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汽车圈人事震荡:开年近30位高管变动,造车新势力现离职潮
- 2、【e汽车】为啥“看衰”小米造车?
- 3、小米副总裁宣布离职是真的吗?有什么原因吗?
- 4、小米方面确认集团副总裁高自光因个人原因离职,今后他将何去何从?
- 5、活在泄密与谍照中的小米汽车
- 6、如何看待小米副总裁常程因个人原因离职?
汽车圈人事震荡:开年近30位高管变动,造车新势力现离职潮
2020年开局,受传统淡季叠加疫情影响,车市持续承压。在此起彼伏的降目标调薪潮下,车企高管人事变动亦进入“高发期”。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4日,各大车企今年已出现近20起人事变动,涵盖本田、通用、现代、大众、蔚来、小鹏、众泰等各类车企,约有30位高管出现大换防。
有人临危受命,有人另谋高就,有人功成身退,亦有人黯然退场、不知去向……
尽管人事变动理由各有不同,但密集换防的背后亦呈现着一定共性。我们梳理发现,第一季度,尤其是3月,蔚来、小鹏、合众等6家造车新势力集体出现高管变更,并有3名高管重回传统车企。
3月24日,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资本对新造车势力的青睐变弱,职业经理人最能感知资本的变化,因此选择“避难”的传统高地。
另一调整重点在营销部门,多家合资车企的销售、营销高管出现大变更。3月24日,东风雷诺向时
“韩系、法系的没落,既跟产品缺乏竞争力相关,也跟营销水平落后相关。产品层面想要获得提升需要较长的时间,营销水平的提升相对要快很多,这也是现代和雷诺营销高管更换的主要原因。”3月24日,资深汽车行业分析师任万付对我们说道。
造车新势力高管“跳槽”忙
在我们梳理的20起人事变动中,有6起来自造车新势力,包括小鹏、蔚来、合众、威马、博郡、天际汽车,并涉及自动驾驶研发、营销、出行等职务主要负责人。仅在3月上半月,就有5起人事变动。
具体来看,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领域刚失去一名大将。3月5日,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研发副总裁谷俊丽宣告离职。此次离职,距离其加盟小鹏汽车近2年半时间。
对于谷俊丽离职一事,小鹏官方称,主要为个人发展及家庭原因,目前小鹏汽车的自动驾驶团队由副总裁吴新宙带领,并称不会因为个人的离开而影响部门或者原有业务的正常进行。
蔚来汽车方面,其用户发展副总裁朱江则传出卸任消息,将转任顾问,并在5月份完成卸任流程。这也是继蔚来联合创始人郑显聪、软件副总裁庄莉、CFO谢东萤等高管离职后,蔚来汽车又一位高管发生人事变动。
至于威马汽车,其高管人事变动主要涉及出行领域。本月初,有媒体曝出,威马汽车拟对出行事业部进行调整,该部门原下属的技术部和产品部正进行大范围减员,原出行事业部总经理刘立群也已于上月离职。
威马汽车方面3月24日接受我们采访时对此予以证实,“确实离职了,但他(刘立群)只是事业部一条业务线的负责人。”
与此同时,本季度还出现包括合众、博郡、天际汽车三家车企的高管“跳槽”至传统车企的现象。
其中,合众汽车原营销副总裁邓凌加盟上汽大通,原博郡汽车市场营销和销售副总裁陈曦加盟奇瑞汽车,原天际汽车董事、CMO向东平则奔赴北现,其职务随后陈敏接替。
这三位高管,此前都有多年传统车企经验。
其中,陈曦此前在神龙汽车、东风雷诺等法系品牌任职过,随后于2018年底加盟博郡汽车,担任市场营销和销售副总裁。而此次出走奇瑞,仅相隔不过一年多时间。
已加盟上汽大通邓凌在合众汽车营销副总裁的位置上也不到2年时间。在此之前,邓凌曾任东风雪铁龙市场部部长,并在长安福特任职多年,曾任长安福特市场部福克斯品牌经理、C级车高级品牌经理等职位。
对此,任万付对我们表示,造车新势力起步阶段缺乏经验,从传统车企挖人弥补短板,“经过几年的发展,造车新势力或走上正轨、或处于淘汰边缘、或已被淘汰,人才再度流动也属正常现象。”
“流水”的营销岗位
在今年一季度首轮人事换防中,营销板块依然是车企调整的重点。
对不少车企而言,车市下行叠加疫情因素,经营销售层面面临较大压力,一位营销好手的到来或会给车企带来不一样的新气象。
此次贷危机营销板块的高管调整率先在豪华品牌奥迪方面展开。
今年一月初,一汽-大众奥迪传出人事变动,其销售事业部副总经理胡绍航将借调一汽集团品牌公关部;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华南区销售事业部总经理张强回归一汽-大众奥迪,担任副总经理。随后,一汽-大众奥迪内部人士向媒体确认了相关消息。
据了解,回归一汽-大众奥迪的张强是一汽-大众的老将,此前曾先后担任过奥迪市场活动总监、市场部部长,以及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华南区销售事业部总经理等职位,在市场营销领域颇有建树。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人事变动被曝出时,不少业界认为或为奥迪2020年销量提升做准备。
数据显示,2019年,奥迪品牌在华销量为68.89万辆。作为过去30年来一直霸占豪华车销量冠军宝座的豪华品牌,奥迪去年尽管仍有同比4.2%的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不及奔驰、宝马的赶超速度,在豪华三强争夺赛中垫底。
与此同时,韩系车、法系车的营销领域也出现较大人事调整。
本月初,有媒体报道称东风雷诺副总裁兼市场销售部部长洪浩已经在年前提出了离职申请,并获得了总部批准。
我们对此采访了东风雷诺方面,公关人士3月24日回应称,“离职原因主要跟其自身职业发展有关系,属个人原因。”不过该职位尚未公布接任人选,目前暂由一位负责网络渠道业务的部长代管。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洪浩赴任东风雷诺之时可谓“临危受命”。彼时,刚上任的洪浩还喊出了“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现实……”的宣言。
不过,一年多过去,这一“惨淡现实”依然未有改变。数据显示,经过2017年全年销量超7万辆、增速超140%的高光时刻后,东风雷诺销量一路下滑,2019年全年累计销量仅为1.85万辆。
刚进入家族第三代领导人阶段——“郑义宣时代”的现代汽车,对中国市场亦进行了大调整。
3月23日,现代汽车发布消息称,已任命向东平为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北京现代副总经理、销售本部长,主要负责北京现代的市场销售、营销网络等业务。这已是现代在华迎来的第二位中国籍高管。去年,现代汽车任命李峰为现代汽车集团(中国)副总裁兼东风悦达起亚总经理。
业内人士表示,现代中国接连任命两位中国籍高管,希望借助本土化高管使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两家合资公司尽快摆脱现状。
事实上,曾经的“百万销量俱乐部”车企成员之一,北京现代已遭遇年销量三连跌。
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6年,北京现代连续4年销量过百万辆,并最终实现累计销量800万辆。然而,自2017年起,其形势急转直下遭遇三连降,下跌至2019年的71.6万辆。
“韩系车也认识到在华业务振兴一定要更多比例依托本地精英,这是走了一段弯路才悟出来的,而韩系车在美国一开始就是依靠美国汽车精英来经营的。”钟师对我们说道。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e汽车】为啥“看衰”小米造车?
“我们有钱,亏得起”。
“造车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的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压上所有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从2021年3月官宣造车至今的700多个日夜,雷军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为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的最后一次创业而战斗,甚至从去年开始就相继卸任了多项职务,并在今年卸任了小米集团总裁一职,由卢伟冰继任。
然而,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激战正酣,可谓群雄逐鹿,可以说原本的新能源蓝海如今已成红海。反观,小米汽车却依然活在“谣言”与谍照中,仍然还没有实质性成果。
近段时间,小米汽车又因为营销负责人周钘的匆忙离职,再次站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行至中场的小米造车阻力接二连三袭来:除了此次周钘的离开,此前外部一度传出“小米造车将被叫停”,后被官方辟谣,不久前还发生了内部资料泄密事件。
这究竟是好事多磨?还是冥冥中暗示的劝阻?总之,关于小米造车的舆论,已经从一开始的欢呼声变成质疑声四起,目前有部分人表现出“看衰”的心态,认为小米在造车战场上没多大胜算。
1、
公开资料显示,周钘于2011年加入上汽通用五菱,此后一路升迁。2018年周钘的公开身份为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的营销中心总监,2020年升任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品牌与市场总监,此后又被升任为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
周钘于2022年8月正式加入小米汽车,担任小米汽车营销方面负责人,直接向小米董事长兼CEO雷军汇报。
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干了加盟仅7个月,便选择离开,这其中原因不免让人好奇。
在今年1月初,周钘还在朋友圈招聘,并在跨年夜细细回味了过去,“每一段难忘的经历,每一段成长的时光,背后都是和一群真诚热爱的兄弟姐妹打过来的!”这看起来似乎要大干一场的样子。而就在短短两个月之后,周钘就突然离开了小米汽车,这确实令人感到错愕。
据小米内部员工透露,出身传统车企的周钘并不适应小米这样的互联网企业环境,与团队磨合存在问题。
虽然这个离职的原因并未得到官方证实,但这还是透露出一个信号——在传统汽车营销人眼里,小米的营销思路和商业模式可能与传统汽车制造商不太一样,而这些不同势必会造成分歧,目标不统一。
有没有这层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考虑到首款车型将在2024年上半年量产,营销和造势肯定少不了。所以,在营销负责人离职之际,小米汽车也在加快相关人才招聘的步伐,为新车发布做足准备。
据小米内推网站显示,小米目前正在招聘汽车市场策略总监、汽车新媒体营销总监、汽车公关总监等职务。根据职位描述,汽车市场策略总监需要负责挖掘梳理品牌、产品的传播逻辑与卖点,制定符合小米汽车的市场策略;汽车公关总监需要负责制定完整的小米汽车公关传播策略。
另外在第三方招聘软件上,小米汽车也发布了公关/品牌专家、政府关系专家、市场策略经理、展厅讲解员等大量跟营销公关相关的职位。在薪资方面,公关/品牌专家的月薪是4-7万元,市场策略经理月薪是2-3.5万、15薪,政府事务总监月薪是2.5-4.5万、15薪。
距离量产时间还有一年的时间,小米大量招聘营销公关人才,搭建市场销售、品牌传播体系,为小米汽车蓄势。而恰恰在这个关键的时候,负责人入职仅7个月便离职,这不仅仅对小米汽车的人事组织是一大考验,也或多或少给小米造车又蒙上了一层神秘阴影。
2、
除了营销层面关键人物离职之外,外界对于小米造车真正的担忧还在于,它的定位。
此前,雷军发起的一场关乎“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大约是什么价钱?”的投票。
结果,有近七成的人希望价格不要超过15万元,仅有不到一成的人选择了30万元以上。这一结果非常符合小米手机高性价比的定位。
但这些“米粉们”可能要失望了,结合曝光的试验车谍照以及相关消息显示,小米首款车型MS11预计将会搭载固态Lidar技术,车顶配备一个远距离高线束主Lidar,左右翼子板以及车尾两侧斜面分布了4个短距离固态Lidar,加起来就是一套5 Lidar的强势组合。
再加上MS11还有可能采用800V高压平台、260kW的电桥、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高通下一代智能座舱芯片和英伟达Orin X芯片。
用这样一套豪华的硬件阵容,好处是可以尽可能地缩短小米与其它新势力的距离,坏处也显而易见,小米汽车可能会高于习惯了追求极致性价比的“米粉”的期待值。
试想一下,特斯拉Model 3不过才23万元起,小米汽车将价格定到26万,到底如何选,怎么选?恐怕每个人心中都有了答案。所以,自称拥有的5.64亿月活用户,又有多少能成为小米汽车的购买主力军呢?
而目前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更加恶劣,马斯克举起的价格屠刀令业界恐慌,除了小鹏、问界、蔚来等新势力跟进之外,就连比亚迪这种传统车企“大鳄”也开始挥舞价格屠刀,这也让原本就已经趋于饱和的新能源市场更加残酷。
而更关键的是,目前的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增长已经开始放缓,预计增幅从去年的96.3%陡降至30%上下。
这也意味着,接下来,新能源市场或许还将迎来新一轮或者多轮价格战的冲击。
在竞争对手的强大压力和市场的增幅急剧放缓双重冲击下,“15~20年世界前五”,“我们有钱,亏得起”的豪言壮语,现在来看多多少少有些天真无邪。
此外,更紧急的问题则是:时不我待,当小米这边还在迟疑如何定位的时候,特斯拉却在加紧收割。3月1日,特斯拉“宏图”的第三篇章将正式发布。“秘密宏图”被视为特斯拉的一种长期规划,外界猜测,在其中会包括廉价新车型的信息。
“2023年到2025年是极为残酷的淘汰赛,不需要那么多公司”,理想汽车创始人、CEO李想不久前表示。
而2024年才姗姗来迟的小米汽车,虽然还没上牌桌,但已经感受到了新能源市场刺刀见红的残酷现实。
所以,小米汽车准备好了吗?时间真的不多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e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小米副总裁宣布离职是真的吗?有什么原因吗?
小米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周钘系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的副总裁宣布离职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周钘系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而离职的原因是个人原因小米:汽车营销负责人周钘系因个人和家庭原因离职,小米尊重该副总裁的选择,这也说明了小米出现了重大的职业空缺,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及时的填充这个位置,从而能够更好的帮助小米进行发展。
小米副总裁离职
小米的副总裁为常程,当选以前的供职于联想,在离开联想之后,于是就加入了小米。不过常程的职业发展路途也不是一番顺利,在一次小米10青春版发布会中出现了营销翻车,而且也没有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之后就很少出现在台前,大多数在幕后负责产品相关的事情。所以说常程自从加了小米,并没有为小米公司做出什么贡献,而且也没有创造出很高的收益。所以常程离开小米宣布离职也是比较正常的。当然既然是宣布了个人原因,没有必要妄加揣测,最重要的是选择一个更合适的人担任小米的副总裁。
高管的选择
高管的选择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高管能够让企业起死回生,而且能够很好的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当然在企业发展的上升期或平稳期,企业高管或许也没有必要有太大的才华,只要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就行了。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当高管并不能够做出一些贡献,或者说一直以来都平平无奇的时候,那么就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的企业,也不可能拿那么多工资去养一个高管的,所以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才能够去享受多大的收益。
总结
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都是通过工作经验不断增加的,相互之间的跳槽确实可以让自己的薪资增加,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有一点的实际战果,才能够帮助自己站立脚跟。
小米方面确认集团副总裁高自光因个人原因离职,今后他将何去何从?
小米集团80后高管因个人原因离职,之后将何去何从,这个跟我们这些普通的打工族应该没什么关系吧,人家有这样一个经历,并且在不到40岁的年龄就能当上小米集团的高管,你觉得人家走了之后换一家企业是那么困难的事情吗?
对我们来说你要是突然从一个公司走了,你再想找一个好的工作,比自己原来那家公司待遇还好的工作或者说差不多的,那可能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毕竟换到另外一个公司,总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那是因为你不够出色,因为你不够优秀,因为你过去的经历不足以抓住你要去的那个公司的领导的眼睛,但是人家不存在这个问题,不到40岁的年纪,30多就能当上小米集团的高管,人家换一家企业同样会是高管。
因为就业市场它是存在很多层次上的差异的,一方面是没有学历的这些人,那就谈不上什么公平不公平的,你愿意干就干,不愿意干有的是人愿意干。然后就是学历水平稍微有一点的,像普通本科大专这种你稍微有了一点选择,在职上只是研究生博士这些是你学历水平比较高的,你去哪家企业你存在很多选择,你想去难度不是那么高,毕竟你学历水平大部分都能满足了。再之后就是那些企业里面的高管企业里面的经理部门主管,某些业务方面的负责人,这些人家之前的履历足够出彩,那跟我们的就业渠道就不一样了。
这些基本上就是猎头公司会有人去挖的,你这个公司现在一年给你50万,有另外一个公司想把你挖过去,觉得你这个人在业内名声也不错,然后能力还可以,现在正好我们缺这样的人才,一年给你60万,甚至给你80万加股权,你要不要去。这不是只存在于电视之中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只是很多人接触不到而已。
活在泄密与谍照中的小米汽车
从2021年3月官宣造车至今快过去700天了,小米汽车已喜提了无数个热搜。
去年8月雷军还说过接下来不会再辟谣,但是在此之后关于小米汽车的各种传闻与谍照反而越来越多,甚至对泄密的供应商罚款100万都没能挡住泄密的脚步。
也难怪有网友认为,与其说是被泄密,这更像是小米官方的预热。
事实究竟是什么我们并不想深究,不过从这些不断累积的谍照里,明年量产的小米汽车的雏形确实越来越清晰了。
一款电动轿跑
今年1月初,最先被曝出的是关于小米新车的规划。
首款车为中型溜背式轿车,内部代号Modena,一个版本定位26万-30万元区间,另一个版本在35万元以上;第二款车正在研发中,内部代号Lemans,计划2025年推出。
很快,两张疑似小米汽车冬季测试图被曝出,测试人还有一个像是雷军本人。而车型轮廓与此前在小米科技园被拍到的伪装车一致,也确实是款轿车。
春节前后,从供应商处流出的模塑设计稿和整车设计图再次霸占热搜,代号MS11的小米汽车确实采用了溜背式轿跑设计,车顶配备了激光雷达,与雷军此前透露的主打自动驾驶功能相吻合。
这次的泄密还让雷军非常气愤,小米开出了100万元罚单,还要求对下游供应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并处理泄密人。
不过严惩之下泄密人反而更猖獗了,就在这两天,又有一组重度伪装测试车的照片流出,外形基本是和之前的谍照没有区别,这次又增加了内饰照片,不出意外的有一个很大的中控屏。
按照2024年投产的节奏来看,小米汽车今年就会正式发布,所以接下来可以预想,类似的泄密和谍照还会越来越多,伪装也会越来越少。
一款具备高级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纯电轿跑,基本就是小米首款车的大致样貌了。
好饭不怕晚?
与各种谍照一同流出的,还有一些小米官方一直否认的负面新闻,比如有内部员工爆料称造车并不顺利,一些本该交付的功能和产品会被砍掉;还有传言称造车项目已被叫停。
最新的内部信息则是,去年8月加盟小米汽车负责营销的原上汽通用五菱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周钘已经离职,对此小米官方没有明确回复,而我们与接近周钘的人士求证,对方确认了这一信息。
小米造车的脚步肯定不会停止,但是过程确实愈发艰难,因为整个国内的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环境正在发生变化。
特斯拉在岁末年初挑起了价格战之后,比亚迪最近的插混新车价格已经下探到10万元之内了,头部玩家们卷起来全都不讲武德。
在2月9日的投资者日上,雷军再次谈到了时间窗口问题,他承认其他新势力比小米提前了六七年,不过汽车是百年赛道,任何时候都不晚。
而且小米的能力在电子、用户体验的运维上,现在的电动汽车正好在这些点上,所以2024年首款车推向市场刚刚好。
雷军甚至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场景,“小米在国内拥有数以千万计的忠实粉丝和用户,他们当中只要有1%的人愿意给小米一个机会,小米汽车就可以获得一个梦幻般的开局。”
这种美好的设想我也有过,中国人一人给我一块钱,我就能变成亿万富翁。但前提是,如何让他们给你这个机会呢?
2022年11月,雷军曾在推特上晒出一个小目标,小米汽车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全球前五。这次投资者日上他又给这个目标加了一期限——15-20年内。
其实对于新造车们来说,能活到20年后,本身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AutoLab,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如何看待小米副总裁常程因个人原因离职?
这是公司的内部的原因,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看待呀,这个跟一般的消费者有又没有什么关系
而且这样的产品其实离开任何一个高管都可以,只要技术部门的人稳定就可以了
发表评论