,最早申请于2001年,最近申请的年份为2013年,有效专利数量为9件,失效专利3件。

以雷军作为发明的中国专利申请仅为10件,最早申请于2012年,最近申请的年份为2013年,有效专利数量为1件,失效专利1件。

专利布局一大趋势

不难发现,李彦宏参与申请的专利数量最高,参与发明的专利申请最多,马化腾次之,雷军最少。最早有专利保护意识、申请专利的是李彦宏,仍在技术研发、 参与到发明人队伍中的也是李彦宏,至今仍保有15件有效专利,且有3件专利已维持了9年。百度的情怀,李彦宏的技术之心,百度在研发上的投入,均不容小觑。近几年,百度的专利申请也突飞猛进,看来李彦宏津津乐道的“技术是超越对手的决定力量”“技术是一种信仰”都不是信口开河。

虽然马化腾申请的专利数量不是最多,但是唯一一个PCT专利的发明人。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这件维持时间最长的PCT专利,正是风靡全球的QQ产品的相关 专利,说明马化腾的国际市场意识比较强。很多人说腾讯擅长抄袭,其实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腾讯商业嗅觉敏感和专利运用手段高明。腾讯以7000多件专利被 誉为是中国互联网公司专利最多的公司,强大的专利网络让腾讯在互联网领域的话语权非常大。一个有专利战略意识的CEO才能引领腾讯强大的专利阵容。

然而,雷军的专利却少得可怜,让人不得不想起发生在雷军身上的陈年故事。大学时候,雷军和同学创办了三色公司,当时的产品是一种仿制金山汉卡。可是, 随后出现一家规模比他们更大的公司,把他们的产品盗版了,而且这家公司可以把同类的产品做得量更大,价格也更低。虽是仿制金山汉卡产品,但如果注重技术挖 掘,注意专利保护,相信不会是这样的结果。

从那时候起,雷军在专利上就吃过亏。但显然雷军并没有及时醒悟,这从小米在印度市场上的遭遇可见一斑。但是,从专利申请上可以看出,雷军2012年和2013年分别申请了一件专利,可能是醒悟的一个见证。

而且,专利已经成为小米发展的刚需。因为小米想进入美国市场,对于知识产权制度比较完善且擅长专利游戏的美国市场而言,小米必须过专利这关。2014 年12月,小米和金山软件、北京智谷等成立投资基金,规模为2亿元,主要用于开展知识产权相关的投资活动,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专利壁垒。2015年7月小 米请来了牛人雨果·巴拉,称已经申请了2000多项专利。小米试图通过多种途径弥补自己的专利短板,提高小米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

创新分很多种,对于技术型创新公司,利用专利保护好创新技术,是创新技术公司建立技术壁垒、争取市场话语权的有效手段。李彦宏、马化腾和雷军的专利情况,以及三个创新型公司的现状,提醒我们:创新和专利结伴而行才能走得更远。

天赋异禀职场老司机,HR动态,职场干货,信手拈来!微信公众号【来呗人力资源】ID:HRcome-on

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操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枪。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公开信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枪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小米造车再出新进展,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

小米造车再出新进展,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

小米造车再出新进展,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雷军对小米汽车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只要在小米科技园办公,几乎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小米汽车单独所处的办公楼里,小米造车再出新进展,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

小米造车再出新进展,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1

自从小米去年3月宣布进入造车领域,相关信息一直被大家关注。不仅是米粉,还有不少车友都非常好奇小米造车造到什么程度了。7月28日晚,媒体报道称,小米汽车项目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后续将如期进入场测和冬测周期。

新浪科技表示,综合相关方面人士透露的信息得知,小米汽车已锁定相关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部分最新稀缺工艺零配件供应资源。

小米汽车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

同时,小米汽车项目在小米集团内,已从小米汽车团队研发端延展至集团内相关业务部门,包括中国区销售运营相关筹备立项已开始推进。在此之前,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的路测信息已被频繁目击。

去年9月,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亿元。在投资者日上,雷军宣布预计小米汽车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今年4月,小米汽车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新城的造车基地开工建设。按计划,工厂一期将于2023年6月竣工;二期项目则将于2024年3月开工,2025年3月竣工。一期、二期工厂的年产量均为15万辆。

据悉,在不久前小米汽车内部的会议上,雷军还曾点名表扬小米汽车工程研发团队。来自小米内部的信息显示,小米汽车团队人数已超过1600人。对于造车,雷军称这是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小米造车再出新进展,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2

从相关渠道获得了小米汽车的最新进展,小米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后续将如期进入场测和冬测周期。

据悉,小米汽车已锁定相关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部分最新稀缺工艺零配件供应资源,同时,小米汽车项目在小米集团内,已从小米汽车团队研发端延展至集团内相关业务部门,包括中国区销售运营相关筹备立项已开始推进。

根据此前消息来看,雷军对小米汽车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只要在小米科技园办公,几乎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小米汽车单独所处的办公楼里,目前小米公司不少员工对此感到兴奋。

自2021年3月宣布造车以来,小米汽车动作频频,包括去年宣布小米汽车落户北京,项目将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和销售总部、研发总部,将分两期建设年产量30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和二期产能分别为15万辆。

此前,网络上曝光了小米自动驾驶测试车辆图片。可以看到,测试车辆车顶搭载激光雷达,车内外也配有相关测试设备。

3月22日,小米集团发布2021年全年业绩称:“2021年3月宣布造车计划以来,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进展超预期。截至目前,汽车业务研发团队规模已超1000人,未来继续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研发,预计2024年上半年正式量产。”

小米造车再出新进展,将于9月进入软模车下线阶段3

雷军宣布小米造车已经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小米汽车”在最近又迎来了新进展。

据企查查APP显示,上海晶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晶合光电)发生工商变更,新增股东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3.57381%,是公司的第二大股东。

据了解,晶合光电成立于2011年,目前约有250名员工,业务遍及全国6大汽车企业,主要与主机厂同步研发设计、生产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车灯。晶合光电的主要产品为光学模组、驱动器、控制器(ECU),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车灯全套电子软硬件架构方案。

据晶合光电官网显示,公司的产品已经实现规模前装量产,已经在小鹏汽车、比亚迪、一汽红旗、广汽埃安等十数家车企的二十多个车型上搭载。2022年,公司还将与威马、哪吒、高合等新客户展开合作。

最近一年,随着各个巨头纷纷跨界造车,汽车供应链就成了“香饽饽”,而晶合光电正是其中之一。

在小米入股前,晶合光电已在去年12月完成了A+轮融资,而当时的领投方是百度风投。此前,百度已经和吉利成立了“集度汽车”,后者已在今年7月发布了首款量产概念车“ROBO-01”。两者的分工为吉利负责汽车制造相关的内容,百度负责自动驾驶和智能化,各取所长。而百度投资晶合光电的逻辑和小米一样。

从IoT行业的生态链式发展算起,小米已经是投资圈的老人了,自从雷军宣布造车后,投资也是小米造车的一大落脚点。仅在2021年,小米产投就投资了47家芯片半导体与电子领域企业,比如纳芯微、黑芝麻智能等。

在入股晶合光电之前,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还投资了英乐飞半导体(南京)有限公司,后者专注汽车半导体。

就在投资晶合光电、英乐飞的同时,小米新基金的主体北京小米智造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还在储备弹药,计划募集总规模为100亿元,其中首次募资63.3亿元。

其投资方向包括集成电路及上下游领域(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 新材料、人工智能、显示及显示器件、汽车电子,同时包含消费类移动终端及智能设备的上下游应用及供应链)的'非上市企业。

短期来看,小米如果像蔚来、理想等第一批新势力那样从零起步,那产品研发、交付无疑会因此被推迟。而造车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这意味着小米有可能会失去窗口。这对强调“顺势而为”的小米和雷军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因此,复制在IoT行业的生态链战略,是更便捷的选择。

但是,这个选择还带来一个问:如果小米的核心技术不够强,可能又要面对在手机行业已经面对的事情,那就是内卷,同时品牌提升也会遇到阻碍。

对于未来投资计划,小米产投管理合伙人孙昌旭表示:“接下来就要看新一轮智能电动车和新能源汽车带动下,扶持一批更高端的芯片企业发展起来,包括高端的汽车智能驾驶芯片,以及在汽车领域比较容易被忽略的高端功率芯片和模拟芯片,在这些领域将出现很多优秀企业。”

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

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

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李肖爽从 2015 年开始担任小米电视产品总监,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

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1

小米集团宣布进行组织调整及干部任命。任命集团副总裁、CFO 林世伟兼任天星数科 CEO,相关工作向天星数科董事长洪锋汇报。任命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相关工作,向小米汽车 CEO 雷军汇报。

9 月 1 日,小米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宣布正式完成汽车公司的工商注册,此时距雷军 3 月底官宣造车过去了 5 个月时间。此外,雷军还发布了一张团队的合影。在这张 17 人的团队合影中,小米的高管们站在前排。

雷军在微信公号中表示,在这 5 个月时间里,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用户调研和产业链考察,调研访谈 2000 多次,拜访并深度沟通交流十多家业内同行及合作伙伴,同时推进汽车的产品定义和团队搭建。此外,小米还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 TECH),重点充实汽车相关技术和人员的力量。雷军还透露,目前小米汽车已经组成约 300 人的团队。

了解到,李肖爽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在毕业后,李肖爽加入了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王川创办的多看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用户体验部门经理、产品设计总监。2012 年,随着小米收购多看科技旗下的多看阅读,时任多看阅读产品总监的李肖爽也加入小米。同年年底,李肖爽参与了小米盒子产品设计,从 2015 年开始担任小米电视产品总监,后来一直做到了小米集团大家电部总经理。在雷军考察广汽埃安时,李肖爽也曾随行。

李肖爽担任小米汽车副总裁2

酝酿已久,今年小米终于决定造车。

3月末,一则《智能电动汽车业务立项》公告,宣告小米正式进军造车行业。

公告显示,小米汽车为小米科技全资子公司,由小米科技负责所有投资,首期投资100亿元(注册资本);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姿亲自挂帅小米汽车CEO,以保障小米科技资源与小米汽车业务互联互通。

9月初,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通过微博宣布,小米汽车有限公司正式完成工商注册,总部落户北京经济开发区,同时晒出与初创成员的合影。

此时,距离小米官宣造车已经过去196天。从立项到成立再到筹备,这段时间小米造车有什么进展吗?离目标是不是越来越近了呢?

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小米造车付诸了哪些行动,并赌一赌小米造车的未来。

这半年来,小米为造车做了什么?

据说,雷军本来没打算今年3月底宣布造车,他认为时机还不到,但公司内部有人建议『先把消息放出去,这样人才才会过来找你』。

确实,关于造车,雷军自己也说到『有时候白天能想出100条理由做,晚上一冷静,又觉得有100条理由我们不应该做』。

雷军下决心造车,也是战胜了自己的心魔。

三思而后行,既行则坚定不移。

宣布立项后,雷军等小米高管们就开始前往全国各地拜访行业内相关人士,在技术、电池等方面寻求支持,在工厂、土地等方面寻求解决方案。通过“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或“小米集团”等投资主体疯狂布局,缺什么就投什么。

在过去100多天里,雷军团队先后拜访了长安、上汽、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多家车企,还出现在博世和宁德时代的总部,简直可以称之为『中国汽车工业深度游』。

从6月开始,小米开始『疯狂买买买』的节奏。

6月3日,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了纵目科技完成D++轮融资。纵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总部在上海,是一家致力于汽车驾驶辅助技术(ADAS)软硬件方案的技术供应商。

6月8日,小米集团领投了禾赛科技完成超过3亿美元的D轮融资,领投方还包括高瓴创投、美团和中信产业基金。禾赛科技于2013年在美国硅谷成立,后总部迁移至上海,是一家激光雷达制造商。

8月2日,几何伙伴完成Pre-A系列轮融资,其中,Pre-A2轮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领投。这里的几何伙伴并非吉利旗下的几何汽车,而是上海一家4D毫米波成像雷达的供应商。

同一天,小米产投出资领投锂业巨头赣锋锂业,赣锋锂业是一家锂生态企业,业务贯穿上游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金属锂冶炼、下游锂电池制造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等产业链。

8月18日,长城汽车旗下的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多名股东。蜂巢能源前身是长城动力电池事业部,核心产品是无钴电池。

8月23日,智慧互通(爱泊车)宣布获得小米集团的'战略投资。爱泊车是一家以“AI智慧泊车+大数据运营平台”为主,把高位图像识别技术落地到智慧停车管理的品牌。

8月25日,小米集团以收购深圳自动驾驶公司深动科技(DeepMotion),后者将成为小米的全资子公司。深动科技是成立于2017年,专注于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感知、定位、规划及控制的算法,以及自动驾驶应用的全套软体解决方案。

9月22日,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再领投黑芝麻智能科技C轮融资,后者是一家视觉感知核心技术开发与应用提供商,主要业务包括自动驾驶汽车芯片、视觉感知算法、数据管理等。战略轮及C轮两轮融资投后估值近2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9亿元),在小米资本的扶持之下,黑芝麻智能正式步入“独角兽”行列。

9月23日,深圳力策科技有限公司新增股东——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深圳力策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消费级激光雷达开发商,致力于提供更优秀的三维成像解决方案。

据不完全统计,自造车立项以来,小米今年已经投资了40多个项目,总投资金额高达168亿,包括智能硬件、生活消费、文娱健康、汽车交通和金融等领域。

目前这一大波投资还在进行中,不排除还会有新的技术伙伴加入。

从小米投资的布局,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小米造车的一些脉络:

首先,投资最外围的智能交通生态链(纵目科技×爱泊车)和定位Tire 1的自动驾驶供应链(禾赛科技×几何伙伴),将基础框架搭好;

接着,去解决造车能源供应链问题(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直接投资上下游垂直一体化企业和最新的“无钴电池”;

最后,买下拥有关键人才的DeepMotion团队,得到前视/环视/周视感知系统、自主代客泊车AVP方案等技术支持,为自研驾驶平台铺路。

小米用钱砸下一套集锂电池生态、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关键感应器供应商、交通大数据等核心上游供应商的智能汽车产业链。

上次一次见到这么疯狂的『买买买』,还是在恒大集团宣布造车时。

可以说新车还没见影,但小米已开始搅动国内造车行业。

雷军周年演讲刷屏,背后资本帝国崛起

文/旺财

雷军“穿越人生低谷”的主题演讲,火了。

在疯狂转发朋友圈之后,有人评价, 雷军不仅炖了三碗鸡汤,还请我吃了个全家桶。

三碗鸡汤分别是指:

遭遇1996年困局,盘古组件受挫、金山差点关门;

创办卓越网做电商,又在互联网泡沫下忍痛卖掉公司;

离开金山、转做天使投资。

全家桶,则是指小米的全生态链产品,从折叠屏手机MIX Fold 2、小米手表S1 Pro等新品,到造车新进展、人形机器人研究等。

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煽情鸡汤,正是雷军能持续活跃台前的密码。

毕竟,情怀和正能量,最能触及大众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谁都无法抗拒。

事实上,这是雷军的第三次年度公开演讲。

回顾之前两年, 2020年,小米十周年时,雷军发表主题为《一往无前》的演讲 ,讲述了建立小米的过程,包括初期组建团队的曲折,第一部手机诞生的细节等。

2021年,他的演讲主题为《我的梦想 我的选择》 ,讲述了小米股价破发,不敢面对投资者,随后哽咽宣布了造车的决定。

2022年,他的演讲主题为《穿越人生低谷的感悟》。

雷军再次热泪盈眶,“你所经历的所有挫折、失败,甚至那些看似毫无意义消磨时间的事情,都将成为你最宝贵的财富。”,随后发布首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

不得不说,雷军的销售套路已是炉火纯青,先来个推心置腹,畅谈人生失意,气氛烘托到位后,再端出自己的产品。

这种情况下,谁也无法拒绝一位为梦想而战的企业家,更无法对小米的产品say no。

事实上,雷军远比他表现出来的更有事业野心,资本版图正在不断拓展。

近三年,小米对外投资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

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底,小米对外投资390家,而2020年和2019年分别是310家和290家。

也就是说,2021年,小米对外投资同比增长了80家。总账面价值高达603亿元,同比增长25.7%。同时,投资税后净收益达到人民币33亿元。

雷军系的公司目前已形成多行业、全球化的特点,总市值规模超过万亿元。

在行业方面,覆盖农村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金融、新零售,还有自动驾驶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在地域方面,除中国国内的企业之外,还有东南亚、俄罗斯、印度等地的投资。

如此多的投资之中,只有小米和金山系是雷军核心控股的公司,其他公司,则由旗下的投资基金领投,而且是参股不控股的方式。

这种只出钱但不干预业务的投资,堪称创业者心中最理想的投资状态。

雷军曾说过,自己的业务爱好是天使投资。

雷军的资本帝国到底长什么样?

从小米及雷军投资关系图中可以清晰看出,顺为资本、小米 科技 是关键的风投机构。

在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已是天使投资圈内著名的投资人。

此次演讲,他辟谣拒投腾讯阿里,称想出1000万元收购网易,但被丁磊拒绝。

这个时期,就是他个人投资的时期。

当然,除了失败的案例,他投资成功的案例也不少,比如UC、欢聚时代、拉卡拉、凡客、乐淘等项目,尤其是投资UC,让他获得了1000倍的投资回报率。

2011年,雷军成立的顺为资本,正式开启了个人投资向机构化投资的转化。

2017年,小米旗下的小米产投与长江基金、武汉光谷基金,共同发起募集总规模为120亿元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主要投资小米相关的制造业上游技术和核心元器件。

因此, 雷军近几年投资的项目,基本包含顺为资本、小米 科技 和长江产业基金的身影。

在顺为资本的官网上,展示了已投资公司的全景图。

顺为资本投资的项目,整体比较杂,有和小米生态链挂钩的,也有一些其他领域的。

而和小米本身挂钩较多的投资,一是小米 科技 主投资的新零售领域,二是小米产业基金主投资的硬 科技 产业。

在新零售领域,小米手机与多种产品之间可以互相引流,扩大用户的复购率。

在小米旗舰店,用户除了购买相对低频的产品如手机、智能电视等,还可以选购手环、充电宝、平衡车、电动牙刷、扫地机器人、无人机、双肩包等多种产品。

因此,小米投资的生态链产品,也从手机周边延伸到智能硬件和生活用品领域,包括电饭煲、旅行箱、血压计和签字笔等。

在另一端,小米尝试打破技术低端的固有印象。

2014年,小米成立了全资子公司北京松果电子进行芯片自主研发。

不过更多的是通过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硬 科技 公司,包括半导体、半导体器件、雷达激光、无线通信、传感器等。

在所有技术中,芯片是手机制造和智能硬件的技术制高点,掌握了这个技术就拥有了话语权。

据不完全统计,在小米产投的100多家企业中,有50多家是半导体企业,比肩华为的哈勃 科技 在芯片领域的投入力度。

一微半导体、瀚昕微电子、芯迈半导体、睿力集成、威兆半导体、芯德半导体、速通半导体均被小米长江产业基金拿下。

芯片主要包括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小米在芯片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设计环节,这也是中国芯片产业的长项所在。

总的来看,小米投资的近400多家企业,就像一艘艘小船,环绕在小米这艘巨舰周围,组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

而这支舰队的任务,无疑只有一个,对未来风口的把握与追逐。

雷军曾说:“为什么不在台风口放风筝呢?站在台风口,猪都能飞上天。”

不管是做手机也好,造车也好,还是机器人业务,错过互联网大潮的雷军,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布局下一个十年。

在智能 汽车 和智能机器人的时代风口面前,雷军和他的资本帝国,毅然决然选择了“ALL IN”。

上一篇:谷歌云计算部门实行共享办公:两名员工合用一个工位(谷歌共享账户 )
下一篇:基于ChatGPT,Snapchat发布自有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rasa聊天机器人 )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